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民心相通”

职业教育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民心相通”

庄西真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推进对外开放事业的总体构想,其目的在于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实现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断得到深化落实。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发展契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神圣使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掀起了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热潮,一大批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职业教育要想真正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艰巨的挑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官方语言多达50几种,分属九大语系,真正能熟练使用英语的普通民众并不多见。语言的差异,给国内教师与当地民众之间的沟通带来一定困难,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民族的复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存在也给中国职业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困难。与民族复杂性相伴随的是宗教的多样性。在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中,宗教问题错综复杂,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之下,有些国家的民众甚至将中国的职业教育输出看作一种“文化侵略”,这就导致中国职业教育很难真正融入当地文化体系、教育体系之中。此外,劳动观念的巨大差异,也影响到普通民众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国家)中,劳动参与率过低是不争的事实。过低的劳动参与率,意味着适龄劳动力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进而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招生。不端正的劳动态度,也造成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很难持续推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难以有效杜绝。

以上种种,均可以归结为民心相通的问题。在“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是核心与关键。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可以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如果民心相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将很难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也很难真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

为了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中国职业院校在参与海外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的本土化进程,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标准、内容、形式、体系等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与当地政府、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否则,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在与当地教师、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而且,要注意保护当地教师的原有利益。在职业院校“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也输出了大量师资,不少当地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担心中国教师将挤压其生存空间,从而带来失业问题。为了避免误会甚至冲突的发生,有必要适当雇佣当地师资,建立中外一体的多样化师资队伍。此外,在与当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平等、包容的心态,与当地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当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让当地学生在中国职业院校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总之,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海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输出,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对“走出去”的中国职业院校而言,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何时,都应该将民心相通作为“重点工程”来打造。

(责任编辑:张学英)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25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