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标 林振昺 宋业繄
摘要: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是职业教育热议并倡导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框架。文章立足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探讨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运用PDCA循环理论架构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模型,提出保障措施,对探析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具有启示和推广作用。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影响成因;培育路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8-0024-05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引论与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称“职教20条”)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西方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末开展了关于“核心素养”一内容的研究,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相继提出了与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或相近的一些指标。从国际经验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依靠科学的程序和方法[1]。我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框架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涵盖“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个指标,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技术运用”等18个基本要点[2]。该研究与倡导教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21 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3]。中职生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线技术技能型储备人才,肩负着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在工业4.0的国际大环境背景下,我国面对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对具备乐学习、勤训练、善探究、勇革新的综合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紧迫。中职学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培育具备优良核心素养的合格毕业生凸显重要。新时代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由校企双方携手共同对中职生核心素养进行培育:通过职场文化的陶冶、岗位实训的锻炼和自我历练修养而具备成为一名工匠所应具备的博学好问、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职业品德;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敢于创新的职业思维;精雕细琢、孜孜不倦和善于创造的职业技能。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影响中职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职生核心素养的现状,课题研究项目组成立了调研团队,以福建工业学校(以下称“我校”)汽车专业教学部的合作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为调研对象,采用线上问卷和线下企业访谈的调研形式,从企业对中职生核心素养需求、用人单位对中职生核心素养教育的看法、毕业生的核心素养情况和在校生的核心素养情况等方面展开调研。
(一)学校因素
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中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要以中职生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规律为依据。近几年,在福建省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职扩招的双重影响下,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定位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比例失调,公共基础课程占比大,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少,专业课的技能针对性和市场指向性不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定位不清晰,导致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不能有效联系实际,实用性训练不够,技能认证含金量较低,达不到对学生技能素养的全面培养,脱离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教師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在职业教育项目教学、任务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指导下,中职教学需要从传统的学科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教学方式转变。但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仍缺乏足够的实训、实践和实验条件,对有企业工作经验且懂得教育教学法的教师资源也极其缺乏,加之福建省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以理论测试为主,因此,在实际的中职课堂教学中,仍然大范围存在以普教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逻辑性,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弱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培育,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对培养技能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利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教学评价模式的滞后性
当前,对中职生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也是普通教育应试模式的翻版,仍以书面考核为主,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认知、理解,在知识的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上缺少评估和考核。福建省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也主要考核的是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忽视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且采用以测试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中职生技能和素养形成的过程性、诊断性、反馈性的评价。评价标准采用表层显性的知识、技能进行教学考试结果评价,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和全面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得中职生隐性的核心素养教育失去了正面引导、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滞后,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标准粗放,重理论、轻技能,显外在、隐内在,不利于对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核。
(二)企业因素
1.企业效益权衡的功利性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需要以企业盈利创收为基本条件。当前,大部分企业从自身的效益考虑,认为深入参与到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但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其精力分散,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同时,企业认为在接收中职生见习或实习期间无法使企业创收,反而需要企业的技术熟练工人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讲解指导,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况且,很多企业经理从长远考虑,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高职扩招影响下,中职生毕业后拥有择业和升学自主权,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动性,即使企业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帮助中职学校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长期“留用率”仍是未知数,难免部分人才会选择另谋高就或升学。因此,企业权衡效益考虑,在对其培养的人才没有专用权和留用权的前提下,他们面临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风险,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2.企业师傅教学的局限性
企业师傅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刻认知的熟练工。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对生产实践的认识与理解,但却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无法运用适应新时代中职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展开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系统化讲解。他们在指导学生见习、实习时,常常出现心里清楚却无从表达的尴尬局面,因此很多企业师傅选择在带中职生实习时只是让学生在旁观看或搭手协助,使学生无法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融会贯通,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长此以往,影响了企业师傅指导见习、实习学生的热情和效果,也会诱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中职学校教师也无法全身心参与到学生的企业实习指导工作当中,不能与企业师傅形成合力,由此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使得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无法落实。
3.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应付性
中职生参与企业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的前提条件,对于弥补中职生社会经验不足、提升中职生核心素养、促进中职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集中实习的方式,即由学校推荐企业入校展开供需见面,一批同专业学生入选后在同一企业集中实习。但从现阶段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在实习期间从事的是粗放低端重复的工作,充当廉价劳动力,大多没有进行实习实践活动与中职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相融合,实习的专业技术含量较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呈现明显的应付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中职生对企业生产及运营过程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企业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培训,这不仅需要企业承担培训成本,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另一方面是学校在认识和理念层面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实习教学,在对实践教学进行制度考核时还缺乏足够的强制力,使得中职学校实习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我校在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共商、共建、共融、共育的方式,提出在学校—企业之间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全面培育模式,并在我校汽车专业教学部选取一个校企合作项目实验班展开教育教学,并探索出在校企合作的协议框架内运用管理学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理论引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全过程中,从PDCA四个维度,校企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模型。具体模型详见图1。
P:计划。在该计划环节,校企双方在合作协议框架内共建实训基地,并对毕业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共同的培育目标,共同制定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计划,成立管理小组并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明确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核要求,由学生核心素養提升计划的指导教师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项目“实验班”组班动员大会,让汽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了解实验班条件、制度和考核要求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班的报名、面试和选拔。
D:实施。该实施环节是PDCA循环的核心,即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项目“实验班”培养计划展开工作。与其他环节不同的是该环节需要较长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习实践,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包括学校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动手实操的训练,企业根据岗位需要安排的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等。学生无论在学校或下企业,课程学习均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校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企业安排汽车技师进行技术技能管理、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和实习日记等。学校是企业和学生的沟通桥梁,构建学生学习和实习信息平台,该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计划的成败。
C:检查。该环节是整个实验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点环节。由学校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情况→专业教学部检查→学校、企业共同抽查,通过该环节的验证,不仅可以评估实验班学生学习、实习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还可以评估校企深度融合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项目“实验班”的教改实施是否有效。这一环节是重要的承上启下过程。
A:行动改善。通过行动改善环节对整个核心素养培育过程展开总结评价,即对校企深度融合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项目“实验班”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探析,为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奠定经验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总结报告和对学校提出改善建议;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和核心素养的评价鉴定表;学生在校的成绩综评和认证考试等级;学生的学习阶段学习小结、实习日记和毕业报告。
通过运用PDCA管理理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下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模型,为改善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策略基础。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度保障
2018 年 2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可以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也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相关产教融合利好政策的指导下,积极争取相关的政策落地,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为企业致力于教育事业保驾护航,对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供队伍保障
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的专业教师通过企业的第三方技术认证考核成为“教练型”的专业培训师。同时,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成为制度要求,实现紧密对接企业最新现代化生产工艺,保障中职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的德育公共课、班主任德育导训课、班会课和选修第三课堂等,也承担起培养中职生全面综合的核心素养及走向健全人格发展道路的责任。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企业师傅、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深化师资间的紧密对接,根据学生在专业实践、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中职生核心素养提升方案展开交流研究。通过校企师资形成合力,为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队伍保障。
(三)建立专业保障
校企共建教育教学资源。首先要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对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准确进行中职生的职业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科学规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考评方式、认证体系和学分置换方案等。根据中职生核心素养提升方案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一套既符合中职生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对人才核心素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并共同开发适应该课程体系的教材。课程的质量和价值最终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和教学检查结果来评定[4]。同时校企展开生产实训基地共建,硬件设施设备共享,学生核心素养共育,教学培育成效共评,教育教学理念共融的“五共”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四)健全教学保障
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校企通过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采用集中连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的情景案例、活页教材、清单准备、实操工作、相关信息和课程考核六部分内容,對应课堂教学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六个实施步骤,并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7S工作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法改革上实现教学项目真实化和行动任务导向化,强化中职生专业技术和核心素养,为健全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现评价保障
现行的福建省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以中职生掌握的公共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评价标准,对中职生的重要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核心素养的考核与评价不足。在中职学校校企深度合作培育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中,一方面对师资有严格的考核要求,在正式开始项目班的教学前需要通过企业的官方考核认证,成为正式的培训师,在教学运行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及不定期“飞行检查”的方式,展开师资的最新技术培训、课程进展、项目运行、绩效与评价、学生测评等相关考评,实现对教师团队核心素养的认定考评;另一方面,在校学习实践与企业实习过程中,除了对中职生显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外,还要对全面核心素养进行过程评价,实现时时考评,处处诊断,及时反馈纠正,使得中职生的隐形核心素养教育也得到积极引导、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同时,项目班中职生在毕业前只有通过企业的资格认证后才能领取学校的毕业证,该证书在企业的同领域内皆可认同,与学生毕业后的薪资待遇直接挂钩,突出证书的高含金量,也解决了企业对通过认证毕业生的“专用性”问题。通过师资和学生的双重高效评价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评价保障。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新时代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面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中职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诸多不利因素,我校汽车专业教学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展开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出诸如“宝马班”“大众班”等订单班项目,培育出一大批强技能、高素养、能发展的优秀人才。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模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完善,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范本模式,逐步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美]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29,44.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
[3]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 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4]祁黎.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立”特色课程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47-51.
(责任编辑:刘东菊)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Path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ore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LIN Jun-biao,LIN Zhen-bing,SONG Ye-yi
(Fujian Industr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path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ore literacy is a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talent training that is hotly discussed and advocat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ore literacy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DCA cycle theory is used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cultiva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ore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study can enlightenn the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 the analysis of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ore literacy; causes of influence;cultivation path;safeguard measures
作者简介:林俊标(1970—),男,硕士,福建工业学校正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产教融合下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以F校的汽车专业产教融合为例”(项目编号:FJJK1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