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探析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探析

王琼艳 胡小桃

摘要:现代学徒制既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还存在着正式制度不完善、非正式制度不得力、实施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代学徒制需要进行制度变迁。基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导性制度变迁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可遵循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存优去劣,以保证现代学徒制发展趋向合理与规范。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3-0011-06

现代学徒制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传统学徒制转型发展而成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也不例外。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取得的成就彰显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但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需要受到来自社会、企业、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的不断考量与完善。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度是社会良好运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制度变迁对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职业教育的制度变迁则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文试图从制度的视角,分析现代学徒制发展问题,希望为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参考价值。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时代境遇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扬弃。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制度,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备受国家和学校关注。

(一)学徒制的制度变迁

学徒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形态。从唐代的手工业作坊到近代北京的老字号工场,学徒制在工商行业以及民族优秀技艺的传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同时,学徒教育对于底层民众的职业转换、实现社会地位变迁也起了较大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国家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造,取消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企业的招工制度,国家统一配额,统一工资标准。因此,师徒之间存在竞争并且关系紧张,出现“师傅不愿教,徒弟不肯学”的现象,阻碍了技能的传承。于是在1958年国家开始介入调试矛盾,这标志着学徒制建设进入了制度化阶段。下页表1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制度环境对学徒制运行与作用的影响,以及学徒制技能传授绩效的制度基础。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兴起,单位体制用工制度的消极影响,国企用工制度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先招生后招工,先培训后就业”方针指导下,学徒制在工厂的技能形成体系中严重边缘化了,只能成为企业外部技能培训形式的一种补充[3]。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学徒制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显露。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对于未来的工作与发展感到迷茫;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设置无法与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良好对接,因而培养的人才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社会认可度低。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回应,即通过制度变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型职业教育制度。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以基于工作现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摩师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操作中耳濡目染,在亲密的师徒关系中习得技术、掌握技能,因而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人才培养制度与模式。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在基于稳定师徒关系的技能传授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基础上,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改造与扬弃,是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4]。

(二)经济发展呼唤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推进,并进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状态。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6.9%的亮眼成绩,不仅令世界惊叹,而且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也是可圈可点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呼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要产业生产运行方式、工艺过程或生产组织形式上有人为因素参与并影响生产结果的,都需要现代学徒制”[5]。同时,我国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颠覆性的技术也迫切需要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校企合作这一办学形式提出了“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提出要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2012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中再次提出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由此,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登上了学校教育舞台。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必然要与时俱进,优化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以其深入的校企合作、手把手教的师徒形式以及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推行的效果,还是从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都足以表明现代学徒制是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育人制度。

二、我國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

制度是约束主体行为、调节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主体利益的规范与法则。为了保证人类行为或制度推行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要对其进行制度规范。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应对时代的需求而推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传统学徒制中的稳定师徒关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育人制度。为了保障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避免“搭便车”行为与机会主义的发生,减少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内在制度”的存在,现代学徒制必须构建起实质性的制度规范。尽管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规范,但由于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因而尚未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制度运行机制方面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正式制度的不完善

正式制度又称为正式制约、外在制度,是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利机构的自上而下设计出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监督与强制约束力的各种规则,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6]。正式制度在维护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弥补非正式制度的不足、克服制度实施中的随意性、提高执法效率、防止“搭便车”现象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处于试点状态的现代学徒制,其正式制度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涉及组织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组织与组织的相互关联、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现代学徒制正式制度的制定既要涉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组织的权与责,又要清晰细致、可操作性强,以便减少人们的信息交易成本,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纵观各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发展都离不开正式制度的保驾护航。例如,德国明确规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及其家长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在合同里明确规定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工作与报酬。同样,英国、美国、荷兰、瑞士等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明确规定企业与学校的权责,为现代学徒制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政府自2010年首次提出现代学徒制以来,2012、2014、2016、2018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是在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表述都较为宏观,缺乏可强制执行的微观的可具体操作的规则,如对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与权利、学生利益的相关保护政策等缺乏明确具体的条文规定,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保障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指导。权利责任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完善势必影响各方主体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从而使现代学徒制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非正式制度的不得力

非正式制度又称内在制度、无形制度,是指一种内化于心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对人的行为施加无形压力的一种制度,主要以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软约束力的形式呈现,尤其是意识形态在连续性的制度变迁中发挥核心作用[7]。与正式制度的强制性、以质变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不同,非正式制度以连续不断的量变为主,以潜移默化、渐进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决策,以演化方式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为制度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过程缓慢,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阻碍制度变迁的进程,会产生不良的“路径依赖”问题,即社会变迁一旦选择某种路径之后,就会因为惯性的力量不断自我强化对路径产生依赖,可以理解为一种“锁定状态”[8],从而对新的决策或制度的推行产生阻碍作用。就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情况来看,一定程度地存在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非正式制度的支撑有关。

首先,自古至今,学校一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挥其作用,但通常也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职业教育之前的发展路径是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人才培养持续的经验积累以及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使得学校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选项中的理性选择。但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看来,学校本位模式并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优路径,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次优选择成为常态的现象。

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借鉴其他各国经验,推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并试图通过学徒制教育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由于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协作育人缺乏优秀的文化传统,企业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育人的使命感与观念,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没能有效聚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尚未形成以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等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这种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也是妨碍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非正式制度的不得力也是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实施机制的不健全

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制度发挥作用、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如果制度没有相应的机制来监督其实施,不仅会让制度形同虚设,影响其稳定性与权威性,还会形成蔑视制度的不良风气,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的糟糕局面。实施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利益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换时,减少因扯皮而浪费的时间、精力成本。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主体众多,而且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其信息交换是复杂的、多元的。信息交换越复杂,其实施机制的建立也就越重要。当前,现代学徒制试行中的不理想状态表现在实施机制上,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如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税务、劳动部门、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各个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沟通协调,共同推进。但是目前现代学徒制的试行主要依靠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其二,缺乏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不仅需要提供大量的实训实验设备与原材料,还需要抽调一部分技术经验丰富的师傅开展教学工作,此外,还得承担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等风险。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制度,企业必然缺乏热情,但当前有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其三,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一套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违约成本的高低[9]。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企业未能完全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或对学徒未尽应有责任,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等等,对这些问题目前缺乏一定的惩罚措施。而对于做得好的企业与学校,则缺乏合理的奖励制度。奖惩机制的缺失是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又一大妨碍因素。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新型教育制度,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是难免的,但是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适当的路径与方式予以解决。只有这样,制度才能趋向合理与有效,而制度变迁是促使制度趋向完善的有效路径。

三、制度变迁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两种路径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代替、转换过程,即高效率制度对低效率制度的替代的过程[10]。1989年,林毅夫根据制度变迁实施主体的不同将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是通过政府的命令与法律要引入实施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者团体,这些利益主体为了获取外在利润而自发组织、实施的一种从局部到整体的缓慢的制度变迁的过程[11]。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同的变迁路径。

(一)基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正如上文所述,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由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自上而下的制度发展方式。在这种发展方式中,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和政策法规的规范引导作用明显,因而这种方式适合于正式制度的发展。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的引导所致。但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在试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度上的不完善。为了使现代学徒制能够更加有效地予以推广并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必然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其予以规范与保障。比如,首先应该明确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具备的条件,如什么样的学校、哪些专业适合推行现代学徒制?其次,需要明确参与现代学徒制主体的权益与职责,如明确规定相关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落实责任制;明确规定与保障学生的权益与安全等。再次,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以法律的形式落实第三方的权利。在组织与管理制度方面,既需要政府的统筹领导,又需要教育部门、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形成跨部门的利益均衡的合作机制。可见,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来说,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有必要的。政府部门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与信息优势,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操作规范。

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那就是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制度主体自身的特点、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容易被忽略,致使制度的推行与发展缺乏个性特点。

(二)基于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种利益主体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发展方式,这种制度变迁往往是从制度的边际,即问题最严重、获利可能性最大、成本与阻力最小的地方开始[12],其变迁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的影响,而且变迁缓慢,因而这种方式更加适合于非正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虽是由政府发起与推动的,但其具体实施还是一种局部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自愿发展过程。现代学徒制最先试行于一批办学理念与条件较好的学校与企业,之所以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校与企业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良好的文化积淀,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与观念,在践行新的制度的时候不容易受阻。对职业学校而言,与优秀企业对接,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以及一线技能娴熟师傅的指导,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正是职业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对企业而言,现代学徒制的试行使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学徒进行“量身定做”,将其打造成企业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这样既可以节省岗前培训费用,又能赢得政府的财政支持与减免税收等,可谓一箭双雕。因此,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不单纯采取政府的强制性变迁,而是采取诱导性制度变迁的方式,从非正式制度入手,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认同,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和双赢互惠理念的形成,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可行路径。

由于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种利益主体的自发行为,而且发展缓慢,因而一种新的制度的推行如果仅仅依赖诱导性变迁的方式,很难有质的突破并在大范围内取得好的效果。

四、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的合理选择

制度变迁是积累并且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变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制度,其发展完善既需要外部强制力量的持续推进,又需要制度本身的内在衍生以及相关实施机制的管理、监督。针对现代学徒制存在的制度问题以及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在现代学徒制制度变迁中,我们应遵循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避免仅从经济人的角度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应从全社会的视角,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解决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制度障碍问题,实现合理变迁。

一方面,制度是一项公共产品,这意味着,大家都可以通过这项制度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制度必须以权威的、正式的、明确的形式存在于相关的法律,政策中,必须对相应的参与集团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加快制度变迁与实施的速度。另一方面,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推行某种社会正式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其是否与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相“契合”。换句话说,只有当推行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吻合时,才能保证制度变迁的顺利实施,才会带来应有的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同样需要有相应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传统学徒制基础上衍生演变而来,传统的学徒制以稳定的师徒关系为基础,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工作的场所就是学习的场所,体现了“做中学”理念,这正是现代学徒制所看重和推崇的地方。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传统学徒制的文化滋养,即实行诱导性制度变迁。但是,诱导性制度变迁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主体是个人或者组织,各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信息交换与协商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协商,因而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度执行的成本比较高,而且不可避免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搭便车”等问题。因此,要推行真正有效的现代学徒制,必然需要政府的引导并发挥其强制性与“暴力潜能”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由此可見,现代学徒制能否在中国落地生根甚至百花齐放,需要发挥政府与自发性组织各自的作用,即坚持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导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则。此外,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现代学徒制也需要时间的考验与沉淀。

参考文献:

[1]谢会敏.近代北京学徒制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2]李忠,王筱宁.学徒教育在底层民众实现社会流动中的方式与作用——以近代学徒制教育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8(2):88-93.

[3]王星.现代中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3):84-104,191.

[4]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20-21.

[5]陈俊兰.中国学徒制的现实与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19-22.

[6]朱琴芳.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樊纲.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2):64-68.

[9]柳新元. 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5.

[10](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02重印).

[1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8.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WANG Qiong-yan,HU Xiao-tao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not only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formal system, ineffective informal system, and imperfect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modern apprenticeship requires institutional changes. based on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ca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uc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keeping good and removing bad, so as to ensure that modern apprenticeship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reasonable and standardized.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modern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18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