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虹+周霞中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效果。通过对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52所高职院校和86家企业的调研,从企业角度出发并综合高职院校的诉求,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支出成本情况、收益效益情况和影响决策因素,提出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度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本;收益;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2-0041-0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不足,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浅层次阶段或初始的深化阶段,离深度紧密的全方位合作的“校企融合”与“共生发展”状态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认为有政府层面的导向和法律制度保障因素;有的认为有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因素;有的认为有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能力的问题;还有的认为有学生诚信问题等等。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因素外,关键的还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在合作过程中对双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企业对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参与,高职院校也缺乏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短期行为和利益至上的观念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为主的观念不统一。其实,核心的因素就是企业认为自己的收益与支出不平衡[1]。因此,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欲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应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进行策略分析,从而真正达到“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策略分析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服务。本文所研究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合作教育,合作双方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由于双方的社会属性不同,决策策略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关心的是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院校的“产品”是学生,更准确的讲应是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企业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决策动力是通过合作获取人力资源并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校企合作是获取人才资源的一种投资行为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教育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人员,补充人力资源和提升技能水平。根据本课题研究团队对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52所高职院校和86家企业的调查可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教育的目的首位是“人才需求”,占样本总数的83.58%,其次是“在职员工培训”,占样校本总数的53.75%,之后才是“生产成本降低”、“新技术新工艺更新”和“社会声誉提高”,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1.35%、45.78%和38.78%。显而易见,从本质上讲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合作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
(二)追求成本收益的利益最大化
既然将参与校企合作当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企业就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成本,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间接成本,还有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直接成本,而有投入就应有相应的收益。但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它与一般的经济投资行为获取的经济效益又有所不同,它的收益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而这些收益又是由投资行为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来实现的。
现在我们先粗略分析某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收益情况。假如企业投资期是某个项目的合作培养期(假定为一批学生的培养周期)t1, t1∈[0,m],企业收益期是学生从顶岗实习到离开企业的时期t2,t2∈[m-m1,M],见图1。从图1可知,学生服务企业时间越长,企业收益越大[2]。反之亦然。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包括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等。威廉森(Williason)将交易成本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达尔曼(Dahlman)则认为包括信息成本、协商和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和转换成本。威廉森(Williason)还将成本进一步分为两类: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是指导“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合约的成本”。在确立契约关系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必要代价。事后交易成本是指交易已经发生或发生过程,调整或解除所导致的成本。
尽管各自的标准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相差无几。笔者根据达尔曼(Dahlman)提出的观点来分析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合作前和合作中,一般可归纳为六大构成:前期准备与决策的成本、培养学生的成本、企业“导师”的成本、实训条件的成本、项目运作的成本和用于校方的成本等[3]。具体构成情况见下页表1。
从表1中成本构成的权重值可知,18项中有第7项、第3项、第6项、第11项等这四项比较高,权重值分别为43.7、41.8、41.2、39.8;其次是第14项、第8项、第1项、第2项,这表明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成本大多数是与合作教育的学生直接相关。
三、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收益分析
企业的投资目的决定了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本文着重研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合作教育,因此企业获得收益情况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对口”技能人才,从而优化员工结构,提高企业员工整体水平,降低用工成本;二是获得合作院校各种可共用的资源,依托合作院校的资源进行在岗职工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三是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享受法律法规保障,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获得政府的更多扶持;四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endprint
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冉从芳的模型从相关利益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的收益来源,主要是学生、高职院校、企业本身和政府。詳见表2。
从表2中可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收益项目中,第15项、第11项、第1项等3项的收益比较高,权重值分别为44.3、43.1、41.2,其次是第19项、第16项、第12项、第2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为39.6、38.8、35.8、32.5;最低的是第13项、第7项、第14项、第6项,各项对应的权重值只有:14.7、14.3、12.3、11.9。从分类上来讲,企业的收益来源主要是来自企业自身和学生,从政府和直接从高职院校的比较少。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来自企业自身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由留任在企业的学生来完成的,因此,企业将积累人力资源作为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
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因素分析
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两类主体之一,并且在实践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强势”的一方,其行为和决策以追求最大的利润作为目标,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同样也是如此,必须精准地计算成本和收益。
我们通过分析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要支出和收益,除去企业自身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与校方(含学生)直接相关的,可以明显地知道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留任的稳定率
从表1第7项表明支出最大项与表2第15项和第4项表明前2项大的收益都与学生毕业后是否留任在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从数据中不难发现需要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的学生较长时间留在企业工作才能弥补成本。诚然,在实际中所有学生均留在企业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离开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也可能是企业或市场或其他原因。但不管怎样,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成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合作培养的有效性
合作培养的有效性直接表现在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学生(或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上,既包括参加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又包括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和运用技能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利用提高边际产出来获得更高利益。如果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或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4],企业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表1中的第11项和第14项与表2中的第19项和第16项均可明显知道企业对培养有效性的关注度。
(三)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作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除了应遵循基本的办学规律外,还应遵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要求,如规定“学生只有在第三学年或最后半年时间才能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外实习的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际过程中,可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如时间上与企业不同步、不同调,企业旺季需要大量人员时高职院校无法安排;另外,通过短短6个月时间的实习学生也很难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更别说认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规章、融入企业氛围了,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留任企业的稳定性,这一点也是大多企业重点关注的方面[5]。
(四)其他额外的收获
企业关注的额外收获主要是从政府和社会上获取,大致包括政府政策扶持、税收优惠与减免和获得社会认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可能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多种优惠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另外,企业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与合作,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五、提升企业校企合作参与度的策略
收益成本平衡是组织间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校企合作也是如此。在不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企业赢利直接影响其参与度的高低。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的主体有企业、高职院校、学生和政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企业参与度的策略。
(一)创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减少合作成本
校企合作是一个资源整合及再配置的过程。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前期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需要在前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信息,之后再整理和甄别信息,然后可能还有漫长的谈判与决策过程[6]。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方(尤其是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参与度。
创建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不但可使双方共享合作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和真实,还可以根据校企双方的具体情况提供可供参考的合作模式,在推动合作共赢上起到“参谋”和“润滑”的作用,甚至还可协调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合作。
(二)构建灵活的合作机制,增加长期收益
合作机制是对彼此双方合作目标、内容、模式、资源、过程和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即使双方有优质的资源,如果没有好的合作机制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再次分配利用,也可能造成浪费,不利于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个灵活的合作机制要求有明确的目标、确定的合作内容、合适的合作模式、合理的流程、配置适当的资源,还要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7]。
高职院校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的观念,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尽可能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适当进行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也要树立“以支持促合作,以合作求利益”的观念,为学生训练技能提供设备、真实岗位和企业“导师”,为教师更新技术和知识提供方便和机会。双方共同研究合适的合作机制,以保证合作畅通,确保合作效果。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增加稳定率
不可否认,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留任的比例不高,有些即使留任后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讲无法储备人力资源,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8]。目前,在政府还没有完全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制度的情况下,建议高职院校在保证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安全意识和爱岗敬业等方面教育,全方位引入企业文化多渠道进行教育,以便使学生早日融入企业氛围,促进学生认同企业而留任企业,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endprint
(四)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政府作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应将目标定位高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层面,既要关心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发挥,又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利用财政资金直接促进校企合作,同时还要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加深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J].高教探索,2012(5):117-123.
[2]冉云芳,石伟平.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合作成本、收益构成及差异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9):56-66.
[3]代晓容.职教校企合作不对等交换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5):20-27.
[4]程培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分析:交易成本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27-32.
[5]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9):58-62.
[6]杨长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29-32.
[7]赵东明.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6(10):13-18.
[8]王奕俊.企业收益成本视角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29-32.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often determines the depth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fully analyzes the cooperation's ultimate goal, the status of expenditure cost and income benefit,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making, and then presents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volv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fter investigating 52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86 enterprises in Central China, South China and East China from the angles of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demand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undl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st; benefit; strateg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