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桐 陈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二者相互制约,互动共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数量和质量与发展规模的不匹配、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培养理念与产业对接失调等,需要通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根本、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考核标准、调整产业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民办高职认同度来突破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人才供给;装备制造业
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8-0033-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推关系。因此,为了有效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互推作用,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性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规模的不断提升。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
20世纪上半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以2015年为例,当年辽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5%,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占比为49.5%。辽宁地区拥有很多核心生产技术,如沈阳机床的数控机床、东软集团的数字医疗设备等都达到了可以与国际竞争的领先水平[2]。
近年来,由于东北经济下滑,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也由原来的高额盈利逐渐出现亏损。但2017年第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出现回暖趋势,近一半地区实现增长。汽车制造业产值实现增长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而传统优势强项机床生产形势较严峻,产值下降2%。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要推进全面振兴发展,就要把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而其中人才培养与供给是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16所,其中高职类院校42所,占36.2%,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装备制造业专业的学校共有26所,占61.9%。按照办学类型划分,公办高职院校32所,占76.2%,包括教育部门办学、其他部门办学以及地方企业办学;民办10所,占23.8%,具体见图1、图2所示。
2016年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就业人数共计3.8万人,就业人数仅占全省平均用工人数的6.1%,分布区域主要在沈阳、大连、丹东、铁岭等地区。辽宁省各地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业学校与上千家企业进行合作,对口就业率为77.4%。
随着东北经济振兴,各类装备制造业开始回暖,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用工人数较之前也有所上升,如表1所示。高职装备制造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和辽宁省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吸引劳动力能力有待提高。
二、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装备制造业曾经为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很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新型专业性人才存量不足是掣肘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数量和质量与发展规模和需求失调。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数量。辽宁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大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有着强烈的需求。201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毕业生人数为1.8万人,新招生数为1.6万人,现有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为5.2万人,按照2017年第一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用工人数64.3万人的比例计算,应届毕业生仅占总用工人数的2.8%。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较发达的沈阳和大连为例。2016年沈阳和大连高职装备制造业应届毕业生人数为9 240人,而这两个地区企业用工人数综合为45.9万人,与国际其他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所占比例相距甚远。此外,在装备制造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上缺乏与用工企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相关性在逐年降低。
第二,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近年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口就业率持续走低。职业教育之所以被称为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结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供给结构。而如今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速度匹配度不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有待加强。
第三,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缺乏紧密性。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区域发展对接缺乏必要的紧密性,培养理念与产业缺乏有机协调性[3]。辽宁省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制约其创新改革与发展,缺乏政策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去各类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实习。
第四,校企深度合作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影响,自身仍然不具备完全自主选择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权利,且部分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面[4],双方合作交流和对外开放性还有待提高。虽然现在校企联盟热度较高,现实合作却往往浅尝辄止。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教育层次受限,其内在吸引行业、优秀企业进入的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在招收和培养人才时缺乏吸引力。
三、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在新时代,加快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积极破解困扰二者协调发展的症结和短板,在高等职业教育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
(一)人才培养以新时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根本
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了解区域支柱产业的真实需求。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东北振兴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根源在于东北近些年转型改革相对滞后,现行的相关政策相互冲突,造成诸多矛盾,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也应时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数据支撑宏观决策的特性,从供给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了解区域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规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二)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制定产业人才考核标准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行业协会应切实履行职责,制定人才考核标准,为考核通过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或者技能鉴定合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的唯一凭证。同时,行业协会应肩负起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职责。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形成行业组织提供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的综合服务体系;行业协会作为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掌握着各专业最前沿的实践资源,具备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现实条件,而且,由行业协会制定教师准入制度,势必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质量和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切实提升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抓手,调整区域产业人才供给结构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还能随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装备制造业对于人才结构的需求。由于目前许多校企合作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合作,所以建議从两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出台政策给予院校和企业一定自主选择权,相关扶持和管理政策要明确兑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企业的选择权,保障双方在产业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二是通过经费扶持等方式建立专项资助资金,依托区域产业自身特点,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可以设置产业人才专业培养基金。
(四)以宏观调控为支撑,优化人才布局结构
以宏观调控为支撑,优化人才布局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人才跨地区流动。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各项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普遍比普通本科院校薄弱,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资源条件依然不足。其中,经费投入不足和中高职经费投入不能统一协调,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政府不仅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制定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应以宏观调控为支撑,优化配置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省内各地区之间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办学资源,鼓励跨市、跨地区招生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装备制造业需求的协调发展。
(五)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价值认同,实现公办民办人才培养互补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在总数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作为办学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反映,也是教育领域的内在需求。但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逐年下降,间接影响了区域产业发展[5]。民办高职院校近年来出现办学困难,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学校法人变动频繁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在降低;其二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政府用地等众多客观因素导致办学成本逐年提高。所以,在此环境下急需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提高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价值认同,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固定生源,让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就业等问题上和公办院校站在同一平台上,与公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形成互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多方通力合作,需要找到供给数量、质量与需求的最佳吻合点,抓住十九大以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供给结构,优化人才布局结构,以此促进区域经济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供给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刘长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3]陈韵雯.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杭州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8):16-17.
[4]佟婷,张琦.中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52-55.
[5]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