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推进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加快发展,对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国际化人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通过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内涵的重新解读,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管理机制、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问题;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1],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智力支撑。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内涵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人们对“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有了基本认知。《纲要》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发现,这是对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定义。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其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笔者认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应具有以下核心素养:
(一)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2]。国际化视野又可细化为全球意识和全球观点两个层次[3]:全球意识是以全球角度进行思维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可塑性,由全球视野意识、全球参与意识、全球机遇意识、全球利益意识、全球发展意识构成[4]。全球观点则是一种通过不同文化、智力和精神来审视世界的能力[5] 。全球意识与全球观点两者构成了国际化视野,这正符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促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能合作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日益彰显,作为服务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国际合作意识,还要具备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国与国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共同繁荣。同时,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际竞争是催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国际合作又是带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知识与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
国际化人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是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对国际化人才而言,首先要扎实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关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位居首位[6]。由此可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国际化人才的立足之本。此外,国际化人才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国际眼光,能够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国际发展前景,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国际发展动态,合理规划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国际技能,推动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同时,国际化人才还应具有多学科交叉整合发展的潜力,具备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来助推本专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
(三)通晓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并具备国际化发展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化人才通晓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是必要的,只有在熟悉掌握国际礼仪、国际惯例、他国法律、他国宗教、他国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化人才应具备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能力。在与各类国际组织和企业沟通交流中,熟练运用外语沟通交流专业知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提高沟通效果,促进交流与合作。同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有利于阅读并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构建以外语为载体的多元知识结构,能够有效地将本专业的技术能力与对外沟通能力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事务[7]。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也是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途径之一,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这正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培养的新诉求。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数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最需要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8]。
(四)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国际化人才属于一种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型人才的所有特质,这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利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取得创新成果。这类创新型人才往往思维比较活跃,信息整合能力卓越,善于系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9]。“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国际化平台,需要不断进行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創新的国际化人才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将外资企业“引进来”提供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实践能力也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素养。面对优胜劣汰、竞争强烈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化人才除了掌握丰富的国际化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能够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进行技术创新是国际化人才最突出的素质。
(五)有爱国情怀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国际化人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势必会对国际化人才产生不少的文化冲击,这就对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更应注重国际化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撑,是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10]。对国际化人才而言,身处国际化大舞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自觉承担着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以,国际化人才更应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始终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创造性地将“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融入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自觉维护好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关键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与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国际化”是其新的特质,这给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还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不能完全符合国际化市场需求,国际化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化发展理念问题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发展理念决定着不同的行动方向和行动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行动结果[11]。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强与不强,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高与不高,也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优与不优。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政府层面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建设力度,从近两年国家出台的相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可以明显发现,国际化发展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部分。然而,在高职院校层面,国际化发展理念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国际化发展氛围并不浓烈。除少数“双一流”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走在前列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强,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决策者认为,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水平限制,国际化建设是一项难点工程,无论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输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都是一项难题,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进展缓慢,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很难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
(二)国际化管理机制问题
国际化管理机制有一套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与各子体系之间紧密相连、相互补充和有效运转,共同服务于国际化发展[12]。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国际化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无论是从国际化管理的系统化统筹力度层面,还是从国际化管理的多元化参与力量层面,以及国际化管理的效益资源配置层面,都存在显著问题。当前,仅有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外事机构挂靠在其他部门,更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外事工作由兼职人员负责,对整个学校的国际事务与国际活动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系统整合。国际化管理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需要外事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系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共推国际化发展。然而,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实中,国际化却成了外事部门的“独角戏”,导致推进过程缓慢且效果不显著。一线教师本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一线教师缺乏参与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学校的资源配置缺乏标准和导向,平均主义、均衡主义盛行,各二级学院(系部)之间缺乏资源竞争,导致参与国际化建设的基层组织缺乏活力。以上种种因素均可归因于国际化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载体。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有关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课程结构单一是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13],没有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作支撑,学生的国际理念和国际思维很难培育。课程的国际化不能简单粗浅地理解为增加几门外语课程或是引入几本外国教材。课程国际化体系通常可以细分为课程内容国际化、课程评价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四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国际化建设力度,我们不难发现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究其原因包括:一是课程国际化理念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对课程国际化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国际化课程的建设路径不清楚,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二是没有与“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没能有效利用企业、行业的国际标准来完善国际课程体系建设,导致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出现滞后现象;三是国际化教育资源引入力度不够,无论是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还是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都很难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如国际通识课程的增设、双语课程的开发、原版境外教材的引入、国际教学标准的建立、教学模式的选择等,都与国际化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化教育理念,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14] 。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理念薄弱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种现象逐步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领导者和决策者也开始逐步重视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发展,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目标定位不准,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对哪类人才属于国际化人才以及采取何种策略去培育国际化人才比較模糊;其次,对国际化市场人才需求把握不到位,缺乏企业、行业的协同育人指导。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培养措施,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引进国际化课程;二是培育国际化师资;三是举办联合培养或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四是举办国际交流活动。而这些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的实施,又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推进起来异常艰巨。
(五)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国际化师资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理念与意识不强。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水平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来说并不高,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比较薄弱,专业外语能力较低,特别是本专业的双语教育教学能力,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相对来说较少,这与日益增长的国际化需求存在一定矛盾。再次,高职院校教师承担国际化社会服务的能力不足,能够参与国际化教学标准制定的教师很少。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提升国际化发展理念
1.管理者和决策者国际化发展理念的提升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理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国际化发展理念的提升。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高职院校宏观发展的规划者和引领者,他们的国际化理念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首先,要理解国际化含义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要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起来,让高职院校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把国际化理念贯穿到一线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再次,要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向和实践目标。最后,可通过国际化学术交流或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分享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经验,不斷提升国际化发展理念。
2.教师和学生国际化发展理念的提升
教师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国际化发展理念的提升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管理者和决策者国际化发展理念的熏陶,让高职院校教师意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可通过参与访学、研修、专题培训、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育人理念,让教师主动适应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趋势。最后,可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在国际化人才育人模式中不断深化对国际化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对象。国际化人才的培育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要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国际化发展是提升自身素养和新时代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让学生自愿接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主动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素养,在尊重本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辩证地吸收外来多元文化,在国际化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健全国际化管理机制
1.提升管理者、决策者的国际化领导力
领导力是管理者、决策者的核心素养,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领导者、决策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领导力。国际化领导力的提升有利于管理者、决策者根据国际化市场需求调控决策机制的战略方向,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整合一切资源,激活国际化发展活力,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管理者、决策者的国际化领导力可通过提升国际化发展理念、开展国际化实践、提升国际化治理能力等途径来提升。
2.建立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联合多个部门,集中多方力量,构建学校层面、行政管理部门层面、二级学院(系部)层面的系统化管理运行体系,确保上有部署,下有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整合式的国际化管理机制。同时,将二级学院(系部)的国际化发展纳入二级学院(系部)的绩效考核中,激活基层力量,让实施教学任务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国际化建设中,构建多元参与的国际化管理机制。
3.加强国际化管理制度建设
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国际化管理制度保障,只有建立与管理机制配套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当前,高职院校在国际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比较松散,没有经过系统梳理,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国际化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高职院校健全国际化管理机制,首先要厘清各职能部门的权责,按照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好国际化发展任务;其次,要用建章立制的方式,将国际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规划化、制度化,让国际化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比如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学分互认管理、联合培养管理等,以及建立相应的国际化考核制度及奖励制度等。
(三)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1.建立与国际产能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迅猛。在经济全球化引领下,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改善全球经济低迷形势的突破口之一[15]。在国际产能合作的推动下,新时期产业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为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产业链建设,高职院校加强了专业群建设。因此,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势必建立与国际产能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此为依托,才能提升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力,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就业率。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产物,是课程开发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的准绳[16]。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课程标准通常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等内容。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积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制定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是高职生谋生的本领,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职业能力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同时,也可通过引进外方最新专业课程、优质原版教材、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开设双语课程等途径让课程标准与国际接轨。
3.增设国际通识课程
开设国际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开阔国际化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7],提升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地融合,才能培育出国际化人才。通识教育的载体是通识课程,而国际化通识课程的开设则与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增设国际文化、国际礼仪、国际法律等相关课程,提升国际化人才对国际文化和国际规则的掌握能力;其次,增设多种外语类选修课,提升国际化人才的语言沟通能力;再次,增设与创新思维培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国际通识课程中,提升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站位。
4.加強在线精品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职业教育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功能越来越彰显。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自然承担着为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职能。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资源支撑,借助“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在线精品课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8]。为了满足境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将在线精品课程开发为双语或全英文模式,选择具有双语教学能力或全英文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学,扩大学习需求面和学习影响力,打造在线精品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实现跨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主体并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主体,促进产教融合,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19]。校企协同共育国际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为了促进校企“双元”育人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应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合力,其中,政府发挥好资源整合优势,企业发挥好市场竞争优势,高校发挥好智力优势,智库发挥好科研优势。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可通过中外政府之间的牵桥搭线,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其次,可通过与中国“走出去”企业或外资企业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国际化企业中体验国际化经营思维、全球战略目标、国际市场竞争意识等,同时通过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最后,可通过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能力,促推科研成果转化。
2.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加强与海外高校、海外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助推国际合作项目建设,通过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可与海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或短期交流生项目,可采取“3+1.5”或“3+2”等形式开展专升本学历提升项目,也可采取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师资互派的形式,亦或采取游学形式或课程包形式开展短期交流生项目;其次,可与海外企业联合共建海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最后,也可通过与海外高校协同海外企业联合举办国际技能大赛、学术交流会或开展师资培训、研修、访学项目等。
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并引进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是深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还是境外办学,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由中外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在中国境内实施、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它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目前而言,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开展专业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主流形式,它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师资等途径进行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境外办学是中国教育机构在境外实施、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分为境外办学机构与境外办学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另一方面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
(五)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1.多方联动做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核心要素需要国际化师资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当前,国际化师资的匮乏成为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建设的最大阻碍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更要高度重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联动多个部门,集中多方力量,做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主抓,纳入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其次,成立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计划,并统筹推进;最后,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执行小组,负责落实与推进各二级学院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21]。
2.多措并举加大国际化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
在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采取“国外引进”与“本土培养”两条腿走路,以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或从国际企业中引进一批优秀技术骨干来充实学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对本土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积极开展教师赴国外培训研修,鼓励教师赴国外开展中长期访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技能;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术合作;最后,加强与国际化企业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化企业的挂职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国际化建设质量。
3.建立国际化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国际化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国际化师资建设的专项资金,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在留学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其次,对出国研修培训访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对相应的转化成果给予奖励。最后,对参与国际化建设、开展国际化教育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激励。通过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激活一线教师参与国际化建设的信心与决心,促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