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玲 张伟 姚悦 陆广富 王正云 陈玉勇
摘 要: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产业经济保驾护航的高职教育必须迅速作出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所在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方向个性技术的基础上,以资源共建共享最大化为原则确定专业群构建逻辑,构建“核心专业+集群专业”的高职食品专业集群,使高职食品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专业集群 构建 产业集群 高等职业院校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作用,食品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众多区域形成了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和区域产业集群的结构、发展特征及人才需求耦合,构建与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相耦合的高职食品专业集群,优化整合现有师资、课程、创新实训场所等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核心竞争力,更高效地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产业经济保驾护航的高职教育必须迅速作出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但现有的高职食品专业布局与食品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耦合度不高,食品专业跨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本文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所处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方向个性技术的基础上,以资源共建共享最大化为原则确定专业群构建逻辑,构建“核心专业+集群专业”的高职食品专业集群,并根据人才需求变化适时动态调整食品专业集群设置,使高职食品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1 泰州地区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现状
泰州为江苏省传统农产品生产大市,目前泰州市的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形成优质粮食、脱水蔬菜、特色水产、肉制品加工、中药材、主食加工、中央厨房等几个主要产业集群基地。(1)优质粮食产业链:以泰兴苏三零、兴化五得利等重点面粉加工企业为主的药用淀粉、糯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方便食品的产业集群;(2)脱水蔬菜产业:以兴化经济开发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和兴化果蔬加工集中区为依托的脱水蔬菜产业集群;(3)特色水产业:依托安丰国蟹水产品批发市场特色水产品产业链:以高港丰汇长江水产、靖江天溢香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特色长江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4)肉制品精深加工业:围绕靖江双鱼食品、骥洋食品、味巴哥食品、海陵梅香食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以高档肉类开发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5)中药材产业:依托高港江苏中药科技园、港城中药和泰兴同源堂等中药材加工企业等发展功能性食品开发及加工的产业集群;(6)主食加工产业。围绕靖江尚香汤包和兴化伽力森、安井等主食加工企业为主的连锁加盟餐饮产业集群。(7)中央厨房产业。依托兴化泰浦食品、海陵喜米露、威斯汀烘焙食品等中央厨房企业的中央厨房全产业链。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和服务。泰州食品加工产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高校的专业设置如何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将成为本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 食品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迅速,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加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推动适应本区域乃至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层次性特征。
(1)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关键在“人”。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急需大量技术过硬、职业转换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现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集群需求无缝对接。但现有的高职食品专业点的设置非常分散,并未能够针对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即产业的上下游聯系链条而发展形成的办学载体,围绕服务和支撑主干专业、具有共同主干课程和实训条件的若干专业共同组织形成校内的专业群。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有效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缺乏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2)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当前食品课程设置具有条件导向性,即有什么条件开什么课程,高职食品专业存在课程设置同质化,课程体系缺乏逻辑,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未能形成互补等问题。
(3)实训条件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这需要大量与产业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实训平台做支撑。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实训条件严重滞后于生产实际,基础实训设备不足与部分高端设备闲置浪费严重并存,教师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较难。
3 泰州地区食品产业集聚下高职专业集群构建思路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地处苏北地区中心腹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校秉承“服务农牧产业链”的办学理念,紧扣产业发展积极进行专业及课程改革。本研究以泰州市为例,在调研分析了泰州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方向,以及现有食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与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不匹配、不适应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对基于集群理论和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互动理论构建高职食品专业集群,并从体制机制、资源优化整合等方面探讨高职食品专业集群的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与地区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集群内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专业群设置要面向产业集群的需求。比如,泰州市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一直坚持紧紧围绕大健康产业,以健康食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专业群建设应考虑这一产业集群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应该针对健康食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及优势,构建专业集群。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专业集群的积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新江苏高职食品人才培养方式,探索构建“分层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人才需求,分层次、分方向、分阶段定向精准培养,缓解高职食品人才培养对食品产业集群需求不匹配,难耦合的矛盾。
(2)优化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构建“模块化菜单式”集群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模块化教学法(MSE)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以培养创新寄生为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菜单式模块),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分化后重新整合。结合泰州地区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过程中关键共性技术和方向个性技术需求,优化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构建“模块化菜单式”集群课程体系,实现集群专业基础课程与共性技术相通,个性方向课程与方向个性技术对应,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业和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使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3)依托行校企多元利益共同体,整合现有实训资源,搭建三级集群实训创新平台
产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推动的主体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其实是共同的事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企业的共同参与是强化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快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换,因而如何建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就当前高校实训条件有限的实际情况,可依托行校企多元利益共同体,整合现有实训资源,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搭建满足食品产业集群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三级集群实训创新平台,以实现实训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现有实训设施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专业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形成专业集群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钦.专业集群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体育世界:学术,2018(2):108-109.
[2] 杨柳.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15-119.
[3] 李宏,徐淮涓,孙铁波.基于区域产业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构建——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1.
[4] 贺祖斌,谢明明.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与北部湾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