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面临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就业统计信息失真,缺乏对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经验,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融入就业工作中,校企协同预测人才需求、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孵化平台、校企协同发布跟踪就业动态、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环境。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才需求预测的精准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强化就业数据动态跟踪反馈,进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工作;职业孵化平台;动态跟踪反馈;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5-0059-05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就业质量,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满意直接体现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高低。校企合作促进就业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一条有效路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法宝。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于传统的就业模式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传统模式进行革新是破解就业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是就业服务最主要的内容。目前,虽然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但就业信息化建设却举步维艰。第一,就业相关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仍以网站建设和网页完善为主,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微信二维码、手机APP等移动访问方式,互动效果差,企业和毕业生对网站的利用率低。第二,当前大部分就业信息网站只是起到了广告发布平台的作用,即将信息盲目地发布出来,没有进行分类整理和个性化匹配分析,至于企业和毕业生是否能及时看到却持无所谓的态度。第三,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主要以服务本校毕业生和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为主。毕业生必须登录不同的就业网站发布求职简历和获取招聘信息,且面临部分网站信息仅对内部人员开放的问题。企业也必须在不同的就业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和获取人才信息。这就产生了不必要的搜寻成本,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对接,还存在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1]。第四,就业信息化网站通常只提供企业招聘信息、优秀毕业生信息查询、浏览功能,缺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在线咨询、视频面试等互动功能。浏览者只能大海捞针似的查阅浏览,缺乏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的智能推送功能,导致用人单位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只能要求职业院校推荐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也只能奔赴不同企业参与应聘,增加了就业成本。
(二)就业统计信息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利用传统的就业信息统计方式只能提供一些浅层次的就业信息,缺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就业信息统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岗位适应性、专业对口情况、就业变动情况、后续职业发展动态等都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分析。现有的就业统计都是静态的数字,缺乏动态跟踪,仅以就业率来反映就业状况已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真正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改进。
(三)缺乏对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由于许多毕业生在刚毕业一段时间内的职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建立对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掌握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层次要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2]。然而,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非常重视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却普遍对于已离校的毕业生不够关注,很少跟踪和采集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信息。这不仅使职业院校逐渐失去了宝贵的校友资源,而且也导致职业院校很难获取毕业生的中长期职业发展数据。即便一些职业院校对于离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做到了动态跟踪,但也只是停留在与离校毕业生的单方面的动态跟踪,并未对其就职单位进行动态跟踪,缺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的调查,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且及时的评判,不利于职业院校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互联网+”背景下发达国家就业工作的经验
(一)日本:建立智能化的就业信息网站
日本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在每一个学校网站下的子栏目中都建立了专门的就业网站,并提供与其他相关网站的超链接。通过网站将政府、第三方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市场、职业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密切地联系起来,多元主体共享就业信息资源,网站提供了求职招聘信息发布、远程视频面试、就业数据统计、人才需求预测等功能[3]。日本的毕业生都具备较强的就业信息获取能力,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网上求职获取心仪的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站智能查询企业招聘信息,进行在线职业咨询、就业倾向评判以及在線技能测试等。
(二)美国:建设计算机辅导系统为毕业生提供职场模拟体验
美国紧跟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革新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建设了SIGI,、SIGZ,、DISCOVERY、PLUS等计算机辅导系统,其中涵盖了大量的企业项目案例、学校教学资源、技能考试题库等,并邀请企业参与职前辅导评价,为毕业生提供远程辅导、在线考试、在线职业生涯规划、在线技能训练、仿真职场模拟等服务[4]。美国的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校企深度合作,为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职场模拟体验服务,有利于毕业生的个性发展。
(三)德国: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网络系统
德国定期对毕业生就业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网络系统,其调查内容涵盖如下几点:毕业生的求职经历;毕业生对于就职单位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岗位变动情况;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的知识;毕业生的岗位与所掌握知识的匹配度等等[5]。
该系统具备以下优势:第一,采用多维度统计指标体系对于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第二,除了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之外,还对于毕业生离校后3~5年的就业动态数据进行跟踪调查反馈;第三,学校、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第三方调查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工作,确保调查主体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途径
(一)校企协同预测人才需求
做好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是“互联网+”背景下各国推进校企合作就业的重要战略选择[6]。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输送目的地主要是企业,企业亟需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因此,校企协同预测人才需求,共同把脉职业院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促使职业院校以此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具体来说,依托互联网技术,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搜集和共享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建设高技能技术人才需求的发布系统,构建定期发布机制。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于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深入挖掘毕业生与企业对于就业信息的使用偏好与潜在需求,校企协同预测未来几年之内的高技能技术人才需求的规模、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更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并以此作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参考。
(二)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孵化平台
职业体验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实操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7],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体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传统的职业体验可能会受到时间、地域等的制约导致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尤其是对于建筑施工、化学工程等一些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工种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孵化平台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通过职业孵化平台建设,整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其进行云存储,不仅向毕业生提供基于海量项目化案例课件、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库的O2O混合式职业技能培养培训,而且模拟在传统课堂上不可能实现的职场工作情境,规避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生产风险,降低实习实训损耗,提高职业体验的安全性,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职业体验环境。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到更多技能,随时随地获得专业化的职场体验,提前感受到职场氛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校企双方也能动态跟踪毕业生的职业体验记录,适时给予个性化指导;企业在充分了解毕业生职业体验情况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选拔优秀毕业生就业。
职业孵化平台包括电脑web访问端和移动手机APP访问端,并且设置相应的微信二维码链接到相应的资源,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进行访问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尤其是能够满足青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学习的需求,毕业生只需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就能够登录职业孵化平台。平台结合毕业生的個人情况和需求信息设计职业体验路径,并精准推送经由校企双方精心设计的碎片化职业体验资源。同时,对于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现场的职业体验情况,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web端或者移动智能终端上传图片、视频等相关的职业体验记录,而校企双方导师则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电脑web端或者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毕业生企业工作现场体验内容的远程指导,模拟企业工作现场的实时、互动的技能操作指导。在毕业生完成一个环节的职业体验之后,通过在线测试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来检验体验效果。
在评价反馈方面,毕业生通过职业体验获得技能提升的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需要转变以往的单一、片面的结果评价方式,更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反馈[8]。对于职业体验全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搜集、汇总、挖掘和提取,这就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职业孵化平台可以结合每一个毕业生的职业体验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毕业生在线职业体验行为记录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形成个性化职业技能诊断报告,及时向毕业生进行反馈。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数据分析,能够更为精准地获取毕业生的需求和能力特征,为毕业生量身定做职业规划,辅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决策,进而向毕业生灵活推送合适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校企双方为毕业生设计出个性化的在线职业体验方案,做到以毕业生为主体和中心,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和为优质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此外,也能够为毕业生自我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毕业生可以在职业孵化平台上对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兴趣、特长等主客观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对自身就业前景提前做出预判,获取自己最有潜力的职业方向,精准搜寻自己的职业需求,对自身有更加清晰地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充足准备,获取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校企协同发布跟踪就业动态
归根结底,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增进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9]。鉴于此,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处和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协同建设就业网站,该网站可以建立在职业院校门户网站的招生就业栏目下,企业可以通过网站及时发布岗位人才需求规格信息,毕业生也可以上传个人简历,并添加企业门户网站的链接。通过网站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络招聘会,实现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平等沟通、理性对话,为企业找人才和毕业生找工作提供网络平台。直接通过网站生成数据,实时统计分析网上招聘企业数、岗位需求规格、网上应聘毕业生数等信息,保证就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透明性,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中挖掘提取出容易就业和难就业的专业以及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总量、层次等,生成就业市场分析报告,将这些信息应用到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环节中,实现招生规模以及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建立毕业生就业与职业院校招生培养数据联动的长效机制。
动态跟踪各种就业数据,才能挖掘其潜在价值[10],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化程度。为了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网站还应该具备就业信息网上填报的功能。考虑到就业信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并不只是毕业生信息,还涵盖了与其密切联系的企业信息、行业产业发展信息以及宏观社会环境信息等,因此,必须引入多主体进行就业信息的填报,确保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完整采集,以便在海量的大数据环境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其中,企业填写到企业成功就职的学生姓名、所在系、专业、就职岗位、就职时间、离职时间等信息;毕业生填写成功就职的企业名称、就职岗位、就职时间、工资待遇、变动情况等信息;学校招生就业处填写并汇总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贡献率以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优质对口就业率、年终就业率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统计就业的成果,完整采集当年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并动态跟踪应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变动情况,实现对于各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全方位采集和全程动态跟踪。为了督促企业和毕业生及时填报相关信息,可以定期利用微信群、QQ群进行友情提醒,保证就业信息的动态跟踪过程顺利进行。同时建设校友资源库,动态跟踪校友就业岗位、稳定性、薪酬待遇、满意度等情况,对于优秀校友的就业情况向在校生进行宣传推广,挖掘校友就业对于在校生就业的影响。
在校企协同建设就业网站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就业数据的完整性、多维性、广泛性、可靠性,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将政府、第三方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市场、职业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纳入到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中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毕业生就业数据标准体系[11],建立健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做到就业信息的动态即时更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求双方不匹配问题,从更大的范围内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动态跟踪和需求预测,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
为了进一步将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需要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动态存储和深度挖掘[12]。一是实施就业过程数据监测,定期发布实时就业进度状态报告,以此来反观、评判和改进校企合作模式、专业设置机制、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方法、职业體验方式等,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自我调整,为就业的持续推进提供数据支持,促使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挖掘提取出毕业生应聘的历史记录信息,找出频繁参加应聘却未成功入职的毕业生或是就业不稳定的毕业生给予重点精准就业帮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挖掘提取出企业招聘的历史记录信息,找出最受企业青睐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性格等特征,以此来向企业精准推荐优秀毕业生,实现校企双赢。
(四)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环境
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多元化选择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校企协同发布创新创业的优秀案例,上传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组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名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互联网之中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并获取创新创业能力诊断报告,以及时了解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取得的成效。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中集成专家、企业项目、创业案例等各种优质资源,为创业者提供精确的创业机会、产品需求、项目信息等资源,为创业者带来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和更新颖的创意思路。创业者可以及时与创业专家进行线上互动,获得创业指导。不同的创业者也可以在线互动交流,实现方便快捷的网上互动。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就业进行研究实践,实现校企资源互通共享,促进企业用工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毕业生的精准就业、企业的精准招聘以及职业院校的精准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志宏,孔洁珺.中国高校就业工作四个主体领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33-137.
[2]陈振锋.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7(9):75-78.
[3]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40-142.
[4]黄淑敏,贾宁杰. 美德日大学生就业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9-92.
[5]包艳华,马永红,Georg Kruecken,白丽新. 德国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理念和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5):60-63.
[6]赵长兴.国际职业教育的若干新趋势、新做法与新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87-92.
[7]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 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52-54.
[8]王继新,陈文竹,万冰怡.“互联网+”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7(7):99-106.
[9]郭延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 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4(31):65-66.
[10]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6):84-88.
[11]林成华,洪成文.回归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5(3):96-104.
[12]臧其林.大数据时代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4):36-38.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