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试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试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刘玉升 褚蓉

摘要: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理想和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抉择、构建、落实、改进、完善的综合过程。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发掘和发扬自身的兴趣与需求、才干与能力、期望与价值观,让学生认清并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构建并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4-0066-05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1]。此后,国家又出台多份文件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保持小幅增长,2016—2018年全国高校总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65万、795万和820万,“暂不就业”比率分别为3.53%、3.99%和4.03%。“暂不就业”人群无论在比例还是在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

(一)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理想和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抉择、构建、落实、改进、完善的综合过程。高职院校对在校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发掘和发扬自身的兴趣与需求、才干与能力、期望与价值观,让学生认清并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构建并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方案,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为进入职场、实现生涯有序發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生涯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未来就业困惑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大学前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空白,高中阶段对学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生涯发展。进入大学后角色转变的快慢及程度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职业生涯教育的正确衔接和有效引导、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是解决大学生未来就业困惑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既让大学生明确职业选择在未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让大学生了解综合素质提高和终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调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引导大学生理性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并使职业生涯意识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完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是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前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引。职业生涯教育是保证高质量和充分就业的前提,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从国家战略高度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体职业生涯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需求、经济发展相融合,把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自主性。其次,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提高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与掌握就业相关政策,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和创业相关知识。再次,除了正常的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提高外,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相继开设了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但在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测评软件现代化程度、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以及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提高及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众多局限性[2]。

(一)缺乏全程化育人机制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融合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仅靠一两个学期的理论教学难以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新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和紧迫性,错误地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提前规划,从而影响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发展的预判与改善,因此,应对高职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

(二)对职业生涯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生涯教育被清华学校在1916年引入校园,但以课程形式存在并没有广泛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推行统招统分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教育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主选择、企业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建立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虽然很多高校陆续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关注毕业生能力提升和搭建就业平台,但职业指导水平和课程建设程度远远不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三)传统的职业生涯测评工具存在局限性

目前,职业生涯测评工具有很多,分别对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评。测评职业价值观的常用工具有施恩职业锚测试、WVI工作价值观量表、罗克基价值观调查表等;职业性格测试常用工具有MBTI职业性格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特征测试和大五人格模型等;职业兴趣测试常用工具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斯特朗兴趣清单等;职业能力测试常用工具有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和差别能力倾向测评。这些测评软件经过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期以来作为专业测评工具被学校和用人单位广泛使用。

但这些测评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局限性尤为突出。第一,对测评软件“拿来主义”明显,忽视了地区差异性。目前,测评软件大都是从国外直接引进过来的,忽视了中外文化、情感和表达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测试者在作答时会做出不同选择。第二,问卷内容和测评结果缺乏时代性。社会的高速发展使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测者受测时,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稳定程度、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以及心态变化等对测评结果影响巨大,新兴职业不断取代传统职业也使测评缺乏时代特色。第三,传统测评不能提供有效的改进策略。目前使用的测评软件以“测”为主,不能根据被测者的主观愿望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且测评手段多为一次性测定,无法在一个时间段内体现被测者发生的变化。

(四)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三化”程度欠缺

职业生涯教育师资“三化”建设是指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四个问题:其一,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政教研室的任课教师和就业办的工作人员担任授课教师,部分师资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背景。其二,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够。职业指导教研室配置不完善,辅导员和就业工作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难以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师资队伍与在校学生人数在数量上不匹配,导致职业生涯教育难以实现全覆盖。其三,师资培训欠缺。目前,职业指导从业证书主要有职业指导师(共三级)、生涯规划师(共三级)、全球职业规划师等,由于资金和学校重视程度导致很多职业指导教师不能持证上岗,同时任课教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少实践经验和多形式教学能力。其四,师资队伍职称体系不完善。职业生涯指导人员工作性质特殊,不但有繁杂的数据统计工作,更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在不同的指导文件中明确表示在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环节应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成绩有所倾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采用,仍以传统的论文数量、课题数量和工作岗位等条件进行职称评定和个人发展判断,没有按要求建立相应的评定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个人发展和积极性。

(五)学生自我认知程度與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局限性

1.学生自我认知程度低

职业生涯教育包含认知、探索、规划、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自我认知尤为关键。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仍以教为主,不能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导致学生对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认识不明确,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认识不充分,个人选择和职业要求不匹配,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

2.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程度不够,人才培养不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尤其在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不能充分熟悉并提供合理的建议。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做出有利的职业选择和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其前提是对用人单位人才招聘需求和人才培养机制非常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很多仅仅停留在校内指导层次,弱化了职业指导的社会性,忽视了时代背景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不能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用人建议,导致供求关系和人才流失问题产生。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应结合社会环境、国情校情、人才需求和长效机制,构建具有战略化、个性化、制度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要认真分析时代背景、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制成包括兴趣性格、技能能力、价值观、职业道德、创业潜能等内容的“体检表”,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传授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引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构建职业生涯教育新体系。要明确个体观念态度的转变和技能能力的提升比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关键,把改变大学生观念态度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要立足服务社会发展、职业道德提升、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个体胜任力形成和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等角度。综合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实践、职业测评、企业实践、职业竞赛和职业体验等形式。

(一)构建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与实践平台

1.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仅需要理论传授与技能提高相结合,还包括职业观念态度的转变,是综合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和职业体验为一体的融合性课程。高职院校要合理分配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训练[4]。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认清职业生涯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明确针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实践步骤,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加强对自身、职业前景和各种环境的认知,全方位考虑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充分构建理论联系实际、传授与体验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摒弃完全依靠教师讲述的教学手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职业认知体验等。再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采用符合本校实际的相关教材外,积极利用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职业测评工具、经典案例、书籍资料、线上线下课程等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职业感受和体验。

2.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以及从业方向,提供对口性比较强的职业体验岗位,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兼职体验。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对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宝贵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将企业文化、企业人才培养机制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密切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再次,加强新兴职业体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职业的替代性逐步增强,让学生了解如何掌握难以被替代的核心职业能力,提前规划自身的学习重点。

3.理顺课程定位,完善考核制度

(1)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有准确的定位。不能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不能把内容仍旧局限在招聘信息的提供、求职简历的制作、就业政策的解读上,要顺应时代需求,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承载并突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2)构建更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考核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道德、个人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考核制度;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不仅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更要考核毕业生离校后几年内的表现。

(二)加强职业生涯课程资源与测评系统建设

1.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与资源建设

高职院校要承担更多的课题申请、论文写作以及教材编写等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任务;加强高校之间职业生涯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梳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涯决策、就业创业典型等方面的案例;提供有示范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订阅职业生涯辅导报刊杂志;整理职业生涯咨询案例;发掘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参考资料等。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辅导类的网页或者网站建设,开设职业生涯教育专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学业、生活、休闲与离校后的成长全覆盖,从生涯发展的角度引领学生全面、全方位制定生涯规划。

2.职业测评系统的构建以及专项化训练

(1)加强职业测评系统的研发。改进和研发更具时代特点的评价系统,更全面、更科学地进行综合测评,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兴趣、性格等内容,也要包含心态、形态、仪态等内外结合的表现。测试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学生的特点,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优势和积极改进不足。

(2)加强专项化训练实验室建设。创建专项化训练实验室,配备专业化设备和操作人员。传统的测试只关注学生的存在状态,根据状态给出职业发展建议,忽略了这种状态是不是学生想要的,给出的建议是不是学生追求的。作为职业生涯教育人员应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将测试结果与学生预期相结合,通过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和培训流程,制定个性化调整提高方案,改进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常用的有语气、语速训练;形象、气质改善;思维逻辑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等。

(三)融合性职业生涯教育体制构建与职业竞赛的重要作用

1.强化职业道德和培养创业意识

(1)注重职业道德与工匠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視毕业生职业道德和工匠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职业道德是职场中每个工作人员应遵循的道德,是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有常规道德的主要特性,又有从业过程中的特殊性。虽然不受法律的强制约束,但却是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职业底线,体现着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意识形态,更是行为取向,要求从业者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端正工作态度,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2)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为重心,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与实践。“双创”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认知,发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多角度环境认知,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2.职业竞赛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竞赛的促进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积极参与和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岗位实践能力,为学生实习和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四)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各高职院校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人员、财务、场地和设置配备、课程设计等方面重点投入,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良性发展。

1.提高校内职业指导服务水平

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雄厚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能力的重要指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在于建设一支有大局观、队伍稳定、知识全面、教学基本功扎实、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职业指导人员“三化”建设要求教师既要在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能力,也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具备较高的教授水平。另外,职业生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成长路径。

2.构建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制”,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积极聘任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企业人事、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导师,实现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清岗位需求、体验职业环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校外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心理、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构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

3.完善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和晋升制度

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解决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升,切实落实好“一把手”工程。高校的一把手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职业生涯教育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要把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肩负着更多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严控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搭建校外平台,把知识传授与职业体验相结合,把传统教学与德育、“双创”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长效机制[5]。

参考文献:

[1]高尚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环节初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42-45.

[2]岳军.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34-37,43.

[3]张静.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2):53-57.

[4]张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设计[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顾海燕.浅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11,7(12):39-40.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21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