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董树功
摘要: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技能训练、操作水平和学生发展的能力预期、判断和评价,是高职教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不同的判断维度、表现维度和作用机理,受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在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在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实践技能、发展空间等方面为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自我效能感;校企合作;高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2-007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高职教育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等3类试点对象。高职教师是实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性。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发生了深刻变革,需对其重新进行理论审视,并探求提升路径。
一、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审视
在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缓解社会人才供求矛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厘清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明确其判断维度和表现维度,了解影响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掌握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是全面有效提升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见图1)
(一)内涵界定
“自我效能感”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一种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成分。结果期望指个体对自己某一行为可能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指个体对自己某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1]。沃尔特斯(Wolters)和多尔蒂(Daugherty)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完成程度以及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程度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2]。国内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也有所研究。在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成分方面,李广乾认为,效能期望與结果期望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效能期望不是对行为将导致的结果的推测,而是对行为能否导致结果的推测[3]。王玮、何芳指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知觉和信念[4]。王朝庄、王在尚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认知和评价,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期望相一致。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期望相一致。关于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学者界定。何兴国、赵志群认为,高职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应从“教学自我效能感”“科研自我效能感”“专业技能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进行评价[6]。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换言之,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技能训练和操作水平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预期、判断和评价,是高职教师对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及职位需求的一种自我认知信念。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将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所需岗位相对接的一种判断、知觉与信念。
(二)维度分析
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所决定,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维度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成绩的提高与评价,另一个是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熟练程度。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表现维度有三个,即教学自我效能感、专业技能自我效能感、科研自我效能感。高职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传授学生手脑并用的理念、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平衡、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来实现;专业技能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教导学生掌握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技术应用的信心、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需求来实现;科研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以科研成果解决企业实际运行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等问题、对科研创作产生更高层次的信念来实现。高职教师通过教学、专业技能、科研成果三个方面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对接,从而增强高职教师的信念、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影响因素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高职教师的自身出发,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内部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认同,即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所带来的自信度;第二,经验认同,即成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复制的可能性;第三,因素认同,即情绪和生理等因素所产生的愉悦感。这三者与高职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成正相关关系。相反,屡次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他人否定所导致的自我否定、负面情绪和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消极态度都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影响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激励驱动,即正向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所导致的主动趋利;第二,行政驱动,即行政部门的政策、指令等对行为的引导、规定和要求等;第三,鼓励驱动,即他人的积极肯定与鼓励所导致的自我肯定。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职教师的价值实现角度来发挥作用的,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的物质奖励到以政策引导为主的行政要求再到他人影响实现肯定自我的过程,都是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促使高职教师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外在条件。
(四)作用机理
高职教师实现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复合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首先,在职业承诺方面,高职教师要在对本职工作认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职业的依赖感,认为高职教学岗位是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这才能使教师将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在自主工作动力方面,高职教师要首先被“激活”,将被动式工作转变为主动式工作,将工作作为重要的生存需求与人生目标,此后,要将这种被“激活”的能动性保持下去,即维持能动性。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讲,“激活”的过程比较容易,但“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特别是持之以恒则比较难,因此,要在维持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主工作的动力,达到理想的能动效果。最后,在效果传导方面,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提升表现出来,如教学效果、竞赛成绩和科研成果等等,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结果表现出来,最后通过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跟踪情况表现出来。
二、产教融合引发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深刻变革
为了解决我国技术人才市场供给侧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低、企业出现用工荒而无法找到符合空缺职位的应用型人才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将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即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政策。产业变革的发展速度与深化程度倒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将理论付诸实践,促成产教融合的全面实施。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一)自我预期的变革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自我预期主要体现在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体现在对新型学生技能要求教学和指导的胜任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法等,都因产教融合而发生了改变,要求更高,任务更丰富,导致高职教师的成长目标和自我预期也发生改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自我预期首先表现在身份上的改变,即从教师身份转变为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技术顾问、校企沟通联络员等多重身份;其次表现在适应性上的改变,即是否能够适应学校、学校和企业、企业多重工作环境的转换;最后表现在胜任感上的改变,即是否能够对自己的身份具有认同感、是否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转换而抱有自信心、是否能夠从变革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等。
(二)任务情境的变革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及时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将其有效转化成学生学习任务,根据专业实际制定或修订专业课程标准[7],在培养目标、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和考核办法上实现深度融合,给高职教师创造新的任务情境,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改变。很多高职教师的工作创新性不强,尤其是授课内容大多具有重复性。教育的生命力终极于复制,而没有创新的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职教师需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适应产教融合所带来的任务情境的变化,以自主性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完整性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环境、以创新性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发展性看待新的工作要求和社会责任,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教育目的的变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有理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如何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深入思考如何推动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努力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高职教育目的的变革,高职教师效能感评判要看其教学活动是否在人才培养上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否基本解决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其教育活动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贡献,是否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科研活动是否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径
产教融合旨在满足培养人才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目标,适应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这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考验,同时也为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台。产教融合主要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实践技能的加强、发展空间的拓宽,来提升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一)以产教融合培养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为高职教师提供了培养职业素养的机会和平台。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叠加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高职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亟待丰富和更新。产教融合为高职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对接纽带。一方面,产教融合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了直接接触行业发展前沿的平台,可以直接观摩和参与到实际生产活动当中,在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生产经验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实践,高职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化程度,并可借助自身的理论专长和教学能力来指导生产活动。
(二)以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集中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成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得以倒逼式改革,要求高职教师在课堂和实习车间以外的其他地点讲授课本和实验车床以外的知识技能。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产教融合,高职教师可吸收企业专家的现场教学特色,观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与具体操作,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多媒体手段,采取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打造“金课”,可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三)以产教融合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
高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产教融合促使校企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触动了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摩擦与碰撞,激发了高职教师的科研热情。在校企合作和产教互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诸多问题,这时,要求高职教师知难而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凡是产教融合中遇到的新问题,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高职教师要做到教、学、研、用“四维一体”的统一。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实习实验过程中要做到学以致用。高职教师要做到研以致用,实现以教促学、以教促研,同时还要做好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以产教融合助推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
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产教融合模式增加了高职教师提升实践技能的机会。首先,可通过校企合作,组织高职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技能大赛。高职教师通过深化大赛效能,在失败与成功中总结经验,找到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的方法与技巧。其次,校企双方可以要求高职教师每年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长至少达到一个月,并将实践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高职教师一方面通过走进工厂,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学习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激励自我,在企业实践中加快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双方可安排高职教师观摩企业高技术技能领军人才的实践操作场景并与其交流,从而高职教师获得企业高技术技能领军人才对其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五)以产教融合拓宽高职教师的发展空间
产教融合模式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培训了高职教师,打造了一支具备实际业务水平的技术型教师队伍,拓宽了高职教师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提升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高职教师的价值体现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上,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企业和社会三者身上。高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他的社会事务,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例如,以生产能手或技术顾问的身份为企业做技术指导,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如各类世界技能大赛等,为社会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
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效能的提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职院校应推进产教融合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尤其要积极探索深度产教融合的模式,激发企业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整合资源、利益共享,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发高职教师岗位实践平台,提供教师实习岗位等,为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助力。在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可将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设备引进校园,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环境,给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升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应用方面,校企可以共同协商专业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评价标准的确立,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实现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同步,最终为高职教师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科研成果方面,高职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确立为高职教师科研方向。这样,可以使教师的研究内容与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更加契合,促成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职教师科研的自信,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79.
[2]WOLTERS C A,DAUGHERTY S G. Goal structures and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Their relation and association to teacher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leve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99):181-193.
[3]李广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5):26-28.
[4]王玮,何芳.浅析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143-145.
[5]王朝庄,王在尚.教师自我效能感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75-76.
[6]何兴国,赵志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50-55.
[7]郭福春,王玉龙.以规范的课程设置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20-23.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