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化解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化解策略研究

李刚 鲁琦

摘要:以接受主体学生的生活场域和切身体验为逻辑起点,在分析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利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深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认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现实困境;三个认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05-04

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中,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和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生职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了解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及接受程度是前提,从而顺势而为,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问题的由来

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系列节目,主要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人的成长成才的励志故事,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显示了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和时代契合性。而近两年各大研究机构、相关院校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呈井喷状,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2015年至2017年10月17日,共有759提及4篇文献提及“工匠精神”,仅2016年一年就有3 919篇文献涉及“工匠精神”,其中论及“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两个主题的有130篇,论及“工匠精神”“培育”2个主题的有575篇,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三者结合的有49篇。

经对文献综述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这些成果主要强调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回归的紧迫性,还有论证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只有少数谈及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与策略问题。如黄君录强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1];梅洪提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2];孟源北、陈小娟指出“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培育。[3]”

概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上,多是从政府、学校、企业的某一方或多方责任主体来考虑,或是从制度层面、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来建构,少有从工匠精神培育的接受主体——学生的视角来探讨。笔者以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场域和切身体验为切入点,找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难点和症结所在,进行归因分析,从而为精确导引,精准施策,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打开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二、学生认知偏差的主要表征

通过随机抽查、访谈调查、课堂问答以及师生座谈等调研方式,发现学生对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的确存在不少认知偏差和误解,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和关键桎梏,需要高度重视。

(一)工匠身份认同偏差

经多次调查访谈发现,学生感悟讲出自己对工匠身份的初步感知。归纳起来,农村生源学生认为工匠就是木匠、铁匠、泥瓦匠等手艺人;城市生源学生认为工匠就是修车工、缝纫工、清洁工之类。他们大多靠一门手艺来糊口谋生,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低下。學生的主要困惑是:作为高职学生,亟需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以此安身立命、谋生创业,成为自立自强的职业人,但为何要做这样子的工匠,意义何在,怎么能过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

(二)工匠精神价值认同误区

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学生对工匠精神有较客观的认识,知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过程。甚至有学生进一步指出,做任何事或工作都需要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志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全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因此产生了疑惑:既然工匠精神是带有普适性的价值追求,作为接受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学生,为何要把这种特色、特点不甚鲜明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精神培育中来。

(三)工匠文化认同迷惘

如上所述,学生对工匠身份认知存在偏差、认同度又不高,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与价值追求存在误解,且推进工匠精神回归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新思路,自然而然的,他们大多对工匠文化没有什么切实感触,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具有基础性的身份认同还存有偏差的情况下,构建更高层级的工匠文化难上加难,必定有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三、学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探析

借鉴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具体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春期主要是应对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冲突[4]。而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因此,要对学生工匠精神认知偏差背后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找准“病症”,使学生平稳度过这一混乱期。

(一)工匠身份认同偏差的归因分析

1.受传统文化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工匠排名较低;还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提起手艺人就觉得低人三分。

2.对工匠身份的认知水平低

学生对工匠身份认同存在偏差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众所周知,后工业时代手工作坊纷纷倒闭,手工艺人淡出历史舞台,工匠身份逐渐被遗忘,学生在生活场域中对此耳闻目睹。但不可漠视的是,工匠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在过去,手艺人确实靠掌握一门技艺养家糊口。学生的认知大多恰停留在此水平。而实际上,随着当代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推进,工匠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5]。“工匠”的内涵更丰富,范畴也更宽阔,学生的认知应与时俱进。

3.对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

中国古代能工巧匠辈出。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要在未来30年建成制造强国,就要依靠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6]。因此,作为高职生对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不到位,影响到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二)工匠精神价值认同存在误区

1.混淆了工匠精神与“艺术家精神”的逻辑关系

薛永年先生指出,有些大师级的画家如齐白石等确实出身工匠,即使不是出身工匠的也具备了“工匠精神”。“艺术家既是一定意义上的思想家,又是靠手艺创造艺术世界的造物者。……从后一方面而言,艺术家又必须是能工巧匠,技进乎道……”[7]而王进玉却认为,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艺、敬业的精神之外,还务必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为、丰厚的学识、宽博的学养、相当的成就,以及对家庭、社会等的担当”[8]。因此,从学理逻辑上探讨,能工巧匠是成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两者并非全同关系,学生对此理解可能片面化。

2.对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

工匠精神虽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追求,但“现代社会呼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工匠精神仍然应该是制造业的灵魂,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是职业人的核心素养”[9]。即全社会都在呼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回归,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国家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生岂能置身事外。相反的,他们更应把工匠精神当作“核心素养”来精心锤炼,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铸造“匠心匠才”,走技能化发展道路。

(三)工匠文化认同迷惘

在中国,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传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工匠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工匠文化的建构。而学生对工匠文化切身感知不到位,跟自身职业素养的关联性有多大,具体有何功用不清楚。因此,高职院校要尊重现实,抓住症结,加强引导。

四、工匠精神培育“三个认同”的解决策略

依据心理认同理论,以学生的主观经验和感受为核心,经过服从、同化再到内化三个动态发展阶段,就能逐步化解学生的认知偏差,实现对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的认同,即“三个认同”。为此,高职院校要将心理认同理论运用到工匠精神培育中,巩固工匠身份认同的基础地位,强化工匠精神认同的核心作用,增强学生工匠文化的认同感,培育“独具匠心”的技术能手、技能大师。

(一)加强身份认同的转变教育,让学生自觉服从工匠角色新定位

1.坚守工匠身份地位

扬弃有关工匠的传统观念,强化积极正面宣传引导,消除学生对工匠身份的片面模糊认识;切实感知如今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在稳步提升,感受到成为“大国工匠”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当前形势宣讲

列举工匠在文明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让学生明晰工匠未来也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巨大作用;讲清中国正在加快培养万千工匠,也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国家长期的战略规划;高职学生要以成为“大国工匠”为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3.组织“立体式”“全方位”的校园宣传教育

挖掘历史上著名工匠大师的故事,增强对工匠身份的感知力、接受度;在学院的校报、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窗口分批次专题报道技艺大师的事迹;组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和《挑战不可能》等电视节目,深切感受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工匠励志报国的情怀;邀请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来校作报告、开讲座;利用新媒体平台转发历年国家、省市技能比武资料图片;在校园安放与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品牌打造相契合的工艺大师雕塑,铭刻名言警句等。

身份认同是实现“三个认同”的根基。因此,进行工匠身份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感受和内心冲击的双重作用下,潜移默化地从屈服外界压力到情感角色主动接受,自觉服从角色新定位,顺利实现对工匠身份的认同。

(二)加强价值认同的转化教育,逐步实现工匠精神的同化与内化

1.开展工匠精神内涵宣讲

虽然学界对工匠精神还没有达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但“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10]。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1]。高职院校要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组织系列宣讲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了解工匠精神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引擎”作用

拥有精益求精品质的“大国工匠”,既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需要,也是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的需要,还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向往的需要。对学生成长而言,也是成为端正职业态度和树立科学理念的技能人才,回报社会、服务企业、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捍卫工匠精神的核心作用,加强学生的转化教育,使学生将工匠精神不断同化、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做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新一代职业人。

(三)将工匠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匠文化陶冶、涵养等功能,让学生染上“工匠文化基因”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产物。“涵养工匠精神,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工匠文化”[12]。用工匠文化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并加以涵养,提高工匠身份的认同度和自豪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此,需要将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广阔平台,发挥好校园文化的陶冶、滋润、渗透和熏陶作用。首先是将工匠文化贯穿在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互动、管理服务工作中,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渍在学校“匠心匠艺”的氛围中,形成文化自觉,成为工匠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人;其次,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积极吸纳、传播优秀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学徒制联合育人,逐渐树立起文化自信;最后,将工匠文化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動中润物无声地接受工匠文化的洗礼,增强对工匠文化的品味体验。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以接受主体学生的生活场域和切身体验为逻辑起点,在弄清学生对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认知偏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认同理论,做到转变、转化和文化涵养三种教育方式的同时发力、综合作用,经过心理服从、同化再到内化三个阶段,进而实现“三个认同”,参与实现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2][10]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3]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2-54.

[5][9]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6]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召开 李克强作批示[EB/OL].(2016-12-03).http://www.gov.cn/premier/2016-12/03/content_5142436.htm.

[7]薛永年.艺术家必须是能工巧匠[N].中国文化报,2016-03-20.

[8]王进玉.“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N].中国美术报,2016-06-27.

[1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12]胡静静.用工匠文化涵养工匠精神[N].北京日报,2016-10-19.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29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