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内容综述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内容综述

阳益君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2007年以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原则研究、问题研究、对策研究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这些成果为此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但近十年的研究也存在论点过泛、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与视角较传统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2-0016-05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必须与社会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应。专业结构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能否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广泛吸引生源,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在此,笔者对近十年来中国知网上的有关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期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高职+专业结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为篇名组合进行高级检索,结果显示,2007—2016年,中国知网共收录了期刊论文145篇。经仔细筛选,剔除重复和与主题不相关的论文,笔者对其中的133篇进行研究分析。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是较少,学术界尚需对这个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 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原则的研究

《2015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表明,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张耘对在产业调整视域下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产业调整背景下专业结构调整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市场化原则、特色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1]。罗映霞立足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两个层面,提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要遵循服务市场与校内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稳健发展和动态灵活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和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2]。

张耘、蒋心亚在剖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高职专业设置要遵循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坚持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从而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3]。张秋玲在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要遵循服务地方发展原则、特色发展原则、务实原则、战略原则[4]。殷新红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必须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在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关注需求原则,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二是要遵循引领发展原则,从而最大程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5]。吕昕对唐山新兴产业对高职专业结构的影响做了分析后,提出专业结构调整时应坚持调整过程动态化、定期优化型和彰显特色型的原则[6]。

分析可见,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師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专业建设置于学校各项建设的中心地位,尤其重视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注意前瞻性、特色性、市场性等原则,要充分考虑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服务于经济发展,避免专业重复和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存在问题的研究

1.办学特色不明显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如过分强求相似,这不仅不利于保证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也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部分学校片面求全,办学模式盲目跟风,专业之间学科关联度低,通用型较强的专业开设过多,导致不同学校之间专业重复度较高,雷同现象严重,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不明显。这一问题在朱厚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周铭阳的《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王泽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分析》、易善安和屈大磊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中都有所提及。

2.前瞻性不强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要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变化,着力培养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人才。但多数省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不能与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有些学校甚至还一直在开设传统专业,没有开设与未来支柱性产业的新兴专业,即便开设了,招生规模也是相当有限。陈婧、刘晓欢、张春等分别在《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基于淮安市产业升级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中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前瞻性不强的问题。

3.专业之间学科关联度低

现行的专业分类是按照职业岗位群或学科进行的,而职业岗位或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或是前后相关,或是交叉重叠。但目前的专业结构要么是同一产业类别的专业分设在不同的院系,要么是同一院系的专业之间毫无联系,从而使得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这一问题在易善安和屈大磊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潘荣江等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和丁延发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等都有所提及。endprint

4.专业管理混乱

一些专业内涵相同,专业名称却不相同;还有一些专业命名相同,但专业内涵却相差很大。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有的学校称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类似的现象在其他专业类中也有体现。高职院校专业名称与内容不符,不仅会给考生报考带来困难,还会导致行政部门难以管理。此类问题在李雯的《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张文雯和曹晔的《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宿恩明的《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都有所体现。

(三)对我国高职专业结构优化对策的研究

从文献资料来看,研究者都对现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张丽英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山职院应遵循“统筹、整合、增设和提升”的基本方针,一是要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的建设;三是实施科研创新策略[7]。万亚红以错位发展策略的独特视角提出,要以地方产业为切入点,整合重构专业定位,注意差别化竞争战略,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关系,从而加强专业结构优化[8]。赵佳佳、童秀英在调查统计了重庆市专业结构情况后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保持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比重;二是要大力发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的专业;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四是要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明确方向;五是要加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9]。徐宏伟、郑君梅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为依据,结合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分析问题,提出要提高与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的适应性,适时更新专业设置理念,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制度[10]。陈逸平、李鸿杰以甘肃省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通过专业布局分析,提出现阶段甘肃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要加大服务业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分类调控,做好重点专业调控,同时做好专业布点控制[11]。王北生、李雪莹等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分析提出:一是要根据产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二是要加强品牌专业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四是要健全专业建设的多元治理制度[12]。

综合分析上述文献,研究者对策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一是专业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及时改革传统专业,开设对接新兴产业的新型专业,保持专业的前瞻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二是加强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组成的高职专业设置专家组织,定期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审议,促进专业间的“优胜劣汰”;三是重点打造区域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在发挥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相一致的专业。

(四)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在选取的138篇论文中,以“高职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为篇名的论文达到43篇,经深入分析后,现将这些文献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三个角度进行综述。

1.理论研究

何振华从用工短缺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认为在用工短缺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理扩大专业设置的覆盖面,及时淘汰过时专业,开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型专业[13]。苏涛在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区域专业转移协调发展理论及人才需求作分析后,构建了高职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协调发展机制。罗洁颖意识到高职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人才市场的预测机制、专业设置的多方协商机制、专业调整机制、专业调适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保障适应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闫俊提出应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导向调整高职专业结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一是要向产业结构调整靠拢,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三是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14]。殷新红认为在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关注需求原则和引领发展原则,通过部门联动和校企合作加强与产业对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开展专业建设研究工作[15]。邓凯、张耘指出专业设置要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明确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科学定位,建立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预警和淘汰机制,增强高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16]。

2.实证研究

研究者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为主题分别对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吉林、江苏、陕西、天津、浙江和重庆共12个省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有对整个省份进行研究分析的,也有对部分城市或个别高职院校的情况进行实证调查的。多数学者是在将区域的产业结构或三次产业贡献率比与专业布点比、招生人数比等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情况。李守可、丛彬彬在分析江苏南通市区域经济社会现状、人力资源现状与高职院校现状后,从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服务三个维度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吻合度情况,并从质量适应、规模适应、结构适应三个维度揭示问题所在[17]。郑婷婷根据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三对接”,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对接三维度进行契合度分析[18]。刘永芳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究江苏省省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吻合度情况[19]。桑雷、伊玉珍等从三个维度就淮安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一是专业规模与人力资本的相关性分析;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三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分析[20]。刘刚、郑云娟等选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偏离度为重要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21]。

3.比较研究

分析所有文献资料,仅有学者彭丽花将不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彭丽花先对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三次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蔡瑞林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在构建产业结构子系统时,选取了产业产值结构比和从业人员比作為衡量指标,在构建专业结构子系统时,相对应地选取了专业布点结构比和专业招生数量比作为衡量指标,分别进行了分指标的协同度计算和总体协调发展度指数计算[22]。endprint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中,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占绝大部分,学者们纷纷阐述了当前全国或区域产业升级背景下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有利于进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有利于相关部门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在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分析时,多从招生情况、专业布点情况分析其适应性,分析方法还有待改进,从而使研究更严谨科学;还可以多参考其他学科,如教育经济学里的相关理论进行核算,使得该类研究更加多样化、科学化。

二、对国内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及其调整研究现状的评述

当前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研究已较全面,为进一步研究高职专业结构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启迪我们的研究思路。部分学者的视野独特,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朱云峰从大数据的视角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结构优化问题,为高职院校如何从“大数据”视角优化专业结构提供了借鉴之处,观点独特,颇为新颖;赵东升运用马尔科夫过程的无后效性,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等级结构分布向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讨论了专业结构的优化方法。即使部分文章没有太多原创性因素,也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然而,上述理论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具体表现在:

一是各研究成果普遍提出某区域或学校存在专业设置重复、缺乏区域特色、增长过快等问题,但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有力论证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大部分文献对专业设置重复、缺乏特色等问题只是泛泛而谈,难以令人信服。

二是各研究成果关于专业设置的实证研究较多,但理论研究不足。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改进与完善中,实践固然重要,但理论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纵览所选取的文献,系统化、理论化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文献明显不足。

三是各研究成果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研究方法及视角较传统。在学科迅速融合与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理论与多视角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专业结构的经验交流上,较少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高职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行动以及适应现代服务业及新商业模式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专业结构作为高职发展的重要部分,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分析。结合上述文献分析,我国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研究可向以下方面发展:一是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深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研究;二是更加强调实证研究,科学规范各项指標的建立,做到有理有据,同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耘.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4):166-168.

[2]罗映霞.地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37-38.

[3]张耘,蒋心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15(21):18-21.

[4]张秋玲.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46-47.

[5]殷新红.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结构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33):64-66.

[6]吕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2):63-65.

[7]张丽英.对高职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7-9.

[8]万亚红.对高职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4(20):11-12.

[9]赵佳佳,童秀英.关于重庆市高职高专专业结构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0(33):85-88.

[10]徐宏伟,郑君梅.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2(7):14-20.

[11]陈逸平,李鸿杰.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9):32-35.

[12]王北生,李雪莹,等.河南省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9-13.

[13]何振华.产业升级中用工短缺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300-301.

[14]闫俊.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6(6):50-52.

[15]殷新红.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结构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33:):64-66.

[16]邓凯,张耘.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4(6):80-82

[17]李守可,丛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3(27):8-11.

[18]郑婷婷.基于区域新兴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策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9-12.

[19]刘永芳.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之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6-48.

[20]桑雷,伊玉珍,等.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96-101.

[21]刘刚,郑云娟.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实证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1-3.

[22]彭丽花.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性的区际比较分析[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6):15-18.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articals on the periodical database from CNKI about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nce 2007.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mainly covers the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about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though these studies have laid a sound foundation and broadened research areas for deeper research later,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general arguments, week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traditional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literature review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27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