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CSC模式的高职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实践研究

基于CSC模式的高职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实践研究

李向阳+刘斯漾+张鹏飞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专业活动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首先介绍了动漫专业“学生创意工作室”先行先试取得的经验与成果,进而提出了构建学系级“专业社团—学生工作室—创业公司”(CSC)育人平台的基本构想,依托CSC育人平台和ITeam基地,各专业开展的CSC育人模式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CSC模式可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课外专业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外专业活动;“专业社团—学生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ITeam基地;三项融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1-0053-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掌握技能包括三个层次:“知”、“会”和“熟”。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可以让学生知晓要掌握哪些技能;在实训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需要掌握的技能;而让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必须通过完成项目,通过大量练习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程度。显然,要使学生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课外专业技能活动。如何组织好高职学生的课外专业活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自2009年以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开展了长期实践研究,建立了“专业社团—学生工作室—创业公司”育人平台(“Community-Studio-Company”Platform,简称CSC育人平台),成立了ITeam高职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主要由分层递进的学生专业社团、学生专业工作室、创业公司三部分组成。在兼顾教育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学生经过三个层次的学习、训练、创新等活动,职业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可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校内学生向员工、创客的快速角色转换。

一、实践研究过程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般认识规律,到目前为止,整个实践研究活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0年):从实践出发,“学生创意工作室”先行先试;第二阶段(2010—2011年):从实践到理论,提出CSC实践模式,谋划ITeam基地的组织架构;第三阶段(2011—2014年):从理论到实践,构建ITeam基地,各专业开展基于ITeam基地的特色人才培养。

(一)从实践出发,“学生创意工作室”先行先试

2009年,计算机系动漫专业开展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按照“一校两区”的特点,一、二年级学生在学院北校区就读,在一年级成立了动漫社团,从新生中进行面试选拔,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在二年级成立了北区动漫工作室,从动漫社团和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采用赛训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与管理。三年级学生在校本部成立了动漫工作室,搭建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组成项目组,参与真实项目[1]。

两年中,学生通过“赛训结合”参与的项目实例包括:中国国际动漫节2010年首届“普达海创意无限”设计大赛、2010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2010天河区《体育科普》漫画创作大赛、2010第七届金龙奖原创动漫艺术大赛、2010东北亚国际动漫大赛、2010中国(广州)大学生原创动画“金锄奖”大赛、第十三届“中南星奖”设计大赛、2010DAF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等近10项。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共计获奖100多项。其中,中国国际动漫节2010年首届“普达海创意无限”设计大赛获创意特别奖1项、设计引领奖1项、入围奖31项;2010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4项、入选奖5项、优秀指导教师奖及组织奖;2010DAF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获特别推荐奖1项、推荐奖1项、入围奖4项;2010第七届金龙奖原创动漫艺术大赛获提名奖1项、校园潜力之星奖1项、入围奖4项;2010东北亚国际动漫大赛获铜奖1项、优秀奖1项;靳埭强设计奖2010全球华人大学生设计比赛获优秀奖1项、入选奖1项、最佳组织奖1项;2010“创意北仑”国际文具设计大赛获优秀奖3项、最佳组织奖1项;第十三届“中南星奖”设计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入围奖6项、优秀组织奖1项;2010中国(广州)大学生原创动画“金锄奖”大赛获银奖1项、铜奖2项、优秀组织奖。

工作室学生参与了多个工学结合项目。参与的“张小盒”网络动漫形象系列设计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参与的“EGG”品牌T恤图案设计累计销售两千多件;2008级动漫专业12名学生参与制作的《Q版三国II》于2011年初在央视首播。

(二)从实践到理论,提出CSC实践模式

根据计算机系动漫专业依托“学生创意工作室”取得的顯著实践成效,我们认真分析了基于“学生创意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仔细研究了其优缺点,尝试探索这种具有IT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以项目驱动的“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组织架构,搭建了ITeam平台,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的通用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为计算机系各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由于场地等资源限制,学生工作室模式容易导致教育不公现象发生,同时这种单一结构的培养方式也不符合技术技能专门人才逐次培养的人才成长规律。2011年6月,笔者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法,依托管理中心、指导教师、学生专业社团、学生工作室、产学研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2]。这一模式设想在新生入学时都有权利加入一个学生专业社团,学生专业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学习和培养本专业的基本技能;经过一年社团活动的锻炼,在二年级时可以加入学生工作室,成功承担竞赛项目或外接企业实际项目,并进一步申请获得固定的办公场所;在学生工作室中动手能力强、积极肯干的学生有机会可以加入创业公司,由创业公司为这些学生提供竞赛项目和真实项目,鼓励学生创业,进行企业化真实运营。同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的运行设想和环境支撑,其构想的高职院校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便是“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CSC)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改进了工作室模式的不足,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3],这种分层结构也符合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分层培养的人才成长规律。endprint

(三)从理论到实践,构建ITeam基地,开展特色人才培养

1.构建ITeam基地

依据CSC模式理论,计算机系整合全系资源构建了CSC模式的第一个实例——ITeam基地。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11年9月,计算机系ITeam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成立,ITeam基地以“技能创造价值,参与收获成功”为运作理念,整合计算机系六大专业,面向2011级学生招新,成立了软件部、动漫部、多媒体部、计应部、信管部、网络部等六大学生专业社团;同时,招收2010级学习突出的学生成立了软件工作室、动漫工作室、网站美工工坊、勤博工作室、计应工作室、勤为信息服务中心、网络安全工作室、网站开发工作室等学生工作室。专业教师担任各个学生专业社团和学生工作室指导教师,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技能授课、开展第二课堂讲座、举办各类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活动,学生工作室则承接竞赛项目和实际项目。创业公司面向三年级学生成立了天博网络公司和传记网络公司,学生组成项目组承接并完成了校内计算机系、管理系、艺术系、财经系等机房的综合布线工程,学院网络课程平台、工会网站等项目网站的开发和维护。此外,成立了ITeam基地管理中心,制定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各社团、学生工作室和创业公司的日常运作,审核各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及时调配各项资源并对ITeam基地网站进行新闻审核发布、编辑简报等。在计算机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ITeam基地正式建立并得以有效运行。

2.依托ITeam基地,各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

自2011年开始,依托ITeam基地,计算机系初步形成了“三课堂联动、三项融汇、服务增值”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计算机系“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同时,各专业教学团队依托ITeam基地提供的专业建设基础设施,结合本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探讨具有IT专业特色的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了多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软件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了“四堂联动、三项融汇、双元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4]。“四堂联动”中的“第一课堂”主要指在传统课堂内开展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初步感悟专业内容。教学过程大多采用“项目主导,行动实践”的模式构建能力教学模块。“第二课堂”以ITeam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工作室、兴趣小组的纽带作用,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人员等为学生授课,实施“订单式”教学,为企业、行业量身培养所需人才,实现“教、学、做”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室的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采用“学、训、赛融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三课堂”采取构建创业公司的形式,开展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管理流程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创业、协作创新、沟通合作、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融合和延伸,契合企业的真实需求。“第四课堂”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转化吸收[5]。“三项融汇”是指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和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教学中,各项目内容均来自企业,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软件技术专业鼓励该专业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把创新点子从专业带向社会进行创业;同时邀请毕业生的创业公司回校交流,使创新思维、真实项目从社会回流向专业。通过以上方式,达到创业公司与专业教学的共同发展和双元共赢。

通过CSC三级培养体系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升级和职业技能转化过程中受益匪浅,ITeam基地具有“金字塔”特征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激励了部分学有专长、优势明显的学生深入课余研究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促进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可见,在这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中,ITeam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CSC模式可实现对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孵化和助推的有力论据。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依托ITeam基地的迅速发展,培养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种技能大赛等级奖项近50项,一批优秀毕业生在广州科韵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标杆企业成功就业,用人单位好评如潮,特色人才培养取得了实际效果。

(2)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凝练了“三项融汇,分层递进,校企双制”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三项融汇”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學中,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融汇入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分层递进”则是搭建“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管理平台,三课堂配合教学。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专业能力的差别,探讨了一套“社团—工作室—虚拟公司”分级管理、逐级选拔、定期考核的分级管理制度。落实“校企双制”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就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创意工作室的管理,通过优选企业进驻学生创意工作室,将企业外包项目带入工作室。根据对外承接的项目,组建学生项目团队,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中期指导、项目验收等指导。

这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依托ITeam基地实际运作了5年,学生先后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四百余项大奖,承接并完成了企业真实项目六十多个,毕业生先后就业于动漫、影视行业标杆企业,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构建了“岗位对接,企校交替,工学一体、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6]。

依托行业企业以及具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教学工厂,同时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应职业岗位,实现教学工厂与企业的岗位对接。通过企校相同岗位的交替和不同岗位轮岗轮训,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学于工,在工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充分渗透德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提升。endprint

依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遵循“能力递进”原则,兼顾“课证融通”,构建专业的综合项目群,以项目群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将构成项目群的项目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别对应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点,并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点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课程的实施就是项目任务的完成。主要专业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分组分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对任务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完成过程渗透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集德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于一体,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通过两种形式建立“校中厂”,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一是基于现有实训室建立的“教学工厂”,如勤为信息服务中心的打复印部和校园淘宝工作室;另一种是引企入校,以企业的真实项目运作为主,并安排专业学生参与进去的“校中厂”形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勤为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为学院北区的师生提供专业优质的打复印业务,总计接受了一百六十多名学生进入“校中厂”实训实习,为社会培养了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此外,与广东申通物流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合作,将该公司的物流业务承担过来,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完美双赢。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广东申通物流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的合作实践,获得了“校中厂”这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更多的有益经验,同时也为本专业培养了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实践效果

ITeam项目历经5年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预期成果,获得省级、院级奖励,得到校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3件,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奖项500余项,完成各类项目100多项,孵化了10多个学生创业公司,30余个子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院级项目。这些实践成果的取得,源于ITeam项目具有以下优点。

(一)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提出以“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为载体的产学结合规范模式

CSC分层结构对应培训职业技能的“知、会、熟”三个递进阶段,CSC产学结合模式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CSC三个基本构件的等高性及有机组合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从理论上解决了“ 学生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教育不公问题。根据文献检索及调研显示,此举在高职院校内尚属首创。

(二)建章立制,健全组织,构建以“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为中心的CSC育人平台

设置了CSC育人平台管理中心,统筹整个育人平台的运作;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育人平台的运行,将育人平台纳入高职院校的常规管理中,确保育人平台的长效机制。在实践模式上,将学院管理部门、育人平台和各专业分离,CSC育人平台作为中间层,起分离简化的作用;标准化的CSC育人平台为各专业提供了统一接口,便于各专业标准化的育人平台开展各自的特色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学院管理部门通过统一的育人平台简化对各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

(三)依托平台,注重特色,开展IT专业建设,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CSC育人平台封装了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层次递进组织结构,便于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ITeam基地,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了“四堂联动、三项融汇、双元共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动漫专业实行了“三项融汇,分层递进,校企双制”的特色人才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展了“岗位对接,企校交替,工学一体”特色人才培养。

三、结论

CSC育人平台源于“学生工作室”育人模式,是对“学生工作室”育人模式的升级完善,已经应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游戏软件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等7个专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理顺校内、系内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升级,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得到了良好培养,提升了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CSC育人平台的标准化接口。通过配置标准化接口的相关参数,将育人平台推广到其他学系和专业。目前,在学院艺术系建立了CSC育人平台的另一实例——King创艺社,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广CSC育人模式。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与推广经验,并在组织架构、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形成一整套关于构建CSC育人平台、开展CSC育人模式实践的规范。5年来,ITeam项目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扎根于计算机系师生,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构建CSC育人平台,开展CSC育人模式实践,这一育人模式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学系开展学生课外专业活动也应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友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意工作室培养方式初探[J].美术大观,2011(3):166-167.

[2]李向阳.高职院校学生项目组分层管理模型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15-19.

[3]李向阳,张莲.个性化教育促进校内教育公平的策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14-18.

[4]廖福保,李蓉,邓会敏,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2-25.

[5]李蓉,李向阳,廖福保.基于“四课堂联动”模式的計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5(8):44-48.

[6]钟阳晶.以学生工作室为平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14(10):80-83.

(责任编辑:王恒)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23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