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中职生金钱态度、心理健康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职生金钱态度、心理健康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研究

李梁潇 李晖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金钱态度存在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三个不合理倾向;心理健康状态90.5%为中等及以上;消费行为总体健康:求实性消费最高,之后依次为冲动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金钱预算、不信任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攀比性、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负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与三者正相关。焦虑和品质与超前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心理幸福感正相关。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能预测消费行为。求实性消费能预测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职生;金钱态度;心理健康;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73-0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战略结构的持续调整,最终消费支出已连续5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人民的消费正在不断升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下,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达1 599.01万人[1],为全国普通高中在校人数的67.56%;毕业人数达到474.71万人。中职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其消费行为习惯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金钱态度(Money attitude)就是指一个人对于金钱和财物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含对金钱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学者凯斯(Keyes)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提出新的界定:认为心理健康是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症状群[2]。消费行为(consumer behavior)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石庆新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动机的驱使下,为满足其某种需要,而以货币换取商品的一种购买行为,称之为消费行为[3]。

本文着眼于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金钱态度、心理健康和消费行为的现状,力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求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塑造中职生更合理的消费行为。

一、被试与心理测量表的选择

在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中职部)三所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70%。其中,一年级75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71人,分布均匀。

采用心理测量法,选择目前普遍使用和适合中职生的量表。

(一)金钱态度量表

蔡瑞華编制的《中学生金钱态度量表》,该量表包括权力—名望、金钱预算、不信任、焦虑和品质(品牌和质量)5个维度,共有32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其中8、10、13反向计分。5个维度分别计分,得分越高越有维度倾向。问卷的信度系数0.62~0.79,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权力—名望即将金钱看作权力和威望的象征;金钱预算即花钱有规划性;不信任是指拥有或消费金钱时存在疑虑;焦虑是指拥有或消费金钱有焦虑倾向;品质即重视商品的名牌和质量。

(二)心理健康量表

余冰编制的《青少年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4],该量表包括1—3题情绪幸福感、4—8题社会幸福感、9—14题心理幸福感,共14道题。采用6点计分,表示一个月内,被试对象如下感觉的感受频次,“1”从来没有,“2”1次或2次,“3”每周一次,“4”每周2次或3次,“5”几乎每天,“6”每天。该量表总分越高,说明心理越健康。内部一致性信度0.73~0.89,一致性较好,并有着很好的结构效度。

(三)消费行为量表

石庆新编制的《大学生消费行为量表》[5],该量表包括求实性消费、攀比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4个维度,共有19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越表示有这种消费倾向。同质性信度0.864 7,分半信度0.615 3;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58~0.834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61~0.346,结构效度较好。

二、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金钱态度

根据《中学生金钱态度量表》的计分规则,每个测量条目的中值为2.0分。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在权力—名望、金钱预算、不信任、焦虑和品质五个维度均值都高于2.0。说明五个维度的倾向性均显著。(见表1)

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家庭来源、年级、专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每月可支配金额和是否有储蓄习惯这11个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组间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在权力—名望这个维度上,有储蓄显著低于没有储蓄(P≦0.05);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著(P<0.05),18岁>16岁>17岁>19岁>20岁;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P<0.05);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或大专的中职生,将金钱视为权力和名望的象征的倾向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初中或小学及以下的学生(P<0.01)。父亲务农的中职生相较于父母在企业、个体经商的学生来说,将金钱视为权力—名望的代表的倾向较小;而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倾向比父亲从事其他工作的要显著大(P<0.05)。在金钱预算这个维度上,月可支配金额超过1 500元的学生,对金钱花销的规划和谨慎性相较于其他学生较差(P<0.01)。有储蓄的中职生对金钱的规划性和谨慎性显著高于无储蓄的中职生(P<0.01)。在品质这个维度上,来自城市家庭的中职生对商品品质和品牌的追求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中职生(P<0.01);家庭条件一般的中职生对商品品质和品牌的追求倾向显著低于家庭条件好、较好甚至较差的学生,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加追求商品的品质和品牌(P<0.05);月可支配金额超过1 500元的中职生,对商品品牌和品质的追求显著高于月可支配金额较低的学生(P≦0.01);父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中职生更注重商品的品质,而父母从事务农的学生对品质的追求倾向较小(P<0.01)。在不信任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好>较差>较好,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中职生对自己使用金钱的情况最迟疑不定。而在焦虑维度上,不同专业的中职生焦虑程度差异显著(P<0.01),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城市轨道交通>会计>机器制造>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软件。

2.心理健康

当代中职生心理总体是健康的,表现为振作向上和中等程度心理健康的为90.5%,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属于正常分布。心理健康总分、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有无储蓄行为下存在差异。有储蓄行为的中职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无储蓄行为的中职生(P<0.05)。在社会幸福感维度上,有储蓄行为的中职生社会幸福感显著高于没有储蓄的中职生(P<0.05)。在心理幸福感维度上,有储蓄的中职生心理幸福感显著高于没有储蓄行为的中职生(P<0.01)。

3.消费行为

中职生的消费行为总体而言是健康的。在“求实性消费”这个维度上得分最高,各维度均值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求实性消费>冲动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消费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冲动性消费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P<0.05)。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和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冲动性消费得分显著较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得分显著较高(P<0.01)。父亲工作单位对冲动性消费也有显著影响,个体经商>政府部门>其他>企业>务农(P<0.05)。与此同时,月收入1 000~1 500元和1 500元以上的中职生冲动性消费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月收入300~600元和600~1 000元的中职生,表明手中掌握的金钱数目对中职生冲动性消费有显著影响(P<0.01)。在超前性消费这个维度上,没有储蓄让中职生更容易超前性消费(P<0.05)。攀比性消费这个维度上,月收入超过1 500元的月收入为600~1 000元的中职生攀比性消费倾向显著高于月收入300~600元和1 000~1 500元的中职生(P<0.05)。

(二)相关分析

1.金钱态度与消费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权力—名望与攀比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以及消费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金钱预算与求实性消费显著正相关(P<0.01),与攀比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以及消费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不信任与求实性消费显著正相关(P<0.01)。金钱态度的焦虑与攀比性消费(P<0.05)、超前性消费、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品质与超前性消费(P<0.05)、攀比性消费、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2.中职生金钱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金钱态度的金钱预算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心理幸福感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焦虑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

3.中职生心理健康与消费行为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心理健康总分与求实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社会幸福感维度与消费行为的总分(P<0.01)和超前性消费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P<0.01)。心理幸福感维度与求实性消费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

4.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金钱态度、心理健康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1)中职生金钱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回归分析。以消费行为为因变量,以金钱态度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金钱预算和不信任没有进入回归方程。金钱态度的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对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多元相关系数R=0.484,决定系数R2=0.234,能够解释消费行为中23.4%的变异。

(2)中職生金钱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金钱态度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仅有焦虑进入回归方程。

(3)中职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行为的回归分析。以消费行为为因变量,以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只有社会幸福感能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025,能够解释消费行为的2.5%的变异。而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消费行为及其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只有求实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进入回归方程,分别能够解释心理健康的2.2%和3.3%的变异。

三、讨论

(一)中职生的金钱态度

中职生金钱态度的5个维度:权力—名望、金钱预算、不信任、焦虑和品质均显著;说明他们明显认为金钱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名望,对钱财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并且非常明显的在意商品的牌子和质量;他们使用金钱是有规划的,并且会有一定的迟疑。这与蔡瑞华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的地方,他的研究中普通中学生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维度均不明显[6]。说明当前中职生的金钱态度存在问题。这也许是普通中学生与中职生的差别,也可能是台湾地区和天津地区的跨文化差别导致的。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方面和家长应该比普通高中更加重视中职生金钱观教育。

权力—名望维度在年龄、年级、有无储蓄、父亲文化程度和父亲工作单位这5个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18岁的中职生处在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容易错误的将金钱和地位看作成功的标志。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比较朴实,权力和名望的欲望较小。拥有储蓄让人感到有力量更容易追求权力。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更容易将工作当中的等级制度代入到对子女的金钱教育之中。高知的父亲受到“鲤鱼跳龙门”的知识红利的影响更看重金钱、权力和地位,因而影响了子女的金钱观。金钱预算受到月可支配金额和有无储蓄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中职生由于年龄特征自控力较弱,当可支配的钱财过多时,容易没有计划的消费。学会有计划性的消费才能养成储蓄的习惯,因此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家庭经济一般的中职生不信任的情况最明显,也许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和父母消费习惯的影响。焦虑仅仅受到专业的影响,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更多的接触金钱和市场规则,因而比别的专业更敏感。来自城市且家庭条件较好的中职生更迷恋名牌,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每个月的生活费过高使得他们有余钱追求品牌;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穿品牌服装,容易导致孩子非品牌不穿不用的观念。

(二)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生心理状况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占绝大多数,这与凯斯认为15~18岁的个体普遍诊断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的结论是一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的冲突和矛盾增多,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与困难也更多了,故而部分学生从儿童期的振作向上转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有无储蓄影响了心理健康,这可能是因为金钱储蓄带给中职生更多的安全感、掌控感和希望。所以,教师和家长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中职生的储蓄习惯,十分必要。

(三)中职生的消费行为

中职生在年龄上接近大学生(18岁以上者占到56.7%);他们大多跨市跨省就读,大部分住校,在生活方式上与大学生类似;中职校学习内容、课程的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也与高校相近,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且消费方式一致。故采用《大学生消费行为量表》。

研究表明,中职生存在着一些消费误区,例如冲动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行为。中职生存在叛逆心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从众行为,喜欢相互攀比。女生比男生容易冲动符合我们的常识,这一结论与石庆新的研究结论相同[7]。当父亲有自己生意的时候,中职生更容易面对频繁的金钱交易,将其常态化,因此可能导致其容易冲动消费。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本来就喜欢攀比,不正当的引导,加之每月可支配金额的差别巨大,加重了攀比行为。

(四)中职生的金钱态度、心理健康和消费行为的关系

金钱预算、不信任与求实性消费呈正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与攀比性、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正相关,金钱预算与三者负相关;焦虑和品质与超前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心理幸福感正相关;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社会幸福感与超前性消费和消费行为正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能预测消费行为。社会幸福感能预测消费行为,求实性和超前性消费能预测心理健康。说明不健康的金钱观可以正向预测不健康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可以正向预测社会幸福感;反过来健康的消费也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其面临的对象是正处于不断成长当中的青少年学生。中职生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正确引导他们合理的金钱观和消费行为是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重视的任务。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至教师,下至中职生均存在更注重专业课的现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师生对于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根据研究结果,中职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金钱态度不够端正,不良的消费行为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培养中职生正确的金钱观念,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其健康的消费习惯。

第一是学校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将金钱教育视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已有时日,我国受到“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金钱教育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中职生的德育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非常少。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中职校应该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金钱观和消费行为的课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的使用案例教学,更多的教授生活中实用的理财知识。其次,金钱观的教育可以从一年级抓起,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念,同时二、三年级也应该继续补充教育。再次,学校的消费场所应尽可能做到平价实惠,减少商品品牌差价,防止中职生过早的迷恋名牌。学校还应注意对女学生的管理,尽量要求她们穿校服、素颜、不佩戴首饰,买了却不能用,能有效的减少她们的冲动消费。

第二是家长方面。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例如从小储蓄和自己规划零花钱,去银行的金融场所带着他们去体验,适当给他们讲述家庭理财的观念等等。城市的父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父母和家庭条件较好的父母更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品质追求的正确教育,以身作则,平时不要过分追求品牌消费。同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这容易导致中职生追求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的品牌消费。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应该从小给孩子灌输正向的金钱观念,不要将官场上那一套带给孩子。经商的父亲应该更加重视对孩子的金钱观念的培养,更早地有意识地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与金钱打交道,如何正确地花钱。家长在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消费习惯时,应更多强调追求商品的实用性、服务的可靠性和价格的合理性,同时讲授超前消费的危害,这样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中职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行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德育课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重视培养中职生的金钱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8-03-04].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

=C01.

[2]Keyes C L M.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is America's Youth Flourishing[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6,76(3):395-402.

[3][5][6][7]石庆新.家庭理財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余冰.青少年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的修订[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刘东菊)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18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