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三级贯通”运行机制探索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三级贯通”运行机制探索

摘要: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学校、企业和政府方面均存在一定困境。在现有条件下,应当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自身内涵,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稳定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校企技术、产品、培训中心,“三级贯通”体制机制平稳运行。但是,“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仍需在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校企文化融合对接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校企合作;困境;专业;人才培养

不管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参与者,还是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一直均以重要的角色在我國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本身自有的强烈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由于社会文化认知、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困境。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办学中的主体和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是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有益尝试。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困境解析

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至少涉及学校、企业、政府,三大利益相关者面临各自不同的困境。

(一)学校热情有余而吸引力不足

校企合作是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18年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作为一种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深知不能离开与企业的合作而独立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职业学校发展中诸如资源短缺等难题,因此,职业院校热衷于校企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在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上。职业院校和企业均看重学生的技能,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所学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却没有教。在具体用人标准方面,有研究指出,国内外企业往往强调基本素养胜过技能,重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而职业院校则更多地看重技能。由于资源、市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职业院校所热衷培养的学生技能往往总是与企业、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而职业院校对技能的过度追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关注和培育欠缺[1]。因此,造成职业院校自身内涵的不足,很难吸引企业的关注和参与。

(二)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得知,企业需经历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经济人的逐利属性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价值追求逐渐从盈利至上转变到关注环境甚至作为“公民”应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较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与其企业的责任意识较强关系密切。在我国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尚未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准(作为职业院校主要校企合作对象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作为经济人的逐利属性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企业难以保证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政策制度的缺失往往造成校企合作中“单个企业的投入最终会让整个产业和行业受益”[2]。所有这些因素均对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构成挑战和障碍。

(三)政府相关政策多鼓励提倡,而缺乏强制性

政府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主导,肩负推进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以及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的重要作用。其中,尤以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最为重要。然而,当前政府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存在原则性强,即多鼓励和提倡,而强制性差的问题[3]。《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教育基础法律,要求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但是,具体如何实行并没有相关规定。由于缺少相关支持性法律法规,导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很难卓有实效。另外,在《职业教育法》中多使用“应当”“可以”等字眼,大大降低了该法的执行力度。为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向纵深层次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教育法》中有关校企合作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仍然存在强制性不足的问题。比如,按照《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该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与优惠,但是“成效”需要“显著”到什么程度才能享受优惠、享受何种优惠却未明确规定。

以上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鉴于校企合作的复杂性,要突破此种困境,理想的状态是学校、企业和政府三管齐下、攻坚克难。但现实情况是,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心理暂时难以改变,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功,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同样任重道远。在此种情况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通过提升职业院校的内涵来吸引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失为破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困境的现实之举。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架构了专业教研室、系部(二级学院)、学院“三级贯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破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难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架构与运行

(一)“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组织框架

职业院校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组织架构。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组织架构分为学院、系部(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个层级,即所谓的“三级”。学院负责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具体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董事会;系部(二级学院)负责校企合作的中层执行,具体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专业教研室为校企合作提供基层的专业依托,具体组织机构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董事会是校企合作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构成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校企合作重要利益相关者,在最大程度上协调各方利益;学院或者系部层面的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负责执行校企合作董事会议决的战略、决策;基层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系部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校企合作董事会的战略决策进行操作化的分解[4]。

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就是学校层面的决策层、二级学院(专业群)层面的执行层和专业层面的操作层。“三级贯通”校企合作,是指在学院顶层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搭建校企共同决策的平台;在每个二级学院(专业群)建立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为校企合作董事会决策事项,搭建贯彻落实的平台;在各专业教研室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具体操作的平台。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专业教研室三级分别对应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三会,三级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与深度运行。

(二)“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运行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围绕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技术创新与推广以及员工培训等建立了平稳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突出特色、凝练优势、构建专业集群,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依据是产业。与普通高校不同,职业院校办学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和区域色彩,必须立足自身和区域实际,重点聚焦专业群建设。由于产业依托的往往不是单个的专业,而是以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同时辅以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集群,所以对于职业院校而言,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以及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特色而强势的专业集群,会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天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先进制造业、服务管理、信息化、新能源以及智能设备等五大专业集群。“学院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有效解决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问题,形成了与产业跨界、衔接的‘一核多极专业群建设顶层设计模型” [5]。

2.企业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1)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需求,必须要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瑞士GF集团、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深入参与学院课程研发。例如,学院邀请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骨干加入对应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学院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校企合作董事会的决议。校企密切合作致力于课程开发与实施,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实施;聘请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完成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同时指导、带领本专业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使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提高了执教水平,还增强了科研能力。

(2)校企合作锤炼“双师型”教师。传统的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养成模式难以适应职业院校师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必须充分借鉴企业的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为培养适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所谓“走出去”是指鼓励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院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和规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文件对教师挂职锻炼的条件、管理办法、期限、考核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极大调动了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所谓“引进来”是指学院积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学院专门制定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认定办法》《聘任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等文件,加大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3)规范学生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如果学生实习管理不够规范、科学,学生企业实习不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会危害学生权益,如以往实习中存在的专业不对口、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等弊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相应措施来规范学生企业实习。首先,制定文件明确实习指导原则。学院相继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指出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养成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其次,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学生企业实习事宜。学院设立了实习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涉及学院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相关院系等不同部门。最后,注重学生的实习过程监控,提高实习质量。学生实习需要与学院签订《实习保证书》《实习协议书》,对实习相关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与说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与实习指导教师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填写实习工作记录,并提交最终的实习报告。在实习成绩构成方面,校内、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占到总成绩的80%。

3.对应产业链建立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和员工培训中心

结合天津打造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基地的需求,学院密切结合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打造职业教育链。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分为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加工、制造和下游的应用、推广、售后、维护等。与之相适应,学院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品与技术推广中心和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学校通过与GF集团、大连机床厂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校内基地为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推广,推广的形式和手段主要有举办相关行业会议等。学校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英利新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精密模具制造、新能源协同技术创新中心,集中校企优秀人才对困扰企业、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成效显著。例如,通过联合攻关,学校成功帮助英利集团将航天技术拓宽应用到民用领域,受到了企业好评。

实践证明,在相关政策尚未完善、企業积极性有待激发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院校不断提升自身内涵,通过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困扰其发展的技术、人才等难题,职业院校则可以在既有的外在条件下走出一条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三级贯通”校企合作机制的良好运行,在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借鉴。

三、“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成果

在“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保障下,学院与校企合作董事会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了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与产业跨界、衔接的“一核多极”专业群建设顶层设计模型,构建了与产业技术进步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在“三级贯通”体制机制保障下,创建了激励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以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78人次,其中一等奖37人次;在国家创新创业大赛获奖47人次。20余名教师成为企业行家里手,有的教师成为了国家技能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有75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1人次。师生共获专利96项。学生高质量就业,通过第三方调查,毕业生一年后工资水平均超过全国骨干校毕业生平均水平,雇主满意度达100%。学校社会服务贡献及教师服务企业能力得以增强,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150余项,并为企业培训10000余人次。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打造了9个师资国培项目,为全国130余所院校1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培训。

四、“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展望

“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对于激发企业的合作意识、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改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表层、零散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制机制,“三级贯通”校企合作机制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中小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需要加强

“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是基于促进校企合作政策目标的实现、促进校企合作的现实诉求以及国际借鉴的结果”。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对象应该主要是中小企业。在“三级贯通”体制机制中,校企合作董事会负责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是校企合作决策的制定者。企业是校企合作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其遴选的标准是行业龙头企业,诸如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机床厂、英利新能源等。学院与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已经成效显著。但是,如何借助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效果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参与合作,即如何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进一步充分发挥校企协同的功能与效应,是“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差异,发现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合作的形式提供职业技术服务,切实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与幅度。

(二)需深化校企文化互融

制约校企合作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是深层因素。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校企合作的样板,与其重视工匠学徒的传统文化心理关系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文化生态直接决定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以及是否付诸实际行动。职业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衔接和共同创新,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文化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校的竞争力,助推学校的持续发展[6]。此外,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竞争优势和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其完善的组织和人力保障密不可分。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三级贯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要求。为此,校企双方需在充分认识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实现理念转变。同时,必须为这种理念的实行提供组织保障。在“三级贯通”体制机制中,在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以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之外,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

总之,“三级贯通”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是对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思考校企合作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志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机制障碍与政策设计[J].高教探索,2018(10):22-29.

[2]何万一. 论企业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演变及其内在机理[J].职教论坛,2017(7):10-14.

[3]陈新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7):14-17.

[4]胡如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个案调研及启示——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7):12-15.

[5]李云梅,安昕睿,丁冉.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校企協同、三级贯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6):21-27.

[6]韩静静.河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宇平)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02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