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磊
摘要: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其一生以救国为目的从事实业与教育活动。受时代、个人、实践等多方面因素,促使其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的实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南通的近代化及后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原因;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2-0091-06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其一生以救国为目的创办实业,同时举办教育。在其实业与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实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当时及后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其创办实业肇因于甲午战败,“激发起张謇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信念。‘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张謇兴办实业的决心已定。[1]”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进而开始了教育事业的创办,其一生创建了三百多所各式各样的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纵向上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2]”为了培养实业人才,张謇“创办了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术型人才”[3],并进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实业教育思想。
张謇的实业教育可以约略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为经济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教育形式”[4]“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1917年以后实业教育改成职业教育”[5]。其关于实业教育的思想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科举经历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传统教育也是以应科举考试为根本目的。张謇4岁开始接受传统教育,16岁初入科场,初试顺利,其间深受冒籍风波与官吏勒索之害,导致家道中落,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场蹉跎,才最终考中状元。这段经历使张謇对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得以认识,“始读书时,孜孜于场屋生涯者二十余年。世风渐变,自觉其非,然不能不于此中求脱颖,但不为所囿耳。[6]”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內容,以八股文为作文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选拔合格的封建王朝的官吏。所以,当时的传统教育也是以培养官吏为目标,以祖述儒家经典为内容,这样的教育无疑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并且使人们埋首于故纸堆中,与实际脱离,于国计民生无益,在晚清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更甚。张謇通过自身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科举时代试士之法,始犹听人各占一经,或数经,行之既久,士不能有必得之术,乃骛多以自炫,试士者亦炫其多以张所得之才。于是父兄之教子弟,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之用。……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7]”所以,他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倡导以培养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主张教育与实际相联系,逐步形成其实业教育思想。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民族危机的刺激
张謇自幼接受正统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所以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之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济世安民,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上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都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典型代表。作为熟习儒家经典的状元张謇,当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心系国家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饱受侵略的清末民初。鸦片战争之后,从魏源到洋务派再到郑观应、马建忠等早期维新派,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地寻找救国救民的富强之路。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堂堂大清居然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割地赔款,导致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华投资设厂,并取得种种特殊权益,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更是激起了无数爱国志士的愤慨,迫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挽救国家危亡的道路,“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8]”面对着深刻的危机,深受圣贤教导的张謇当然不会置身事外,他必定会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便是主张“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他认为教育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富民强的根本。“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计民生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9]”,而实业教育则是其教育主张中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西学东渐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西方势力不断入侵中国,与此同时,“其物质文化、自然知识、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兵工文化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10]”这些传入的西学大多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不似中学的形而上的道德说教。西学开始冲击中学,中西文化开始产生碰撞。这对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他们从历次中西战争的失败中看到西学的优势,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并进行抉择,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总之一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不再是只作空泛的文章。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张謇不可能不受此影响,所以他不再埋首于故纸堆中,而是投身于实业与教育,并且在教育方面主张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业教育。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是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传入之后立即受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崇,主张设立实业学校,如陈炽曾说:“宜于沿海诸埠,广设工艺学堂,选募聪颖纯正之生童,分门学习。”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教育更加深入地传入中国,各地纷纷创办实业学堂,同时出现《教育世界》之类的刊物积极宣传西方的实业教育,实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为世人所认识[11]。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西来的实业教育得到了法律认可。张謇正是处于这一实业教育传入并取得认可的时代环境下,当然会受到它的影响。endprint
西学的传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张謇也是如此。他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接受到了新文化、新理念,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他看到了教育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泰西人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其主一工之事也,则又必科学专家而富经验者,故能以工业发挥农产而大战商战。夫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12]”总之,西学的传入对于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实业活动
实业活动的实践更是促进了张謇对实业教育的认识,他通过对比新式机器纺纱和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说明了实业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旧式手工纺纱‘人各以一手一足之力竞于疾,力有限也,则疾可数也,而新式的纺纱‘有器焉,可以兼数人之力,则也可以兼数人之疾”[13]。新旧对比让张謇认识到新式机器生产的巨大效率,促使其摆脱中国传统教育轻视实业的思想。甲午战争之后,张謇受张之洞委托,开始开办实业。新式的实业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是一种新型的机器生产,对于劳动者的操作技术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显然当时的中国急缺此类人才。张謇于大生纱厂开办初期不得不求聘于洋人,这样既开销巨大,而且工厂实权也掌握在洋人手里。张謇认识到,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摆脱洋人的控制。于是,张謇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观点。这就是说,张謇在从事实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其提出实业教育思想。后来,大生三厂创办之后,装配任务都是由其创办的职业学校实习生完成,降低了成本,摆脱了洋人的控制,这就更加坚定了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
另外,实业活动带来的资金也对其实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物质支撑。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正是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才得以大胆地提出。此外,张謇实业活动的利润投资,为其实业教育的构想在物质上解决了负担,促使其实业教育可以顺利创办,并不断发展。
(五)赴日考察经历
1903年,张謇受邀参加了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对日本进行了七十余天的考察,参访了众多的实业机构和教育机构。一般认为,张謇在赴日考察之后,其教育思想达到成熟。日本在教育方面实现开放的政策,派出留学生,积极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并开办职业培训,这些使张謇深受启发,对他以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日本的考察,张謇开始主动、积极地接受他国文化,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解放,而外国的经验也给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增添了生机和动力,对他以后进一步从事教育、实业等活动都产生了直接影响[14]。
二、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救国
张謇创办实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列强瓜分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各样的救国道路,张謇便是其中之一。此时,中国已逐步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这样的时代里,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新型的专门劳动人才。因此,张謇提出“教育救国”的道路,希望通过创办并发展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再通过这些新型人才发展生产,提升国力,造福社会,进而挽救危亡。张謇曾说:“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计民生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15]”这说明张謇极端重视教育,把教育提高到了救亡图存的高度,认为教育是当前国家亟待发展的事业,是救国的根本。这便是其“教育救国”的思想,“教育救国”是其实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亦是其实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德育
张謇从小受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文化把道德的养成放在重要位置,极度重视德育。张謇在为人处事方面一直恪守着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将其奉为行事的准则。所以,办学也必会将这种道德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张謇曾说:“学术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16]”
张謇德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学救国,珍爱光阴”“勤苦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信”“团结合群”[17]。张謇进行德育并不是传统的空谈,而是将德育放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养成。所以其德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将这一传统进行了升华,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会通中西
张謇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批判地进行吸收,吸收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成分。另外,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重要影響,包括张謇在内的先进中国人在中西竞争中认识到西方的长处,再加上张謇赴日本实地考察,切身地体会到西方教育的长处,这使得张謇主张积极吸取西方教育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于是在其实业教育思想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会通中西”的观点。
“会通中西”就是兼采中西之长,融会中西,张謇指出“夫课程之订立,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柏方。”这说明张謇在教育上立足于实际,把教育放在国际国内双重环境下进行考量,因此就必须对本国和他国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吸收、融合并发展。张謇的教育思想吸收了中西方教育的精华,“既适当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德艺的部分,又虚心学习西方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并有创造性地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中、‘西关系,使得两者更好地融会贯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8]”在实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方面,德育便是“中”的内容,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旨趣大体相同;此外,张謇在实业教育中始终非常重视国文教育,重视学生国文的水平。而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便是“西”的内容,是对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教育观念的吸收。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张謇亦积极向西方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仪器及教学人才,以改进传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如河海工程学校聘请留美学习工程的许肇南为校长,聘水利专家李仪社为教授;聘请德国的夏德门至医科任教;聘请替尔博士至工业化验室任教[19]。这些都是张謇在实业教育领域将“中”与“西”的结合。endprint
(四)重视实践
与传统教育不同,实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只学空洞的理论,这种教育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培养目标,“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20]。“张謇从‘学必期于用,用必始于地的原则出发,将实习与实训作为实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主张。”这种“主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所学书本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补缺和修正”;“所练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熟练和提高”;“所缺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锻炼”[21]。张謇所办实业学校的实践课时的比重即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逐渐占主要地位,如在其举办的纺织专门学校中,实践课时占全部学时的比例在一、二年级时为12.8%、20.5%,到三、四年级时分上、下学期统计,分别为25.6%、30.7%、53.8%和64.1%[22],可见其对于实践的重视。另外,张謇创办的实业企业为其实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方便,在办学选址上与工厂相结合,实业学校一般邻近于相关企业,学生到了一定时候可进入企业从事于实践活动;实业学校也设置了一定的实践设施,方便学生从事实践。
(五)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张謇对于实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是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
首先,张謇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概念。张謇曾说:“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这说明张謇认为教育与实业是衣食之源,二者非常重要。另外,也表明二者关系异常紧密,就如同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一样。那么在一个国家之中,实业与教育的地位便相当于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有人将这一观点说成“父实业,母教育”,但张廷栖先生在《张謇关于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一文中将这一说法予以驳斥,认为其与张謇本意有出入,“一是查张謇的文字中尚未发现有此种词句。二是含义也有所不同。[23]”从“父教育,母实业”这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教育的首要地位,把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是一家之长,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居首要地位,因此,张謇“把教育放在首位,父教育而母实业。可以说张謇把教育放在了深远的战略地位”[24]。
其次,张謇提出“实业教育互相为助”“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观点。即教育与实业这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25]。办教育需要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一切教育都是空谈。而资金从何处来?当时国势衰微,政府无力投资教育,只得靠投资实业获取利润再来投资于教育,所以实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实业的发展,所以张謇说:“必农工商兴,而后教育能普及”。而实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则依靠教育,如果没有专门的技术人才,则近代化的实业则无法运作,所以教育对于实业则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张謇提出“实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开办实业之后,必将创办相应的实业学校,培养相关的实业人才,以发展实业,即“以教育改良实业”。
因此,张謇认为,“强国最根本的是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不仅为开启民智,而且为实业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好了就会推动地方的实业;如果不发展实业,就没有财力支撑教育,实业发展了,地方富裕了,就能有财力物力大力发展教育。[26]”“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业”,教育与实业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二者都要大力发展,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富国强民的作用,这就是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六)以严为轨
“教不严,师之惰”,传统文化强调对待学生要严格管理,张謇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再加上他曾长期在军队工作,受军队作风影响,所以在实业教育的管理上,强调“以严为轨”,要严格管理学生,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他认为严格管理意义重大,“军队放任,则不能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其为国患,莫此之尤。[27]”张謇为了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从严治校的结果,使得学生各项素质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七)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在传统中国,一般男子是教育的对象,而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近代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改变,进而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张謇便顺应时代潮流,创办女子学校,提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张謇为女子师范学校所撰的校歌中有“女子有学邦家之隆”的歌词。这说明,张謇认为让女子接受教育,进行学习有利于家国的兴隆,对国家的兴旺发达,对家庭的富裕有重要作用。张謇关于女子教育的基本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妇德的陶淑[28]。张謇还提出“普及教育以生计为先”,这说明张謇突出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将职业技能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强调培养女子在纺织、桑蚕等手工业方面的专业技能。
三、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张謇不是一个空喊口号的理论家,而是一个教育实干家,他将其实业教育思想运用于创办教育的实践当中,并且不断加以发展。他于1899年大生纱厂投产后,开始创办实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其一生创办的各种学校仅在南通就有三百多所初等小学、中学、盲哑学校、育婴堂、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幼稚园、医学专门学校、商业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工商补习学校、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保姆传习所、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艺徒学校、伶工学社等不下几十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29]。张謇的实业教育实践并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据统计,1907年实业学堂为137所,学生8 693人,1908年为189所,学生16 649人。学堂及学生人数几乎增长一倍。[30]”endprint
張謇提出的以培养劳动者为目的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对以培养官僚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一)对南通近代化的影响
张謇的实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是一种近代化的教育,必将会推动近代化的发展。张謇首先将其实业教育思想实践于南通,使南通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教育上由落后走向先进。以1912年为例,南通创办有小学135所,中学1所,大学3所,师范学校2所,特种学校多所,其中有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伶工学社,职业学校还包括女工传习所。除此之外,还有20余个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习所、讲习所[31]。南通的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这些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私塾教育,而是各式各样的培养专项劳动技能的教育,这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说明南通的教育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教育的近代化是全方位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南通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张謇对南通的设计和经营,为南通后来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使进入近代的南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32]。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便是这一总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推动了南通近代化的发展,是南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后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变革,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各种教育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黄炎培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他的影响,黄炎培所说“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与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就有许多相同之处。此外,“张謇要求‘普兴学校、‘广教育于穷乡之子弟的观点,与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也不能说毫无关联。[33]”因此,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对于推动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启迪其发展的先导。
(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我们可以在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中寻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张謇反对以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提倡教育要重视实践,要重视德育,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能只注重于应试能力。另外,张謇为办教育创办实业;为使实业有更多的人才创办教育;为使人才更能有实践才能,在工业企业内安排学生实习,在垦牧公司里让学生种试验田。这样,在企业集团内部,产、学、研三者能够有机结合,达到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34]。在我国当代教育中,也应该学习张謇的这种做法,产、学、研相结合,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使其一体化,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史为鉴,我们需要借鉴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中积极有益并且符合时代特征的成分,将其运用于我国当代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1][22]张斌.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方华明.张謇:致力于实业与教育救国的状元[J].教育与职业,2006(8):102.
[3]马彦丽.张謇与实业救国[J].沧桑,2007(6):5-6.
[4]杨宏雨.论张謇的实业、教育互动思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9-33.
[5]王先民,邵璐璐.清末实业教育述论[J].晋阳学刊,2008(3)90-96.
[6][7][9][15][16][27]曹从坡,杨桐,等.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2.
[10][25][26][31][32][34]王敦琴.传统与前瞻——张謇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谢长法.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J].教育与职业,2001(10):50-51.
[12][13]方晓敏.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34-137.
[14]周芳,杨佐平.浅议张謇“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背景[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26(2):44-46.
[17]方晓敏.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8):76-81.
[18]倪婷.张謇“会通中西”教育思想论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134-140.
[19]马万万.张謇“中庸”思想辨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
[20]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教育录[M].北京:中华书局,1931:73.
[23][24]张廷栖.张謇关于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J].教育史苑,2004(2):117-119.
[28]沙银芬.张謇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探微[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7(4):36-39.
[29]戴亦明.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2003,25(4):49-51.
[30]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3.
[33]袁丽娟.论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实业教育思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58-159.
(责任编辑:王恒)
Abstract: Zhang Jian is China's modern famous industrialist and educationalist, whose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saving the nation is engaged i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Era, personal and practical factors make his industrial education thought with rich content, integrited system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e though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n Tong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t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also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Key words: Zhang Jian; industrial education thought; reasons; content; influen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