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宝 余景波 周鹏
摘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和实施相应对策,以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09-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1],各行各业崇尚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工匠精神”连续两年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这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制造2025”國家发展战略[3],培育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实现这一目标与广大建设者的职业素质和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工匠精神”恰是从业者品质的体现[4]。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和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严谨、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他们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是培育未来具备工匠精神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因此,高职院校育人方面的方法、条件、理念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过程,不但需要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会受到多种因素和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发现和解决这些影响,那么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的属性,并结合十九大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及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探寻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以此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党的十九大文件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成人民日益増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高职学生日益増长的综合素养需要和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能得到真正落实、职业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还没有受到社会充分尊重的矛盾,而具体现实表现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条件不够健全,它们在本质上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盼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角度看,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它们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一)外部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时间持续较长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相伴而生,因此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首先会受到高职院校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主要包括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和社会人士接纳职业教育的态度,这些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和制约比较大。
1.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力资源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调整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首先,在国家层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实行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招生模式,目前该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某些省市试点。这些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高职学生追求学历层次和职业技能的求学目的。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该模式的作用和效益还没真正体现出来。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职业教育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规范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虽然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越来越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但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发展还是受到一些瓶颈问题的制约和影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也会大打折扣。
2.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
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观能动性。高职学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则是高职教育决策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功与否与高职学生参与程度有很大关系,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志愿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让高职学生看到未来可以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如果普通劳动者在社会上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尊重和重视,那么高职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一些事情,就会改变自己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豪感,从而产生自卑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认可度。如果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普遍较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动性和志愿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将会给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广大学生和家长传统思想,将提升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这是支撑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因此,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是塑造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3.社会人士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
高职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强烈程度与社会人士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社会人士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和企业单位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程度,直接表现在家长能否支持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并通过这个途径成才,实现美好生活追求。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偏见,那么学生对选择职业教育实现人生理想往往没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就会积极参加高职院校开展的各种人才培养工作,包括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如果家长对职业教育持否定态度,那么考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即使考生勉强选择了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家长的影响,学生配合高职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愿将不会很强,自然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企业单位对职业教育的接受态度,主要表现在它们是否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和接受高职教育毕业生,能否真正将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放在同等地位,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这势必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教育的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创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和接受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结果。
(二)内部因素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通过高职院校先行对学生进行教育,然后在具体工作岗位实践中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先行教育和培养显得特别重要,这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成败。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主要由育人理想、培养体系和培养条件等构成,其中育人理念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这是确保高职学生能否具有工匠精神的前提;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依据,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培养条件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
1.育人理念
高职院校育人理念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以正确的方式开展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同时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育人理念往往与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体现出高职院校正确的育人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一种体现。
2.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章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两个方面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两大支柱,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结果。高职院校规章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开展正确人才培养工作的约束条件,没有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将是无序的。高职院校要实现有序的人才培养工作,正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还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归根结底是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高职院校规章制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序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掌握扎实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能够突出专业特点。如果课程设置没有科学反映出高职学生专业知识需求的特点,那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无法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适用性。
3.培养条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条件主要包括实训条件、师资条件和校园文化,它们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也决定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侧重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专业教师要从言传身教的角度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普遍存在水平不高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从某种意义上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文化传承。高职院校校園文化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富有内涵品味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助于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同时有助于高职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文化是形成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外部影响因素应采取的对策
影响和制约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家顶层设计落实、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提升和社会人士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改善,针对这些外部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完善国家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强化监督职能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让高职院校有权限选择适合学校专业设置特点的生源,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合适的生源基础。需要修改行业从业标准,以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为考核重点,这样可以从就业角度唤起高职学生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强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地位同等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要强化监督督促力度,重点检查国家顶层设计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从经济和精神两个层次采取激励措施,为提高地方执行国家顶层设计的积极性,可以适当下放一些权限,让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同时,要加强宏观和微观指导,以确保地方探索实践的正确性。为了强化监督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从法治角度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2.尊重劳动,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
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首先表现在别人的尊重,因此,国家应在教育系统强化尊重劳动的教育,树立人们劳动无差别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消除不利的影响和制约。国家应出台专门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待遇。物质的获得感,也是普通劳动者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高职学生最终的归宿还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个人价值,如果劳动的获得感增加,将会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劳动获得感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最直接的是让劳动者感受到社会保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以此吸引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保障高职教育学生数量。毕竟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数量的支撑,该项工作将无法开展。
3.加强舆论引导,传递职业教育正能量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定的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影响了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为了改变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政府和高职院校可从多个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并且注重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从正面宣传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的大量“工匠”,正是这些工匠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让广大考生和家长能以正面视角看待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宣传“大国工匠”人物,鼓励学生立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政府应发挥权威媒体的作用,让这些媒体发出有关职业教育的正能量的声音,要重点发出工匠精神可以通过高职教育来实现的声音,让广大社会人士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价值。企业也要发出重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素养的声音,并提供现实案例,以证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贡献,让社会人士充分了解工匠精神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整体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看法。
(二)针对内部影响因素应采取的对策
1.充分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为确保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高职院校应充分准确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高职院校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哲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工匠精神在当代高职学生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什么,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育方式。其次,要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与“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准确把握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切入点,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中华传统文化,寻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新途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坚决避免流于形式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即仅仅通过道德感化和口号宣传来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管高职院校采取何种形式的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都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并且学校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出发,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
2.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培育体系,提升培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大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造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调研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标准准确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构建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標的课程体系,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科学论证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关系;最后,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实训实习制度,同时要注意实践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要注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在构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避免出现浮躁和盲目“跟风”的现象。要顾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情况,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客观资源条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条件,注重高职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
高职院校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完善各专业实训条件,创设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工作岗位环境,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过程要十分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高职院校应均衡实训室建设投入,确保各专业学生享受到机会均衡的专业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条件,高职学生很多行为是从教师身上模仿来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工匠精神”标准来培训和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按照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的原则,严格要求教师言行,向高职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个性发展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院要制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与此同时,要根据新时代人力资源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将培养高职学生个人专业综合素养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作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工匠精神属于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现象范畴。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立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为原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学校的相互配合机制,只有满足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的利益需求,才会发挥各方在育人过程中协调一致的作用,从而为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创造有利条件。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方向,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守好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一关。高职院校要根据新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要求,去探寻通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来实现高职学生精准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具备国际视野的途径,以此提升高职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共享意识。高职院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和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效率。同时,还要采取“量身订做”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方法,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24-29.
[2]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75-81,113.
[3]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97-101.
[4]周民良.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J].经济纵横,2017(1):62-67.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