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军
摘要:通过分析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提出以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从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阐述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以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内涵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8-0067-05
一、解读内涵式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体系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占位
自进入21世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相当多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规模的扩张对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真正使学校内涵发展落到实处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兴国必先强师”。可见,从政策导向上,要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为促进内涵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教师应师德高尚、教育理念新、创新能力强;应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合理。中职学校需要有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力度,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中职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和企业实践机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科学的教师教科研、技术开发管理体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行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
(三)河北省8所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调研
为深入分析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团队于2016年调查了包括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在内的8所中职院校。本次调研主要关注了8所院校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职业资格和企业实践情况,以此作为后续对策分析的实践基础。
二、中职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师来源渠道广,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二是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三是企业调入的工程技术人员;四是从高校、企业、社会聘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等。中职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素质亟需提高
在中职学校规模扩张期间,为弥补师资数量不足而引进的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但因来源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但实践稍欠缺。近几年入职的中青年教师工作干劲十足,接受新事物快,但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企业调入及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不足。师资水平限制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内涵建设发展。
(二)师资结构亟需调整
对河北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情况调查(见表1,图1,图3)及宋晓欣等[1]研究表明(见图2,图3),经过近几年师资队伍建设,诸多中职学校师资年龄结构比起几年前已经大为改善。河北省中职师资的年龄结构比全国平均情况更合理;中、青年教师数量比重大,使中职师资更加充满活力;但从全国来看,老教师相对新教师比重偏小(见图4)。河北省中职师资职称结构也趋近合理,但从全国来看,高级职称教师比重小,初级职称教师比重偏大。
我国确定中职学校生师比合格为20∶1,优秀为16∶1。近几年,虽然职业学校教师数量明显增加,但与合理比例还有一定差距,宋晓欣等人的研究表明全国平均生师比为22.97∶1[2],说明相当多的中职学校生师比都超过20∶1,教师工作量明显要高于标准工作量,教师用在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学习培训等自我提升的时间不足,这对提升中职学校内涵建设也是一个不小障碍。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占比高(42.39%),高学历(5.72%)及兼职教师(14.44%)占比低[3]。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亟需提升
对河北省8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发现(见下页图5),具有中、高级技术职业资格等级的专任教师占26.83%,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等级的专任教师占14.41%,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等级的专任教师占4.20%。这说明持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等级证教师数量少,且持有高级职业资格教师更少,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而“双师型”教师定义不是仅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从表1中还可看出,每年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数量较少,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宋晓欣等[4]研究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为48.29%,与国家6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双师素质教师的缺口比较大。
(四)教学名师亟需培养
中职学校师资水平明显落后于高职学院,再加上中职学校名师少,因而成长慢。如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少,相对高职水平较弱,在接受新理念、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上差强人意;骨干教师少且只是独自发展,不能将自己的经验辐射、共享,没能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因素限制了中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
(五)教育观念亟待提升
新的职教理念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的工学结合等多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种教学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教师试用新的教学模式时因短期效果不明顯便弃之不用,或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不能深入学习、领会、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仍用老眼光看待中职学生等。进而出现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等现象,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中职师资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师资结构调整不到位
中职师资来源复杂,且青年教师居多。基于存在的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及专兼职教师比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中职学校需加大调整力度、科学规划,尽快使师资结构达到均衡,以适应内涵发展需要。
(二)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整体水平提升缓慢
中职学校的师资培养规划和目标,基本是按国家、省、市的培训计划派教师参加培训,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培训体系。相对教师培训,中职学校更注重教学、实训与大赛。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重,也使得学校和教师开展培训和教学研究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限制中职师资整体水平提升。
(三)不重视名师培养,忽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职学校规模扩张期间教学任务重,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不足,名师数量增加有限,传帮带作用不明显。同时,中职学校忽视了对高水平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教研组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发展滞后,组成结构也不太科学,且名师辐射效果有限,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停留在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上,而国家对“双师型”教师要求较高,而且需要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后才能达到标准。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不足,使得教师企业实践方面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校意愿不强;另一方面企业态度也不积极。教师企业实践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限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师德教育
《意见》指出,“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向学生传达的是巨大的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思想方向正,职业素养高。中职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企业、参观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认识,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激发教师热爱职教、服务职教的责任感、使命感。并通过制定相应制度,加强督导等规范教师教育行为,最终使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达到中职院校内涵建设要求。
(二)调整师资结构 组建新型专业教学团队
对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引进专业对口的中青年教师、高学历(研究生)教师,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教师缺口的问题,并多渠道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较稳定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5]。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提高名师的培养质量和数量,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满足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基本要求。
组建新型专业教学团队,区别于以前的教研组。要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由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等组成[6]。新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强,能在改革中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快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实施四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
坚持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与教师教学实践相结合,坚持实施专职教师最低工作量制度。尤其对新入职教师实行拜师学艺制度,安排优秀双师素质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做新教师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快速成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积累经验、反思体会,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让教师在理论——实践——反思——提高中不断提升自己。
2.在课程改革中培养教师
中职学校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并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进来。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能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实施中,丰富理论知识,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研究型的职业学校教师,极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3.在科研应用中培养教师
中职学校要制定奖励制度,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任何级别的课题研究、成果申报、高水平论文发表;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自觉进行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尝试;鼓励教师开发有助于教学的视频、动画、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只有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才能使教学质量提升。
4.在大赛中培养教师
中职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任何级别的专业大赛,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自觉组织、指导、训练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制定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从根本上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
(四)构建五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1.名师培训
中职院校要积极实施名师工程,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开阔视野、提升技能、经验共享、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除将教师培养成相当数量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还要将他们打造成至少在区域内有影响的名师,在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全面提升教学团队层次及整体素质。
2.专业教师企业培训。
《意见》指出:“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中职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职学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有規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企业实践,体验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底蕴,丰富教学案例,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改革,开发适合中职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成为真正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7-9]。
3.青年教师强化培训
中职学校一要指定“导师”从教学、科研、技能、管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精心指导、明确方向、加强培养;二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团队中的校企合作、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技术创新、业务大赛等;三要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有计划有目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四要给青年教师加担子,给予更多实践机会。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4.专家来校讲座培训
中职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须具有教学、管理、文化、礼仪等其他素质。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需要每位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综合素养,聘请教育教学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生管理专家、心理学专家、礼仪和技能大赛专家等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专家讲座的权威性、理论性、实用性能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5.全体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学校的基本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充裕,培训地点方便,培训人数多,培训方式灵活。中职学校可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按年度计划或适时出现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教学手段、方法、教案、口语、板书等教学能力、业务技能、科研能力培训等,有力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制定三發展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1.提高待遇,激励教师发展
《意见》指出:“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职学校要在可能、合理的限度内提高教师的待遇。同时也需要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给予政策性的支撑和投入上的保障。待遇上的优先可以激励教师的发展,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中去。另外,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在教师培养、培训上加大投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锻炼、成长、上升的平台和环境,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国培、省培、企业实践等培训机会,使教师成为双师素质的技术能手、教学能手、科研能手、名师名家,有成功的事业感和成就感。
2.科学评价,引导教师发展
《意见》指出:“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职业院校应该建立科学、完整的发展性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自觉进行综合职业素养的改进与提升。建立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主要考虑教师的师德、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以注重师德、体现实绩、客观公正为基本特征,为教师提供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机制和渠道,达到激励、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10]。
3.系统规划,推进教师发展
在教师培养实践中,学校还要考虑教师个人生涯发展,并结合国家政策,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统一制定教师的发展阶段规划,使教师发展处于有序、可控、良性的轨道中。如我校制定了“1-3-5-8”教师成长规划,使优秀的教师在8年内成长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区域名师。
总之,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通过各种培养、培训方式,实现 “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内涵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2][3][4]宋晓欣,闫志利.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6(7):13-17.
[5][6]李联卫.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5(12):64-66.
[7]杨冬梅.企业实践是提高中职教师综合能力的突破口[J].教师,2013(11):120-122.
[8]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66-69.
[9]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10]陈春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 2010(20):27-28.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