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甫均 张晋源
摘要:发展汽车行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发展迅速推进了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汽车行业更需要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多元融合育人模式同步发展、多视角、校企共育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用人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多元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2-0045-05
在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更新,要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跟上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一定要有新的教育模式匹配。本文研究的多元融合育人模式,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等同步发展,多视角、校企共育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用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一、影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一)汽车行业企业文化精神未完全融入课程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已从“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变革到“以学生为中心”,已从“理论为主线”变革到“以任务为导向”,校园也引进了部分含“企业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但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应当符合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教学内容应多元化、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企业文化是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在探索行业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职业教育革新[3]。
企业文化是业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愿景、运营体系、核心价值观、员工行为规范与工匠精神、生态环境意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现代企业酝酿企业文化,学校孕育校园文化,在三观培养理念上求同存异,也是目前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在企业中,汽车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较快,车辆的类型较多,汽车的故障现象随机出现,也面临技术革新和转型;职业院校更多的是传授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教材中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和更新较慢的问题,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工匠精神还未完全融入教学中。目前,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任重道远。
调查发现,部份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反映,刚毕业的学生对团队合作、技能技术、工匠精神、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核心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尚需花企业大量时间来培养,并且部分学生离职频率高达3次/年。企业以人才资源为本,没有高素质的员工,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调查还发现,学生除了喜欢上实训课外,还希望能有相当长的时间进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学习综合技能。
(二)“双师型”教师能力不足
教师是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窗口,也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核心环节。各高职院校依据《职业学院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调查分析,在师资队伍构成中,约60%的教师是各大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没有行业规范意识,“双师”能力比较欠缺。约30%的教师来自于企业,在企业从事的工作与教学工作有较大差异。比如部分教师来自于汽车制造业,教学工作却是汽车维修业,这部分教师的维修行业规范、岗位技能、管理模式尚需提升,教研能力尚需培养。约有10%的教师来自于对口的企业,这部分教师的“双师”能力较强,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企業精神、岗位技能要求、行业规范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他们的教研能力尚需提升。各大院校为了提升“双师”比例,在“双师”队伍建设中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大课题研究、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作培训讲座、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培训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发现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这些培训是否针对特定教师的短板进行,能否充分接触到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核心技术、行业规范、运作流程、工匠精神等。在有限的培训中,教师能否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培训或实践的效果如何评估、所接受的知识是否应用于课堂中、是否将所学专业知识写进教材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空间较大。
(三)现代学徒制教学架构不完善
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出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4],到2017年教育部逐步确定357所试点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相关研究应运而生,比如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运行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等方法途径的研究。但经过三年的试点运行,这些研究成果未能完全落地,如没有完善的能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徒制班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任务工单活页、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源,没有与企业合作开发适用于学徒制班的教材,教学内容中没有包含足够的企业文化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未能全面有效实施
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已逐步形成新型职教模式,比如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技能模块证书+学历证书的认证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采用“五分理论,五分实践”的教育模式[5]。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由于部分原因,目前有相当部分合作停留在面上。首先,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虽然校企合作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但是缺乏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6]。常常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经费不足,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7]。其次,学分互认还不成熟。学校主导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参与较少。大众化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不能与企业发展同步更新,还没有完善的职业技能证书换算学分的方案。再次,高职人才待遇低。本科生在企业的待遇普遍高于高职生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存在企业留不住高职人才的现象,企业也无信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生也无学习的动力。最后,校企合作的投入少。一般情况下,学校购买几台企业的车辆作为教学设备,赠送售后服务手册作为学习材料,教学内容仍然是教条式的结构、原理、故障现象及诊断,同学们从单一的车辆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有限。
(五)实训设备能力不足
学校从企业购买的设备大多为整车设备,实训台架较少,不便拆装零部件。学校除了配置通用工具外,专用检测工具不齐全,导致学生所学实践技能知识欠缺。
二、提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依据《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依托重庆汽车产业集群“6+1”支柱产业,对接汽车智慧服务行业,扩大现代学徒制教学范围,落实企业文化贯穿整个课堂,企业文化进教材。整合厂、校、4S店资源,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实训条件、顶岗实习四层面标准。建成“四型化”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国际化水平的多元一体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建成世界一流的“产学研用”平台,提高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技术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能够真正从事汽车质量与性能检测、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检测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
依托汽车智能技术与智慧服务专业群“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将“企业人才需求目标”融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标准”融合“人才培养标准”,“生产项目”融合“教学项目”,“企业文化环境”融合“实训环境”,“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融合“專职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课程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必修课根据《汽车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培训能力标准》,针对无任何职场经验的学生,按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岗位工作要求,以技能水平层级递增的方式,选取能力模块,构建汽车初、中、高级维修工、维修技师对应的“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和“汽车检测分析”三个能力层次课程模块(见图2),同时三个能力层次课程标准与1+X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衔接。
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调整职业院校教学结构,引入企业文化元素
探索企业文化进入课堂的新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将汽车行业中先进管理理念,如工匠精神、企业愿景、激励机制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一部分内容写进教材、融入课堂;将企业的质量文化、环境管理方案、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工匠精神、激励机制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各模块中。及时调整学校教学结构,实现企业人才战略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规划与岗位技能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堂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全面对接,促使学生达成职业规划的人生目标。
(二)分类培育优秀教师团队,提升“双师”水平
加强教师师风建设、培育四有好教师;培育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学团队;培育以技能大师为核心的实训团队;培育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技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以创业导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专业能力强的社会服务团队;培育以党员为核心的学生思想素质管理团队[9]。完善“双师教师”的能力提升方案、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方案、专任教师绩效考核方案[10],建立教师企业锻炼制度,制订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认证计划,推进“教学、科研、服务和创业指导结合”的“四型化”团队建设。
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进行SWOT分析,理清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向。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合力培养在专业群建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够策划产品工艺、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骨干教师;着力培育具有潜质的技能竞赛大师,整体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11]。培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社会实践内容
掌握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流程,把握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规范、新材料的应用、新设备操作规范、行业新规范、新标准等;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人才需求、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12],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产品技术研发与改进,承担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科技咨询[1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
完成企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证书,收集、整理相关专业的教学案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符合企业、行业标准的人才。
2.社会实践方式
(1)脱产实践。年龄45周岁以内,未具备三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需到企业进行脱产实践半年,实践期间需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教研工作任务,不承担学校教学任务。
(2)在岗实践。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开展企业实践,实践时间为13个月。校内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开展自身的企业及行业实践。
(3)学校建立社会实践监管制度。学校成立教师实践管理小组,对专业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指导、监督和评估,教师实践管理小组与其他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措施。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在本学院公开开展一次实践汇报,分享实践成果。
(三)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班改革
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益处在于能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对于学校,与优质企业合作,每年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同步发展;对于企业,有利于人才战略,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规划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定向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企业也可将员工委托学校进行培训;对于学生,校企合作是学生职业规划的需要,促进学生提高竞争力而对口就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方位的体验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实践不同车型不同故障的诊断与维修,学习师傅的敬业精神、组织纪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品德,学生毕业即可对口就业。
建立合作招生、共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机制,制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徒制培养的教学设计、授课计划、教学材料、实训周计划,明确在企业教学的内容和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顶岗实习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和手册[14],采用0.5+0.5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0.5学期在学校学理论,0.5学期在企业工作学习,真正的理实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视野。现代学徒制机制课程开发包含但不限于:
1.完善“岗课证”结合的模块导向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教育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模块化课程构建教学体系。以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岗位技术要求以及能力要求为基础,分析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分成不同的模块,如图2所示,具体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规范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共五大模块[15]。同时,设定出本专业核心技能需要学习的重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岗位资格证书的获取。
2.校企共同开发核心的专业课程
根据上述五大培养模块,确定对应的课程,合理设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规划课程内容。内容为企业的真实项目,教师和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共同对项目的专业技能进行分析,总结出综合技能。再根据综合技能设计出教学中的详细任务点,这些任务点组合成不同的技能模块,以这些技能模块为依据设计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
3.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
由学校、企业、三方机构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可分为校内外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等级鉴定、1+X证书考评。校内教学评价主要包括知识鉴定、技能操作鉴定等;校外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工作情况、工作态度、是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等进行校外实习鉴定。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汽车维修专业学徒制及其他专业学徒制的课程优化。
(四)加强校企共育订单班,培养卓越学生
采取“企业订单培养、大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等协同育人方式,快速适应人才市场变化需求,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学校育人机制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引入企业文化、捐赠实训车辆或设备、应用维修手册、聘用兼职教师、培训专任教师、提供学生实践岗位等方面的作用。
共育订单班专门讲授某品牌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能和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专项竞争力,企业扩大订单班学生的就业范围,提升综合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订单班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五)整合校企资源,建成“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实训基地
引企业文化入课堂,推行汽车维修企业6S管理模式;搭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建立并完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和管理制度,扩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网络;引进以模块为单位的实训台架。推进校企合作科教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实践单位产品研发、技术改进、技术服务、工艺分析、质量改进、规范与标准制定等工作[16];承担实践单位横向课题或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健全技术和社会服务平台,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广海.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40-241.
[2]张庆海.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职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1):62-64.
[3]林海榕.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以高职会展专业为例[J].学术评论,2016(2):116-123.
[4]李传伟,于彭波.行业协会协调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2):55-58.
[5]施薇.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实训资源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5(18):167-168.
[6]肖楠.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学校人才质量[J].才智,2012(32):249.
[7]苟安经.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难点与对策初探——基于对四川部分高校的考察[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17(5):99-102.
[8]李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3):78-80.
[9-12]郭天平,陈友力.“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隊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66-70.
[13]吴立波.技工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研究[J].职业,2016(21):70-71.
[14]胡良君,唐汝元,唐春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6):42-44.
[15]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0-144.
[16]朱华明.校企共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资源平台[J].科教导刊,2017(10上):112-113.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