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朱赛荣

摘要:人文素养培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职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及发展要求,而且有助于落实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存在工作浮于表面、职业特色不足、路径内容单一及总体效果偏低等问题。因此,中职学校要通过理念、路径及机制创新,推进人文素养培育的进一步深入及优化。

关键词:中职生;人文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8-0077-04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我国必将会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势必会更加突出强调个人的创新性思维、复合型能力及综合型素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决定》要求将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结合起来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凸显人文素养培育的延续性、持久性及重要性。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有所作为,致力于使学生成为既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又有职业素养、内在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应体现出社会性、职业性及人文性,并依据中职生的发展特点及需求呈梯度式、循序渐进式的培养。首先要有行为规范及道德约束,体现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其次要显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准职业人”的基本素养;最后要兼顾品质及境界的提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的升华。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该报告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关注,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规划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凸显了国家对具备职业精神的大国工匠的诉求。可见,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不应再停留于追求纵向层次的延伸与提升,而应着力于职业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加强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培育时代所需的素质型、创新型、复合型工匠,正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落实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有助于落实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是指以德育为先、以育人为本,中职学校的“立德树人”应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及职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追求幸福能力的职业人。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要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通过丰富学生对职业幸福感、归属感与使命感的体验,引导学生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应致力于实现个人的健康、和谐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写道:“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而个人的和谐发展与人文素养培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人格的完善,反之,人格的完善又对个人境界的升华起到推进作用。中职生处于人生阶段的关键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逐渐形成与稳定的重要时期,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工作浮于表面

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较强调道德规范教育,多将人文素养培育等同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位于对学生的纪律管束、规范引导及品德教育,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少有深入探讨。多数中职学校建有德育处,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但却演变成了学生的管理部门,成为帮助班主任处理问题学生的救急诊所;多数中职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了德育主题活动日,但却成为定期式、放松式的运动日,难以进行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总结与反馈;多数学校虽重视德育评价,但却是一纸式的分数评估,将重心放在了内容检测,而非规范养成的过程跟踪。总之,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及评价较为零散化、片面化,缺乏长期的熏陶及系统化的深入培养。

(二)職业特色不足

由于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及学生特点与普通中学有所不同,因而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要遵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而许多职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过于普教化、理念化、空泛化,脱离学生的实际与需求,导致学校教育中职业性和人文性脱轨,没有体现出有关专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重点[2]。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缺乏对工匠精神具体构成要素的关注与解读,忽略与岗位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衔接,致使学生虽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但却缺乏基本的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理想信念。另外,工具化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及复制性,中职生在硬技能方面与普校生相比也难以具有绝对优势。因而,专业教育中素养培育的缺失,会极度降低中职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路径内容单一

当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路径单一、内容老套、方式固化。多数中职学校将人文素养培育简化为开设普通的德育课程,类型近乎等同于承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课。毋庸置疑,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是以课堂固化传授为主,授课教师多是数十年如一的政教处教师,授课方式多是一成不变的讲经式灌输,而授课地点多是钢筋水泥塑成的狭小空间。与此同时,人文素养培育内容鲜有涉及人文知识及哲学艺术鉴赏,课程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是德育教材,包含基本道德教育及职场生涯类教材。但即使是职场生涯类教材,内容也多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及法规,且通常是一本教材打遍所有专业,既单调乏味又缺乏专业特色。此外,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专业理论课、技能实操课及普通文化课争占课堂时间的问题,使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课沦为副科,所谓的素养类课程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周一次的大课,且通常是讲者无意、听者无心。显而易见,人文素养培育仅凭短暂式的照本宣科,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更无法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总体效果偏低

多数职业学校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累赘化、格式化、政治化、外压性的,长期以来均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却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致使中职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基础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及涵养缺失。二是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差;团结合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三是情感态度: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意识;为人处事态度冷漠,缺乏热情及同理心;挑三拣四,抱怨颇多,缺少耐心和敬业精神等。四是价值观:得过且过,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追求安稳享乐,缺乏社会责任及家庭意识等。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造成中职毕业生自我调节及抗压能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

三、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变革路径

(一)理念创新为引领

1.贯通学生发展,着力梯度培养

中职学校应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一体化培育,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树立梯度式、层级式的培育理念。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其次,关注学生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及职业规范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塑造学生的艺术品味,让学生能够懂哲学、懂生活、知品味。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2. 凸显职业特色,紧贴专业要求

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应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体现出专业特点及职业教育特色。在已有的访谈及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具体构成要素有所不同,例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特质要素为:做事低调、不计较、钻研精神;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特质要素为:乐于分享、高效执行、技能精湛;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特质要素为:质量第一、文明施工、勤学苦练、廉洁奉公、科学管理。显然,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应结合具体专业特点,融入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及职业态度的培育,凸显出职校学生的专业性与职业性。

(二)路径创新为桥梁

1.创新人文素养学习内容是基本

编订系列配套教材,开发新的学习内容。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与主体生活相贴合、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与专业特色相交融,从基本道德准则到职业道德文集再到哲学艺术读本,构建完整的人文素养培育教材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将教材分为基本修养与人文知识、人文智慧与职场适应、艺术欣赏与哲学领悟三个梯度,并对应开设图文并茂的人文素养课程。

2.创新人文素养学习方式是重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基于纸质教材,以直观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制作人文素养电子书,方便学生的业余学习。研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包含教学素材、教学视频、练习题等,资源内容要充分考虑丰富性与趣味性,增强线上线下学习的互补性。与企业合作开发人文素养互动体验项目,学生可以在人文素养体验馆的仿真环境中,体验学习、浏览、在线考试,加深学生的认知感悟。通过线上与线下路径的结合,多维度地呈现人文素养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自愿学习。

3.创新人文素养培育方式是关键

深化课堂育人通道,拓宽多元培育路径。开展人文素养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选取道德两难故事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阐明自己的立场,强化自身的道德认同、道德意识及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程中,用企业案例丰富课堂教学,以德育渗透促进专业教学。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习,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相关主题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馆,欣赏传统文化作品;拜访道德模范,领略大国工匠魅力等,关注学生具体行为规范的塑造、养成及践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德作用,利用广播宣传道德小卫士、专业小标兵,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大爱情怀;营造崇严敬业的校园氛围,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处事作风。加深人文素养培育,要重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育行合一的职业引航、修身养性的心灵陶冶[3]。

(三)机制创新为保障

1.创新人文素养评价方式是前提

构建人文素养激励与保障机制,转变考评导向,采取过程性评价,明确评价目的重在激励,而非考核。中职学校可以建立人文素养考证机制,开发人文素养考证软件,统一考试方式、内容、获证标准。对于基础的人文素养知识,以书面考试为主,教师日常评价为輔,若两项综合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初级、中级证书。而要获得高级证书就必须参加“情境考”,由学校邀请高校专家、企业专家等组成考官团,为学生设置道德两难问题判断情境,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反应、语言表达、仪表举止及价值判断与选择等方面进行整体考察,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可获得人文素养高级证书。同时,学校可以允许证书与学分互相转换,通过学分奖励给予学生正向的肯定与鼓励。

2.创新人文素养培育体系是核心

建构完善的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体系,是推进中职学校落实具体工作的保障。首先,建立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指标体系,确定中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及具体内容。将中职生人文素养指标划分为通识类素养指标和职业素养指标,前者包含道德规范、礼仪举止、文化常识、哲学审美四个方面,后者包含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三个方面,进而依据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疏理具体的内容要素。其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培育体系及管理机制。开发人文素养培育资源包,实现人文素养线上线下学习及模拟的一体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实践体验活动;构建网络梯队机制,实现多层次、多级别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最后,完善评价与跟踪反馈机制。建立中职生人文素养资料库,实施校内校外多主体评估;采用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校外专家对教材、课程、考评环节的意见;对教师、家长、企业多方开展调研,听取工作的具体反馈,了解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企业、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与跟踪、反馈的紧密结合。

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偏低,加强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迫切性。然而,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点滴积累、逐渐渗透的过程,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多元的有效路径,将职业学校人文素养培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实现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持续化、系统化、梯度化培育。

参考文献:

[1]江艳华,贾梦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J]. 职教论坛,2014(32):27-30.

[2]刘文学,张淑艳.当代职业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55-57.

[3]王菊香.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5(3):34-36.

(责任编辑:张维佳)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36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