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比乐中学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民国时期上海比乐中学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贾奥博 李占萍

摘要:上海比乐中学创办于民国后期,该校奉行职业准备与指导的思想,在职业指导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回顾民国时期上海比乐中学的职业指导,能够给新时代的职业指导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上海比乐中学;创办意旨;职业指导;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8-0092-05

一、上海比乐中学创建的背景

(一)民国前期职业指导发展概况

职业指导近代始于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潮。民国时期,许多教育家开始将西方职业指导运动与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相结合,在职业指导的道路上为学生的就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清华学校是最早实践职业指导的学校[1]。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黄炎培等人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们认为如果研究职业教育,就必须研究职业指导。1919年的《职业指导》介绍语:“我们职业教育社,自从成立后,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我们的意思,终想根本解决,所以打算从职业指导下手。”此后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发行专刊和出版物。专刊有《职业与教育》的“职业指导专号”和“职业心理专号”等,出版物有《职业概况》《职业指导》《职业智能测验法》《青年与职业》《职业分类表》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第二种是成立职业指导机构并组织运动。1919年成立职业指导部,1927年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和南京职业指导所,联络各地开展运动。第三种是学校实践职业指导。从清华学校到沪江大学、浦东中学、南京中学和上海中学等。以上海中学为例,设立职业指导部主持指导相关事宜,使学生能够尽其所学,用其所长,并经常性地由校内外名人针对各种职业问题做职业演讲。该校教职员组织委员会负责介绍毕业生职业,由各学生家长及职业机关与上海职业指导所联络并共同负责,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服务。

(二)中学实施职业指导的思想引领

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中学实施职业指导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支撑。廖世承是职业指导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一位中学教育家,他在分析我国的中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学校里实施职业指导,实乃是关乎学生前途、适合社会需要的刻不容缓之事。”刘湛恩也认为:“中学之青年时代,实为其一生最当决定明确职业意向之时期。”他提出,区别学生的个性并分科目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中学阶段的职业指导是有实践意义的[2]。1924年他参与编写了《中等学校职业指导法纲要》,提出学校应结合相关职业内容,特设重要各行业概况的课程,以获得职业指导的良好效果。职业教育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学职业指导,不仅从实施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分析,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重点强调课程教学中贯彻职业指导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当时的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指导继续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教育家们审视国内外环境,计划并实现了战后中学实施职业指导的伟大实践——上海比乐中学。

(三)中学实施职业指导的政策导向

民国后期,在教育部的指令下各地中学加强落实职业指导工作。1933年颁布的《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校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规定各级学校的升学与职业指导工作由各地职业指导委员会计划并督促。1940年7月,教育部特令各国立中学对本届毕业学生切实实施升学与职业指导,再一次强调了职业指导工作实施的必要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职业指导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抗战提供人才和解决失业问题上[3]。1939年3月,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在重庆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中学教育改进案》,以法案的形式公布了实施职业指导的方案,励行职业及升学指导[4]:

各中学均需聘定专任教员专负学校职业及升学指导之责;

举行职业及升学指导时,应举行体力、智力、志趣、能力、品性及职业等各项测验或考察,以为指导时参考之资料;

教育行政机关,每年应就社会中重要各业之内容、工作种类、需要人才种类、学历及其他特殊条件等,详为调查,加以分析,印成小册,分发各校,供学生及指导学生时之参考;

各省市教育厅局应设置职业及升学指导机关,或设立专任人员主持其事,并就重要都市会同有关机关设立职业指导所。

由此,中学实施职业指导上升到了政策层面。首先,从师资、指导参考资料方面给予了一定的细化与指导。其次,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职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履行一定的职责,对中学职业指导的部门配合与条件保障进行了明确的指示。即使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由于战争中百业凋敝,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甚微。

二、上海比乐中学的创办

(一)比乐中学的开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继续实践职业教育救国的理想,上海比乐中学的职业指导就是其中酝酿许久的新事业。

上海比乐中学是一所具有职业性质的试验性普通中学,于战后1946年9月12日在上海正式开办。其宗旨是要在普通中学实验职业指导、生活指导与职业陶冶,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受职业性的高中教育,并通过借此试验和示范,给全国的普通中学提供一个新的办学改革思路。

关于上海比乐中学开办的场景,在《黄炎培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12日 星期四 晴 晨,中华职业教育社新创比乐中学开学式,校长孙起孟主席,余致辞:《大家诚诚实实快快活活靠自己的力量来学做人》[5]。

“比乐”一词取自《周易》的“比乐师忧。”意为“亲近故乐”之意。上海比乐中学由江问渔任董事长,黄炎培、杨卫玉、王艮仲、俞寰澄、盛丕華等人任校董,孙起孟任校长。校址在职教社的办公楼内,后多次改址。第一期招收初中生60名。学校性质是私立高级中学。

“比乐,比乐,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我们有理想在憧憬着。太阳般热是我们的心,钢铁般坚是我们的身,水泥般可合不可分是我们的交情。”

比乐中学的校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里是学生们通过学习实现理想和建立情谊的地方,是其开办意旨的真实写照。

(二)比乐中学开办的意旨

在普通中学设立职业教育课程自壬戌学制就有涉及,然而新学制的职业教育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执行,单一的升学目的使得许多无法升学的人才无法得到有效就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生计问题。《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中写道:青年初期会自然地想到未来生活及工作的问题[6]。

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7]。

当时的高中生失学和失业现象严重,中华职业教育社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使命,使其能够顺利就业。新学制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以学习普通科目为主要任务;高中阶段则要按学生的个性分科进行学习,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比乐中学是专为实施这一学制而设立的。《意旨书》指出了职业指导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以及对于中学生就业的现实意义。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还提出课程教学的问题:职业需要具备几种通用能力。国文无论私函公牍、文言白话,都能应用;英语无论书信和会话,都能应用,尤重会话[8]。

在课外活动中,主要是生活管理以及工作中的人、事、物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六年的中学学习期间学习好规定的课程并且养成这些能力,那么学生毕业后既能升学也能很好地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此同时,中学法规定中学可以根据需要加设职业科目[9]。适应壬戌学制的要求,比乐中学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与生活及社会相关的职业内容,同时开设文书、会计、商业和管理等职业科目。其中还提出了课外活动,着重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具备学习和就业的双重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可以认为,上海比乐中学的教育试验代表了一个完美的普通中学教育形式,比综合高中更完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高,尽管其实施受到了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其探索为中学教育展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还倡导实行“学费合作制”,具体办法是另外筹集私立学校的开办费,学期其余的费用分摊到每一个学生,学期结束后有剩余的还给学生,如果不够再补交。“小级制”通过减少每级学生人数,提高教育效率。在家校合作方面,其中提到“几乎没有一项不是需要和家长合作,得到亲切协助才能收效的缘故。[10]”《意旨书》认为各项工作都需要做好保障,表明了上海比乐中学的良好办学愿望,希望与家长一起办好教育,培养好学生。

三、上海比乐中学的职业指导探索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上海比乐中学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使学生端正政治思想、追求真理,树立革命人生观,这是贯穿于教育的一条线。在公民课上,教师教授的是学校自编的民主、自由、做国家主人等爱国主义教材。例如,学生在地理课上能够听到教师结合课文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在历史课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跟随教师客观地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文艺活动中,学习唱革命歌曲。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生力量。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课程教学的同时进行职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学职业指导的试验目的。

(二)文化基础科目的职业拓展

学校教师在教授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当拓展课程内容,增加相应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通用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升学和就业两不误。文化基础课本以升学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职业拓展后在教授理论同时加上实践项目。对于比乐中学的私立性质来说,即使增加了教育费用,也是益处大于支出的。(见表1)

课程的教学由各组教师依据具体教学情况自定教学计划,编订课程所需教材,学生除了参加实习工作以外需要做出学习报告。这种模式使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教师的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这样,学生的学习所得既能够为升学做准备,还能够广泛应用于职业活动之中,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职业科目的课程选修

为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比乐中学还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教师职业指导的课程推荐,选择组别进行职业科目的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指导和技能训练以增强专业能力。学习活动小组中的职业组包括工艺组、商业组、师范教育组和劳作工厂,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见下页表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物理工艺科在教会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装置电灯、电炉等设备;化学工艺科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利用化学原理制造肥皂、雪花膏和蜜饯等;师范组学生则在老师的教学示范和指导下学习做“小先生”,通过为儿童办识字班的形式增长职业技能[11]。

职业课程的选修使学生可以按兴趣分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职业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能力,达到中学毕业所对应年龄阶段应达到的社会所需的就业专业能力,无论对于其升学分科还是择业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成绩的考察着重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或者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讨论,评定结果记录作为下一时期教学工作改革的重要依据。

(四)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处理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个人素质。对于这类能力比乐中学也有涉及,并且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学素质类教育的先河。

上海比乐中学的综合素质课程一类是文艺小组,有合唱、钢琴、舞蹈、戏剧、美术和木刻等组别。许多教师是著名的艺术家,如教合唱、指挥、钢琴弹奏的孙慎、盛礼洪和何陵,教舞蹈和戏剧的奚里德、郭乃安等,以及教美术、木刻小组的杨活明、洪荒、王树艺等[13]。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增加了学生的内涵。另一类是学生的组织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如由学生组织和自主管理的学生班联会,设置读书、读报、纪律、康乐、清洁、事务、壁报和文书股。班联会后改为学生自治会,参加义賣、捐献助学金和学生运动等社会活动。除了各种周会,学校还召开各种讨论会、报告会以及民主生活会,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四、上海比乐中学职业指导的当代思考

上海比乐中学开办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历史时期。虽然中国的社会形势依然严峻,但职业教育者们排除环境干扰,在比乐中学践行职业指导的理想。比乐中学的教育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战后社会对人才紧迫性和多样性的需求,间接稳定了国民经济,成为教育界社会团体的又一结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强大教育力量支撑下,比乐中学坚定地在中等教育期间践行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增添了新鲜的血液。1986年上海比乐中学40周年校庆时,第一任校长孙起孟先生在祝贺信中写道:“创办比乐,我们准备打破所谓中学与职业中学的界限,在比乐这所普通中学里进行一些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对于升学和不升学的分流在思想和知能等方面有所准备。[14]”

学校作为劳动力储备的有效管理和教育指导单位,其职业指导主要以课程为依托,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进步性。一方面,从职业指导内容上,进行理论系统的完善和新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职业指导内容体系。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职业指导作用,不仅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更在实际运用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针对学生的兴趣开展带有职业性质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完善其人格并给学生提供依据自己个性选择合适职业方向的机会。这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个人角度,培养职业指导师资,完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使其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特点,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海比乐中学时逢民国后期,随着内战的爆发,国家形势给比乐中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比乐中学的运营也存在许多困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工厂生产都难以支撑,相继倒闭,学校的劳作工厂也受到经济的影响难以为继。此外,教学设备不充足,系统的教材尚未编写完成,职业科的教师不能完全专任,缺乏专门技术经验的指导人才等,都在影响着职业指导试验工作的推进。同时,整个中学的课程编排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自然不能大量占据学生一般学科课程的学习时数。对于如何减少一般学科的学习负担,提高职业选科的重要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时的情况,教育家杨善继对比乐中学的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第一,配合地方需要的条件设立职业技能选修科,如工商业集中的大都市可以与各大工厂配合,方便学生实习的同时为工厂储备人才。在乡村的学校应与农业技术和推广义务教育工作等部门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教育与社会建设相连接,学校里的所学有对应的实际用处。第二,系统性的科目设置应该更加具体,比如选习化工或电工的,应从头到尾专学这一职业科,这样其技术才能更加熟练切实。第三,进行指导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深入地认识学生个体和某个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能力类型、体力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15]。这些建议体现了大职业教育思想[16]。配合地方需要设立选修科真正实现教育与社会建设对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职业科目的学习让学生的技能扎实娴熟,教学效果显著;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更具高效性。

上海比乐中学作为近代中学职业指导的优秀代表,其职业指导试验由于社会问题没有持续太久,更加证明了教育对正向环境的需求与依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比乐中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其后来与其他中学合并成为公立中学,但比乐中学的名字没有改变,“比优乐学”的办学宗旨也没有改变。上海比乐中学自2008年起将“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作为新的发展战略,正在努力建成具有鲜明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浓郁文化氛围和先进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中学[17]。2009年底,比乐中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普通高级中学特色学校建设”100所项目学校之一,有了新的发展前景。

综上,回顾民国时期上海比乐中学职业指导的实践与探索,启示新时代的职业指导发展。职业指导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应具有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融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湛恩,章华明.刘湛恩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18-122.

[2][3]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297-299,325,378,400-402,413.

[4]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Z].1939:143-144.

[5]黄炎培.黄炎培日记[C].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93.

[6][7][8][9][10]黃炎培,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J].黄炎培教育文选,1985:297-300.

[11]夏英.在挣扎中前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2][15]杨善继.比乐中学实施职业教育与家校合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1949(205/206):26-29.

[13]王书田.解放前上海比乐中学的教育实验[J].中小学管理,1992(6):56-59.

[14]谢庆法.“一所特殊性的中学校”——黄炎培创办的比乐中学[J].教育与职业,1987(5):6-8.

[16]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C].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39-143.

[17]上海市比乐中学——“比优乐学”:在群体交往合作中实现自主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85.

(责任编辑:张维佳)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34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