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赢之路

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赢之路

摘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的支撑。同样,我国也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定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改革思路。

关键词:中国制造;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1-0007-06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带来了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将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时代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

我们正处在衰落与崛起的时代。1998年,拥有17万员工的全球胶卷行业巨头“百年老店”柯达公司销售了全球相纸的85%,但谁也没有想到它却在短短的几年后宣布破产。我们告别了“胶卷时代”,迎来了“数字时代”。世界上第一批数码相机是由柯达实验室在1975年发明的,虽然当时数码像素仅有1万,但产品按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手机象素都达到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这是科学技术指数性发展的产物。未来10年柯达公司的故事还会在很多行业重演,尽管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它的来临。

第四次工业革命、指数时代在即。现在无论是出租界还是旅游业,都使用了云端互联网方式利用数据来驱动决策的商业模式称霸世界。例如,2009年在美国成立的“Uber(优步)”公司能够让每一个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下手机就能够找到一辆出租车,车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用户的所在地点,并且将用户送至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这种按需提供交通服务的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出租车行业。2008年在美国成立的“Airbnb(爱彼迎)”公司通过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多样的住宿信息。据官网显示,其社区平台在191个国家、65 000个城市为旅行者们提供数以百万计的独特入住选择,如公寓、别墅、城堡还有民宿等[1]。这样的商业模式使得“Airbnb”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馆公司。

新能源与智能时代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预测在2020年电动车将会成为主流。若是电能替代石油能够变成现实,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我们居住的城市将会变得更清洁、更少嘈杂。一旦电能汽车普及之后,很快就会迎来智能无人驾驶时代。无人驾驶车辆的出现也会打乱传统汽车行业的现状,人们只需要用手机叫来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送到他想去的地方就可以。那时候就不需要像今天这么多的车辆和停车位,未来会有更多的停车场变成公园,孩子们也会不用为考驾照而奔波了。一旦无人驾驶自动车得到推广与应用,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也将会大大减少。

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再教育。针对一些相关企业自动化(转型升级)的分析,车间引入机器人实现自动化后,员工人数大概是之前的20%~35%。车间发展和选择人工智能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效率、加工精度以及保护人身安全,可释放双手而发挥创造力。如此,虽然替代了部分低端岗位,但又新增了一些高级岗位。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2年将失去7 500万个工作岗位,但随着自动化将创造出1.33亿个新工作岗位。数据分析表明,2017年机械从事的作业时间占到整体的29%,而2025年将达到52%。预计因技术革新,职场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近50%的企业将到2022年因自动化而减少专职员工数。但是,以上企业四分之一的人会从事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因此公司内部将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具体来看,会计和数据录入等事务员工将不再需要,而科研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社交媒体专家等需求量将增加,营业和客服等与人对接的工作必要性也将提升。但是劳动者为走上新岗位需要提升技能和重新培训,尤其是交通、医疗和化学等行业迫切需要再教育。

二、各国为“再工业化”戰略制定人才规划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 “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建立全国制造创新网络,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法国建设欧洲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英国推出“高价值制造”战略,日本出台了“再兴战略”,力图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领高端制造业的制高点。人才是支撑“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相继出台振兴制造业的人才发展计划,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一是高度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欧美国家从国家战略高度将培养具有STEM素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人才作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目标之一。美国在2006年发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随后在2009年颁布的《美国振兴及再投资法案》和《美国创新战略》中又将STEM教育视为国家经济强劲复苏的关键因素。英国政府也出台以“新产业新工作”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框架,提出为确保高水平技能供应启动高等教育STEM计划,涵盖各领域高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二是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在欧洲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德国制造业仍具有强大竞争力,这与德国的“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同时也成为发达国家学习的榜样。2012年,美国在《先进制造战略计划》中设立80亿美元的“社区大学职业教育基金”,支持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为先进制造业培养200万名技能工人目标。英国政府也投入了15亿英镑,用于学徒工、培训教师和企业的资金补贴。日本政府为保持传统制造技术和生产诀窍的传承,出资聘请6 000多名具有特殊制造技术的优秀人才作为专家培训技术技能人员。

三是提升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美国为加强制造业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养,2013年,投资10亿美元建立由15所创新学院组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开展“教学工厂”评估所需的技能证书,为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教育再培训、专业课程、实习机会等。日本为了进一步发展高附加值的尖端技术产业,确保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提出,必须加强专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四是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慕课(MOOC)开启了全球高水平课程分享的开放式在线培养模式,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课堂教学传统教育模式,将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带到人们生活、学习中。日本充分通过慕课在线学习,对企业骨干、二级职工等进行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充电学习”,让在职员工紧跟时代步伐。美国发布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中也提到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对在职员工进行再培训。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人才规划指南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制造业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制造业调整、转型和升级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回应“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任务,于2016年12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出发点,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多层次培养三类制造业人才原则,并明确七项主要任务和五项重点人才工程。《指南》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部署:

一是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保障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顺利开展。《职业教育法》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是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法律依据,当务之急需要加快修订和研究出台《职业教育法》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产教深度融合保驾护航。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中提出具体目标,如要求规模以上企业每年安排不少于3%的岗位接受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组建50个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100个教师专业技能示范培训基地等。

二是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制造业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具体而言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培养职业创新精神,提出要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提出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设立质量相关研究机构,开展质量科研,开发质量素质提升课程[2];各省(区、市)每年至少举办5期质量素质提升研修项目,各地每年对1 000家以上制造业小微企业质量负责人开展质量培训。

三是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实施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系列工程。《指南》中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分别提出了“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能工巧匠培育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每个工程都分别制定到2020年的目标,如“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提出到2020年,支持高等学校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与相关骨干企业和创新中心共建100所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在装备制造领域累计完成10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5万人次的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 000名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人才。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规格、质量提出了新诉求。

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实践脱节,培养体系缺乏开放性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存在不适应之处。为更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等方面不能完全相适应的问题。未来5~10年,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将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定位,转到更多发挥人才驱动功能,变成人才服务发展功能导向定位,使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区域职教改革创新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以占全国2.3%的土地面积容纳了全国8%的人口,并创造出了占全国11%的国内生产总值[3],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提出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對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5年,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各自不同功能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教育部工作会议上很快将“研究制定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列为工作重点之一。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落实,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动机制。”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初步形成如下合作形式[4]。

一是政府层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以来,京津冀省级和部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或分别签署了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已经超过7份。二是组建职教集团或协同发展联盟。2015年以来交通、卫生、艺术、外事服务、城市建设与管理等行业相继组建了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2016年成立了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实践监测和政策研究。广泛搭建研讨会、微信圈等线下或线上信息交流平台。三是开展职业院校间合作。2015年至2016年6月有超过20所北京市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与河北省和天津市职业院校合作,涉及电子商务、西餐烹饪、轨道交通等10多个专业,内容涉及联合办学、专业共建、技能比赛、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交流等。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张家口、邯郸等地市级政府教育局组织职业院校校长和教师赴北京市或天津市担任“影子校长”或参加研修班。四是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2016年北京市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面向津冀地区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免费开放,河北省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作为第一批学生已经进入。

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中职业教育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保障。但是纵观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发现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一是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从职业教育资源来看,北京作为首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特色职业技术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质量教师队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富足,但是由于受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宏观政策影响,北京职业院校生源匮乏,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被闲置问题突出。天津作为直辖市,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与北京差距不大,在发展方面甚至比北京更具特色。与这两地地域相接的河北省,拥有庞大的生源,但职业教育资源与京津两地相比相差甚远。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例,2016年京津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8 661.50元、26 651.70元、13 524.02元。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大约是河北的三倍,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大约是河北的两倍。如何改变河北省职业教育资源不足,京津两地的资源又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调整。

二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忽视从京津冀三地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推进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与区域内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着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而就目前三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只是从本地出发,而没有从京津冀三地市场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京津两地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河北省仍是第一产业为其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市场需求的不同,区域内的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专业设置过于大众化,缺乏地区特色,招生计划也不符合区域内的就业市场需求。此外,人才分布过于集中,且主要集中于京津两地及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如石家庄、保定等,导致河北大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出现人才过度流失的状况。

三是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合作有效机制尚不健全。为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三地开展多方合作,合作项目种类繁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协同合作体系。就目前来看,京津冀三地缺乏顶层的合作协调机制。区域内统一的职业教育协同合作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有效实现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

四是京津冀三地缺乏统一的合作理念和协同发展目标。三地由于受制于行政壁垒和政治属性,导致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无法达成统一的合作理念和协同发展目标,难以形成三地职业教育深层次的协同发展局面。

探索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确定协同发展目标。首先,建立高层次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三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形成科学高效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如建立由三地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组成的京津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三地职业教育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其次,合理优化京津冀三地的就业流动,为区域内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例如,建设京津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三省市人才网站相互连接,结合人才招聘会、劳务市场等多种就业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区域内劳动力需求信息和人才就业政策等。最后,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切实保障职业院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例如,在三地建立健全兼职教师津贴制度,使兼职教师无论身处京津冀三地何处都能享受同等的教师福利待遇。同时,为了更快地吸引行业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跨地区来担任兼职教师,政府应给予其更丰厚的待遇,如解决其住房问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等[6]。

二是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根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京津冀三地应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资源转移和组织重构,特别是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引导三地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构建制度有保障、参与有企业、各个社会组织之间互利互惠、和谐共生的开放式职业教育联盟;通过类产业化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使京津冀相同类型、相同业务的中职学校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向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同时,也可通过发展农村社区学院、融入职教园区等方式,采用PPP模式,實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7]。

三是加强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的互融。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体系中,京津两地汇集了优质且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协同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资源扩散效应,实现教育资源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从而带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针对京津地区知识密集和河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实际情况,在探索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发展同步推动,进而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术人才,保证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成效,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8]。

四是建立校际交流机制。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资源互补性极强,因此,尽快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库,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联合办学等方面的交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实行优秀教师的互访互聘制度,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开发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9]。

五是探索三地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内部联系规则和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应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则,形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入学制度、考试制度、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制度和规则构成。由国家层面设计并组织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世界各国采取的普遍做法。其重点是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丰富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统筹社会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建立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设计好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历标准,融合教育标准和用人标准,兼顾连续学习和非连续学习,创新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相关政策制度[10]。

六是打造三地“政產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平台。以政府竞争性招标项目为主,辅之学校订单式培养、科研院所研发实验、建立企业研发培训基地等,充分利用三地的工业园、科技园,逐步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支持各方与制造业十大领域优秀院校组建专业教育教学联盟或集体。加强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机构,协同开展重点攻关研究。鼓励三地职业院校与重点区域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教学品质。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360百科—Airbnb[EB/OL].[2018-05-03].https://baike.so.com/doc/5364837-5600458.html.

[2]蒋慕东.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精准服务中国制造[J].职业技术教育, 2017(6):32-33.

[3]穷尽思维剖析人工智能于工作岗位的替代和新生[EB/OL].[2018-11-01].https://www.sohu.com/a/272598934_179368j.

[4]侯兴蜀.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17-22.

[5][6]左祯,孙翠香.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2下):10-14.

[7][9]王伟哲,闫志利.京津冀中职教育合作资源基础、内生动因与促进机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8]白洁,刘国松.京津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研究 [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468-469.

[10]孙诚.从职业教育看我国人才供需矛盾解决之路[J].科学与社会,2018(9):10-12.

(责任编辑:张学英)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tre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formulated their own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skilled tal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Similarly, China has formulated the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25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lementing the 2025 strateg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future reform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China's manufacturing;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42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