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对策研究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相比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专业群建设又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专业群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实现困境,并从调优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管理方式、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质量;高职院校; 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8-0053-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要始终把高质量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抓紧、抓牢、抓实。2019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显然,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已成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专业群的基本内涵,找准发展困境,积极探索专业群建设的有效对策,以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15年下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提到了专业群,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建设目标。前者主要是构建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相关若干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以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后者是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再一次提到专业群,并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群效应,凸显整合优势,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端要素全方位融合。学术界目前对专业群概念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共性论”,认为专业群是围绕某一产业或产业群的技术和服务的领域,以一个或几个优势或特色专业为引领,由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而形成[1-4],这类概念都把专业间共性作为组建专业群的重要依据,强调专业间的关联性和基础共用;另一类是“合力论”,基于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视角出发,认为专业群是由对接产业链上的多个专业构成,通过核心专业带动和专业间依赖、共享、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群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该观点把对接产业、形成合力作为组建专业群的重要考量,对于专业间相关性并不作特定要求,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能力,突破了专业相近性观点的束缚,拓宽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视野[5]。

综上所述,专业群主要为是服务产业而生,由一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若干专业形成的集合。组群的方式主要有强弱互补联合、强强联合、基础相通的组合,它可以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不同的组群方式确定了外在的服务形式、服务范围,也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模式和主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专业群建设价值取向存在误区

自2003年“就業导向”一词被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理念。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等文件,均侧重把“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指标[6]。因此,在实践价值取向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就业导向”的认识误区,都把“职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在专业群组建上坚持“产业决定论”,忽视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特色,过分参照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盲目追求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的设置布局,在专业申报自主权下放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更是严重;在人才培养上把“就业决定论”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完全对照企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按“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有的甚至直接沿用企业的师资与培训教材,使得“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明显,忽视了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在“就业导向”误读的指挥棒下,“职业性”被过度强调继而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以培养“技术人”、提升“就业率”作为办学的核心任务,而“高等性”则逐渐丧失。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专业群组建科学合理的重要前提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思路要明晰。组建思路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集群式发展的群思维和对接式发展的群逻辑上。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关系到群内专业能否与外部产业链或岗位群高度衔接和匹配,群内资源集聚与分配形式是否合理,群内专业之间的合作程度是否紧密,进而影响专业群的建设效果。从集群式发展的群思维来看,在整个专业群系统中,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力求实现“1+1>2”的整体效应。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只是主观地将相近或相关专业进行简单的组合、重构,群内各专业仍然处于松散的状态。从对接式发展的群逻辑来看,组建专业群应由主要遵从于行政指令和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时大多数没有进行深度的产业集群分析,专业群建设贪大求全凑数量,组群专业选择范围没有突破院系的限制、选择视野不开阔,组群专业的组合方式是优势互补,还是强强联合或者是基础共通等形式,思路不清。组群逻辑的不清楚,导致群内相关资源无法最大限度的实现共享,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的关联度较低,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供需疏离与鸿沟。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运行机制亟需完善

专业群建设是由单个专业向专业集群建设转变,是由离散发展到协同发展的转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保障专业群系统有效运行的群机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以传统单个离散专业建设的思路来建立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在组织架构、人才培养、人事安排、待遇薪酬、资源统筹建设和共享等专业群的运行管理方面亟需完善。如在组织架构上没有完全突破“专业—教研室”的管理体制,群内各专业形成一个相对“自治”的独立结构,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组织壁垒”,导致专业之间“箱格化”现象明显,彼此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与支撑、跨界与交融;在群内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上仍受传统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定势和惯性思维,容易忽略“群”的整体性视角,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精准、招生无法突破专业界限、各专业教学资源统筹管理和反馈机制缺乏等突出问题;在人事安排上缺乏有效运行的相关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校企师资“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不够完善,专业群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权力责任不明晰,专业群建设团队人员合作意识不强、凝聚力不足,从而制约了专业群发展。

(四)高职专业群建设科学评价体系缺失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专业群建设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有关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较为缺乏。在理论研究方面,从中国知网上以“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有方飞虎、李林、陈超群等研究者的几篇文章。在实践应用方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专业群评价体系构建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都非常少。评价体系的不足,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缺乏较为明确的指向,专业群建设的评价也往往依赖于现有的针对单个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不能全方位、详细地体现专业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不能为专业群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专业群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重要有力抓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重构、管理方式变革、评价体系创新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转变建设理念,从供需两个视角出发,以开放性思维探索专业群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一)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方向,找准对接产业是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的首要问题。一是找准对接产业。因地理位置、发展环境等因素导致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极大。高职院校要立足本区域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产业进行定期调研分析,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实际,找准对接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差异化发展”的专业群建设理念,建立健全“专业围绕产业建”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群的设置与产业集群实现时空对接。二是构建专业群体系。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对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专业群体系构建需要明确对接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如果区域内产业发展规模较大、发展趋势较好,专业群设置数量可以依据群内专业的学生人数、管理水平、资源建设、就业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对接产业的组建专业群方式可以是多对一或者是一对一;若是区域内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人才需求较少,对接产业的组建专业群的方式可以是一对多或者是一对一[7]。三是选好组群专业。构建专业群的本质是为其直接服务的产业链或岗位群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良的技术和高端的人才支撑。群内专业的选择,首先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专业群是直接服务产业链的哪几个环节;明确这些环节对人才的需要是否最为迫切和重要;明确这些环节上有哪些岗位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明确这些岗位对知识、技术技能的要求。其次结合现有专业开设情况,可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基础相通等组群方式,选择三至六个专业组成管理高效、协同发展的特色专业群。

(二)重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群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进化、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手段,也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要统筹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部分课程是群内专业的共性课程,着力培养就业岗位群基础通用能力,面向群内所有专业学习者开设,以满足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模块”部分课程是群内专业的个性课程,着力培养关键岗位的特定能力素质和专业迁移能力,面向对应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8]。二是設置“平台”“模块”课程。课程设置要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即课程要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能对接工作岗位群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首先,在定期分析对接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领域的范围来确定课程设置数量,遵循职业成长的规律和认知学习的规律来确定课程开设顺序,用一个系统化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表述课程。其次,根据课程定位设计学习情景,序化教学内容,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等形式。“平台”课程作为基础必修,遴选基础的应知、应会知识;“模块”课程作为选修,根据不同的职业(专业)方向,遴选就业岗位群需要的重要知识及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作为专业模块课程内容。三是灵活开设课程。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从以单个专业为教学单位的管理逻辑向以“模块”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转变,强化模块负责制,负责模块内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建设等任务,提升专业群协同发展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是针对学生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要增强“模块”课程的选择性和组合性,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专业迁移能力,达到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多方联动下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和高质量发展。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要素,进一步明确各主体要素在产教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建立多方协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构建“政行校企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动”的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二是明确各方主体职责。政府要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提供税率、贷款等政策支持,同时协同处理好各方主体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共同体发展。高职院校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积极邀请行业、企业骨干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行业要及时收集整理发布本领域内的前沿技術、人才需求等信息,积极参与指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企业要积极主动与高职院校通过组建混合制学院,建设实训基地,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三是构建多方协调运行机制。成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制定多元协同开发专业资源、标准的联动机制,制定符合专业特点、企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

(四)创新管理下的协同发展

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专业群实现高效运转、发挥集聚效应的根本。现有高职院校采用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群内专业的协同、快速发展,不能充分凸显专业群整体效应和优势。因此,管理方式的变革也成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专业群建设特点和内在机理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组织模式,探索“以群建院”,打破原有三级管理组织模式,将专业组、课程组、教学团队向以事务为主的矩阵式管理转变[9],确保对行业企业最新变化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二是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按专业大类招生,首先,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面向群内所有学生组织“平台”课程教学;其次,利用剩下的时间实行专业分类培养,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迁移能力较强。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将专业群建设目标任务详细划分到相关团队和人员上,把任务完成情况与职级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挂钩,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统筹专业群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协调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源建设。

(五)构建评价体系以引导专业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变化找准专业(群)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建设任务,增强专业(群)服务能力。构建有效的专业群评价体系,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任务。评价指标设置要在坚持指导性、可操作、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调整原则基础上[10],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级设计。

一是评价建群的科学性。主要从是否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即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是否需要高职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相关服务,这种需求是否极为迫切,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凸显专业优势,区域内兄弟院校是否建有类似的专业群,建设效果是否显著等方面来评价建群的必要性,主要评价建群的思路是否清晰;从群内专业是否体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是否有核心引领专业能带动群内其他专业发展等方面来评价建群结构的合理性;从组建基础(现有专业内涵发展情况、师资队伍、教学实训资源、教科研情况、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等)是否夯实,建设措施是否有力,核心引领专业是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相关,是否有进行长期深度合作的行业领先企业等方面来评价建群的竞争性。二是评价管理的高效性。从是否能及时调整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否有资源共享进化机制确保各类资源的有序流动、自我进化、高效利用等方面来评价群内管理的开放性;从是否能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以满足产业和岗位群带来的新需求、新变化,是否能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建立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评价群内管理的灵活性;从是否建立能适应发展、统一的相关管理制度,师生是否具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等来评价管理的同一性。三是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从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提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率等方面)、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是否提升、课程资源建设是否质量数量兼具、实训基地建设是否改善等方面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效;从社会培训是否有人次增加、覆盖面扩大、效果明显,是否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攻坚,是否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率是否明显提高等方面来评价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从是否能为校内、兄弟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有效带动引领其发展等方面来评价专业群建设的示范性。

参考文献:

[1][10]李林.高职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 2017(8):76-79.

[2][5]李书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8(14):18-21.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4]黄影秋.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6)35-38.

[6]罗勇武,刘毓,肖冰.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1):19-22.

[7]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8]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21):32-34.

[9]李忠华.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维度、原则与创新的视角[EB/OL].(2019-01-12).https://www.sohu.com/a/288502475_497872.

(责任编辑:刘东菊)

Research on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ONG Hai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enjoys the traits of vo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lways regar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lifeline so as to back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Meanwhile,speciality group construction is the essential measur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o actively delve into the speciality group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task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fter the connotation of speciality group construction was researched, the real dilemma of speciality group construction 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deep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policies in speciality group construction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major structure, re-organizing course system,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ng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ity group

作者簡介:龙海(1988—),男,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B238)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07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