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国际现代学徒制研究状况分析

国际现代学徒制研究状况分析

陈文浩 陈欣欣

摘要:现代学徒制在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准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文章旨在对2009—2018年国际上发表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国际学术界近10年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国际上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现代学徒制已受到全球范围的学者的关注,欧洲是学徒制的中心,其中英国的研究实力最强。现代学徒制主要受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但很多学科采用了学徒制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近年来,国际上以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学徒制的增长趋势显著。研究学徒制的学者们对于探索学徒制的影响因素以及学徒制培训效果评价最感兴趣。“学徒制”“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本位学习”“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为近10年关于学徒制研究的主要关键词。

关键词:国际;现代学徒制;研究状况;关键词分析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遴选出 165 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学徒制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关晶认为,中国的学徒制经历了民间学徒制、官营学徒制、行会学徒制以及建国后的学徒制等几个阶段。她又将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划分为前学徒制(约史前—11世纪)、手工业行会学徒制(11—15世纪)、国家干预时期(16—18世纪)、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19—20世纪中叶)、现代学徒制(20世纪中叶以后)[1]。然而,“现代学徒制”的概念却是“舶来品”,其对应的英文是 Modern Apprenticeship。李政认为,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学徒制”,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在于它是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下被冠之以“现代”二字,“现代”是对学徒制的一种限定,强调了学徒制的“现代性”[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双轨制”的成功经验鼓励并促使包括美国、欧盟国家以及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用学徒制来培养年轻人,以提高就业率。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培训法案》(Berufsbildungsgesetz),对职业教育培训(VET)进行规范。正是这部法案,首次提出了“双轨制”(Duale Ausbildung)。自此之后,德国“双轨制”的成功经验使得它成为德国学徒制的特色,“双轨制”也成为现代学徒制的理想典型[3],鼓励以及促使其他国家对“双轨制”进行效仿,从而创造出许多适合各自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因此,在本文中,“现代学徒制”研究的范围限定在1969年之后的学徒制。

本文旨在对2009—2018年国际上发表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进行趋势分析,归纳总结出国际学术界近10年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趋势。主要研究问题如下:国际上近十年来主题为现代学徒制的论文的特点有哪些?国际上主题为现代学徒制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国际上主题为现代学徒制的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一、理论背景

由于各国国情和研究范式的差异,各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各不相同,且经常带有本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但总体而言,从外部视角看,现代学徒制都有一个外在的组织形式;从内部视角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培训或学习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结构和学习方式两个视角来对现代学徒制的定义进行阐释。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视角中,对学徒制的阐释侧重于学徒制这一制度结构的构成因素,如机构间的合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用工制度等。根据2009年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体系调查中使用的术语表,现代学徒制可以定义为“由雇主赞助的,正式的、结构化的职业准备项目,它将非全职非在岗的指导与在岗的培训及工作经验相结合,帮助学徒们获得公认的技艺的职业资格或更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这样的项目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艾希霍斯特(Eichhorst)等学者也给出类似的定义:学徒制是一种能够对生产产生贡献、同时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的工作本位的学习与学校本位的课程相结合的培训系统[4]。它经常被纳入正常的学校到工作过渡的一部分的教育系统中[5]。斯特德曼(Steedman)等学者提出,学徒制也可以指雇主与学徒之间关于在职培训、正式学习和生产性工作的一种合同关系[6]。

在学徒制的制度属性方面,斯特德曼等学者认为,学徒制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高质量的非在岗学习、学徒的特殊合同身份和实习报酬。瑞安(Ryan)提出,合同身份、薪酬设定和薪酬结果是学徒制的重要属性,它们被用来评估二元理想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此外,学徒制的其他相关属性还应包括:学徒的工作分配;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时间安排;假期权利;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缴款责任;录取的年龄;以及接受培训后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等[7]。而斯特德曼认为规范的学徒制通常包括:脱岗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场所内外的培训标准。这两个属性可以用来区分学徒制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此外,他还使用了以下属性:报酬,法律框架,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学习项目,在岗培训,脱岗培训,正式评估,公认的资格证书和培训时长,认为以上这些是规范的学徒制的特征[8]。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正式的学徒制与其他的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形式的异同之处。

根据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学徒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特征:在制度安排上,一般是在国家立法框架内进行,由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通过向学徒提供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基于工作的培训,为他们从学校走向工作做准备。学徒项目包括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两者均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进行。学徒培训期是固定的,在工作场所度过的时间通常超过总时间的50%。学徒在培训结束时需要接受正式评估,通过考试将获得受到社会认可的资格證书。

其次,在教学与学习的视角中,学者们倾向于从学习程、学习方式、师傅、教师以及学徒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来理解学徒制。拉维(Lave)和温格(Wenger) 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一种分析学习的观点,一种理解学习的方式,认为“参与”是学习“实践文化”的一种方式。他在对利比亚瓦依(Vai)和高尔(Gola)两地的手工艺学徒制的研究后首次提出了学徒制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拉维认为,学徒制的典型特征在于学徒主要是通过和其他学徒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学习的。在实践共同体内,学徒的社会关系通过他们直接参与活动而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徒的理解力和高知识的技能都得到了发展。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观点,它将实践而不是教导作为学习的源泉。也就是说,学习的控制权并不掌握在师傅手上,而是掌握在实践共同体中,师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9]。由此可见,学徒制的学习模式与情境学习理论具有一致性。

此外,戈农(Gonon)指出,学徒制是一种学习模式,于特定的学习场所或在合法的组织机构中,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年轻人有资格从事工作和社会生活。从历史上看,它是非正式的教与学安排,而目前,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种[10]。瑞安(2011)认为学徒制可以被定义为在工作场所中获得培训及工作经验的正式的兼职教育的学习项目 [11]。李政认为,现代学徒制充分吸收传统学徒制在工作场所学习上的优势,并与现代学校的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使用交替学习的方式,使学徒们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促进下获得技能成长[12]。

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与学习的视角之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习模式,它发生于特定的工作实践情境之中,学徒们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与接受脱产的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实现技能成长。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和论文筛选

笔者选择国际主流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Scopus作为论文的来源,这两个数据库涵盖学科领域广泛,可以检索更多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确保本文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搜索规则设定为标题或关键词包含“apprenticeship”(学徒制),发表时间为“2009—2018年”,論文语言为“英文”。经搜索、全文下载以及排除重复之后,总共得到了199篇论文。然后,对每篇论文标题、摘要以及关键词进行阅读,如果通过标题、摘要以及关键词无法确定是否是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则通过阅读全文进行确认,以保证筛选的可靠性。经此步骤之后,最终确定59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编码分析。

(二)论文内容的编码形式

本文依照表2进行内容编码。发表年份是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的年份。文章类型分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型论文。期刊分类是指论文发表期刊所在的学科分类,共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作者情况包括姓名、作者所在国家和文章作者人数。对于研究型文章,则进一步对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或混合方法)、受访者属性(包括身份、专业或行业、性别)进行编码统计。至于关键词的研究,笔者采用了所有文章的前四个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筛选后的59篇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由两种文章类型组成,其中研究型论文55篇,占93.2%,文献综述4篇,占6.8%。由图1可见,国际上发表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论文数量在2015年之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虽然2013—2014年期间出现了一个增长的小高峰,但每年发表的论文均保持在个位数。2015年之后,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并在2016年达到16篇,仅2016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占所有文章总数的27.1%。尽管从2016年到2018年略有下降,但每年至少发表10篇。

研究发现,共有7种期刊发文量超过2篇(见表3),其中,《Higher Education Skills and Work-based Learning》发表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研究的论文最多,共有9篇,占15.3%。其次是《Empirical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共发表了8篇相关论文,占13.6%。表4则根据59篇论文所在的期刊的学科领域进行统计,发现接近四分之三(64.4%)的论文发表在教育学领域期刊中,占比最高;其次是HRD(人力资源发展)领域,发表论文共12篇,占20.3%。其他论文则发表在医学(5篇)、经济学(3篇)、心理学(1篇)期刊上。由此可见,国际上教育学领域以及人力资源发展领域学者对现代学徒制关注颇多,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向上,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近几年国际学者们研究的热门主题。同时,在教育科学领域,医学领域、经济学及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也出现了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在论文的作者数方面,如表5所示,独立作者的论文有15篇,占25.4%,由两位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有21篇,占35.6%,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有11篇,占18.6%,四位作者及以上合作完成的论文占20.4%。由此可见,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文章,大多数论文是由2位及以上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其中有2篇论文是由不同国家的作者合作完成的。发文量超过2篇的国家,共有8个,其中有5个是欧洲国家。英国的作者发表了16篇文章,所占比例最大(27.1%);其次是美国,发表了9篇文章(13.6%)。论文的作者来自18个不同的国家,包括亚洲(中国、日本和伊朗),欧洲(英国、德国、瑞士、瑞典、芬兰、希腊、荷兰、法国、意大利、挪威和葡萄牙),北美(美国、加拿大),非洲(南非)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可见,欧洲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关注度较高,研究实力相对较强,研究中心在英国。从总体上看,基本上各洲均有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发表,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从论文的研究方法上看(见图2、图3),在所调查的论文中,过半的论文(共31篇)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其中,多数采用访谈及案例研究的调查方法。有19篇论文采用了量的研究方法,占32.2%。仅有5篇论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占8.5%,其余4篇是文献综述。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累积百分比,我们可以看到,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质的研究,在2015年之后增长显著,并在2016年超过了量的研究。

表6对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研究学徒制的学者们最感兴趣的主题是探索学徒制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学徒制的培训效果。学者们在研究学徒制时也比较喜欢对学徒制的培训项目、课程、学习模型等进行介绍,关于学徒制所面对的外在挑战和政策情况也受到了不少关注。

表7对55篇研究型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发现将学徒和学生作为论文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共26篇文章,所占比例47.3%;其次是企业和雇主,有9篇文章(占16.4%)。其他较经常被作为论文研究对象的还有培训项目(5篇)、大学(3篇)。表8进一步对研究对象的学科或行业背景进行统计,有16篇未提及研究对象的学科,占比最高,达到29.1%;有10篇论文对多学科背景的对象进行研究;剩下的29篇研究型论文则对1—2个学科领域的对象进行研究,其中10篇是与工学相关的,7篇是针对医学领域的。

笔者在编码时也对研究对象的性别进行了统计。然而,在55篇研究型论文中,只有6篇文章提到抽样时的性别差异,其中2篇仅有男性参与者,1篇研究仅有女性参与者, 3篇女性人数远多于男性。通过阅读全文发现,这些论文在抽样时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学科背景。例如,论文《木匠学徒的空间技能研究》仅针对男性参与者进行[13],是因为木匠基本上都是男性的,而涉及护士的研究往往只有女性参与者或更多女性参与者[14]。由此可见,抽样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而并非学者们由于针对学徒制进行性别研究。

关键词分析方面(见表9),笔者对每篇论文的前四个关键词(共226个)进行了整理,再通过词义分析,对同义词进行了合并,然后对词频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学徒制(apprenticeship)”作为关键词的频率最高,达到39篇;其次是“教育(education)”和“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分别为8篇。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学校到工作的过渡(school-to-work transition)”“文章(article)”“学位学徒制(degree apprenticeship)”。此外,關键词中包含了高等教育、专科院校、中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也出现了“医学教育”“工程学教育”“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见,现代学徒制在中学到高等教育以及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

笔者通过在Web of Science和Scopus两个数据库上搜索2009年至2018年间发表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并进行趋势分析,从研究的结果看,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国际学术界在近十年来对学徒制的研究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15年以后,研究数量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从作者的国籍可以看到,现代学徒制已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正如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项关于英国学徒制的研究报告所提到的:“经过许多国家的相对忽视之后,学徒制正在全球范围内经历着复兴,鉴于大量证据表明学徒制是将年轻人转变为工作并为经济服务的一种手段。[15]”2013年,非营利性协会全球学徒网络(GAN)的成立,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近十年来,欧洲仍然是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心,其中以英国的研究实力最强,这可能是由于欧洲各国受到了20世纪60年代德国“双元制”成功经验的影响。近20年来,欧洲青年的失业问题严峻,然而,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0年对OECD各国20~24岁年轻人失业率的统计,德国的年轻人失业率最低[16],低于1.5%;而2011年OECD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德国在1994年、2009年及2010年在15~64岁、15~24岁、25~34岁三段年龄层的失业率,均低于2010年OECD各国的平均值[17]。鉴于此,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其战略文件《教育反思》(Rethinking Education)中指出:“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例如双元制,应成为整个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的中心支柱,其目的是减少青年人失业人数[18]。因此,欧盟委员会也成立了欧洲学徒联盟(EAfA, European Alliance for Apprenticeships),为25岁以下的青年人提供支援。

第二,现代学徒制主要受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在全球就业问题严峻的大背景下,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际上教育学界的重视。从研究方法看,九成以上的研究采用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学徒制的学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已超过了量的研究。研究对象以学徒和学生为主,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者在研究时没有选择特定的学科和行业背景,而且更倾向于选择不同学科领域的对象进行研究。OECD成员国的学徒制工作职位甚至已经扩大到贸易和手工业以外的领域。在瑞士,最受欢迎的学徒制的领域是商业和行政管理、批发和零售以及建筑和土木工程。在德国,最受欢迎的学徒制的学科领域是管理和零售领域。在英国,甚至公务员的政策顾问领域也采用学徒制[19]。此外,很少有学者关注学徒制的性别差异。

第三,就研究目的而言,研究学徒制的学者们对于探索学徒制的影响因素以及学徒制的培训效果最感兴趣。“学徒制”“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本位学习”“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为近十年来关于学徒制的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可见,学者们在研究学徒制时既重视学徒制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关注在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程中学徒制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国际期刊的论文数量大且收集的数据库数量多,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符合条件的全部论文,只能从一定的范围遴选出可供分析的内容。其次,本文搜索的论文均用英语撰写,并不包含其他语种的论文。由于国际期刊论文并不像国内论文一样,可以通过知网等渠道获得所需论文的原文,而且除了英语以外还有法语、德语、荷兰语等语言写作的论文,这些都导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穷尽特定主题的研究。这也是国际研究趋势分析中不可避免的客观限制。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2]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知识论的视角[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9.

[3][7][11]Ryan P. Apprentice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School and Workplace[J]. The Future of VET in a Changing World,2011(64):402-432.

[4]Eichhorst W, Rodríguez Planas N, Schmidl R, et al. A Road Map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ILR Review,2015(2):314-337.

[5]Gunderson M,Krashinsky H. Returns to Apprenticeship based on the 2006 Canadian Census[J]. ILR Review,2015(5):1078-1101.

[6]Steedman H,Gospel H,Ryan P. Apprenticeship: A Strategy for Growth[J].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98.

[8]Steedman H. Overview of Apprenticeship Systems and Issues-ILO contribution to the G20 Task Force on Employment;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Skills and Employability Department - Geneva: ILO, 2012.

[9]Lave  J, Wenger E.情境學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Z].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Gonon P. Apprenticeship As a Model for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of TVE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33-42.

[13]Cuendet S,Dehler-Zufferey J,Arn C,et al. A Study of Carpenter Apprentices Spatial Skills[J]. Empirical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4(1):3.

[14]Jamalmohammadi A,Asghari M,Shajari J,et al. Investigating the Nursing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about Undergraduate Nursing Internship and Apprenticeship Courses: Is Renewing Required?[J]. 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2013(5):144-152.

[15][19]OECD. Seven Questions about Apprenticeships: Answer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OECD Publishing, Paris: 2018.

[16]OECD. OECD Stat Extracts Website[EB/OL].[2019-06-07].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

[17]OECD.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1[M]. OECD Publishing, Paris: 2011.

[18]Euler D. Germany's Du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A Model for Other Countries[EB/OL].[2019-06-07].http://aei.pitt.edu/id/eprint/74021.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00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