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战略构想

丁梓仪 张颖

摘要: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中西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战略是: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共生型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加快发展融合型职业教育;传承技艺、加快发展乡愁型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加快发展智能型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加快发展研学型职业教育;普职渗透、加快发展启蒙型职业教育。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9-0055-04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差,保障能力弱,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总体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因而,如何构建中西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战略,增进其“适切性”,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中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新时期中西部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议题。

一、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共生型职业教育

城乡统筹共生型职业教育是指打破城乡职业教育的二元结构,将城乡职业教育纳入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整合城乡职教优质资源,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共享、融合、联动”,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共生”职业教育局面。

(一)调整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结构

职业教育资源是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和。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现象和“东多西少”的现状。所以,要强化政府对城乡共生型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乡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財政预算,实行优惠政策,打造若干个城乡共生型职业教育建设试点区;强调城乡共生职业教育特色,寻求城乡职教共同发展,根据地区经济文化差异,配置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

(二)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共治制度

面向城乡的职业教育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提升城乡共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主体的管理级别,拓展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区域和范围,需要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设教师队伍,增加与城乡共生职业教育内涵的契合度;健全城乡职业教育财务公开与投入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对城乡职业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教育经费使用效用最大化。

(三)优化城乡职业教育学校布局

把发展城乡共生职业教育摆在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产业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谋划,采取“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教师进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乡村,与乡村特色相对接。以设区市为统筹,加强城乡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优化职业培训机构设置与建设;政府统筹整合本地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乡村建设与职业院校协调发展机制,强化职业院校与城市培训机构、乡村培训机构的紧密结合,推进职业培训向基层延伸。

二、产教协同、加快发展融合型职业教育

融合型职业教育即产教一体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基于产、教两个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一般来说,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都可以称为产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就将教育列入其中。因此,讨论产教融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属于一个产业[1]。

(一)建立产教融合基本制度

产教协同是职业学校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开展教学、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产教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同时,颁布实施《中西部省份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促进条例》,注重行业部门和组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在职业教育领域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大中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

(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制度

产教融合育人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活动,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联合招收学生、协同开展专业建设、实训实习、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建设现代学徒制管理服务平台,推广现代学徒制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支持职业院校单独举办产业实体或“引企入校”,创办一批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乡土人才教学实践基地。

(三)完善产教融合育人制度

莱波宁(Leiponen)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创新的能动性因素[2]。皮瓦(Piva)和维卡雷利(Vicarelli)指出技能内生性决定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获得,是企业技术升级、获得竞争力的关键[3]。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层次规格、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予以准确定位。同时,职业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深度参与产业变革,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传承技艺、加快发展乡愁型职业教育

乡愁型职业教育是为了把乡村的民间技艺等文化符号留住,以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为目的,通过建立特色乡村传统技艺专业、规范学校课程、开展校本培训、搭建平台等途径培养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职业教育。

(一)推进乡村传统技艺融入职业院校

实施“乡村传统技艺”培育融入课程计划,把乡村传统技艺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面向社会开展陈列展览、互动体验、手工制作、现场教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成为乡村传统技艺传承的传播者、实施者;着力培养善乡愁、会乡技和懂乡知的职业教学名师和“浓乡型”职教师资人才[4]。开展乡愁文化、乡村传统技艺主题教育学习、社会实践项目,以班会、讲座、比赛、考察等多种形式,使弘扬乡村传统技艺成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校园文化自觉。

(二)实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名师”培育计划

搭建“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环境,寓学习和真实工作于一体,提供学习平台。培育传承乡村传统手工技艺,培养技术创新、技艺传承、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精英骨干。各职业院校要把技术技能名师请进校园,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引进校园,进行专业技能和乡村传统技艺的言传身教,薪火相承。通过社会化传统技艺鉴定、学校考核评价,让具有专业技能和乡村传统技艺的人才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认可,有效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完善乡村传统技艺培育的机制

职业院校设立“乡村传统技艺”传承班,通过校园实践切实提升学生乡村传统技艺综合素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思辨、审美、鉴赏等能力。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将乡村传统技艺作为高考加分项目,实行高职院校提前单独招生,突出乡村传统技艺知识和技能在单招考核中的核心地位。加强职业院校乡村传统技艺培育的科学研究,将乡村传统技艺的教研项目纳入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选相关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

四、面向人人、加快发展智能型职业教育

智能型职业教育主要是明确“教育信息化2.0”转型升级时代需求,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互联网教育服务、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打造“生态+人本+智能”为特征的“智能+”职业教育。

(一)构建智能型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部在《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基础上构建智能校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2.0”价值取向在于面向人人、构建社会教育系统,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满足用户对于虚拟网络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复杂学习需求。

(二)优化智能型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挥棒,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研究、统筹部署,打造开放教育生态系统。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开放策略,引进沿海地区信息化标准、架构和接口,做好与原有信息化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二是联结策略,以标准模式联结不同数据资源,共享服务能力与服务数据,服务师生个性化需要。

(三)推进职业院校智能校园建设

实施《中西部“智能+”职业院校校园建设方案》,采取“政府引导、标准先行、项目引领、科学布局”的方式,推进职业院校智能校园建设。在技术更新与应用同步重塑教育的生态系统,推动教育信息化2.0升级版。通过模拟人的智能形態,从而构建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的校园一体化生态环境。

(四)升级教育信息化监管和评价体系

智能校园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具化实施载体,是职业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但尚存的资金短缺、硬件陈旧、师资欠缺等问题会导致网络“烂尾工程”。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亟待制定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管理机制,精准监管与评估,很有可能形成,避免导致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领导职业院校将信息化纳入院校中长期(3~5年)发展规划,细化年度建设任务和预算,组建信息化领导专家小组进行审核,稳步推进整体智能校园工程的建设。

五、开放办学、加快发展研学型职业教育

研学型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统筹组织下,以“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技能提升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集体校外体验档式实践活动,是在游中学、做中研的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集体学习所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

(一)设计研学游教学方案

中西部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研学游项目实施方案, 明确研学游活动目标,研发分层次、多元化研学游菜单,将研学游实施方案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制定研学游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办学,选择适切的研学游主题,促进研学游活动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有效推进课程改革,避免“只学不游”或“只游不学”现象。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游时间,根据教学进程、学段特点和地缘优势,逐步建立以初级阶段(培养专业自信、文化意识)、中级阶段(形成专业核心技能体系)、高级阶段(培育创新创造能力)为逻辑的研学游活动课程体系。

(二)建立研学游教学基地

学校根据研学游不同的主题目标,通过遴选并着力建设“线、企、馆”一体的研学游基地,即打造一批研学游精品线路,汇集一批研学游精品企业,建设一批研学游文化展览馆,从而形成由民族知名企业、红色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构建的职业教育研学游基地。在此基础上,组建学校研学游基地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运营机制和评价体系,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

(三)规范研学游教学行为

职业院校依据研学游实施方案搭好组织架构,规范工作规程,做到“行前做方案,活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建设”互联网+”管理体系,开发管理APP建设主题选择、活动流程、经费收支、通告事项、功能定位等功能模块,加强与学生家长信息沟通和过程监督作用。重视第三方参与的安全保障和成效评价,严格按招投标程序筛选第三方委托单位,通过协议明确第三方研学游安全责任。

六、普职渗透、加快发展启蒙型职业教育

启蒙型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渗透开展各种职业课程学习、职业活动体验、职业经验分享等启蒙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一)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中西部各省、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整合区域内普职教育资源,加强普职学校交流合作,鼓励普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提供共享资源。鼓励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相互依托,开设科学技术类、文化艺术类、职业体验类、综合实践类等课程,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二)建设职业启蒙教育基地

由各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学校共同建设职业启蒙教育基地。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主要设置在职业院校,体验中心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依托现有综合实践课程,加强以职业体验为重点的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兴趣;职业启蒙教育基地面向普通教育全面开放。

(三)开展职业启蒙体验活动

鼓励普通教育学生每学期参加一定时间的职业体验,学生职业体验情况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普通教育学生在职业体验中学习、了解相关职业技术。以“真善美”为新时代学生精神底色,坚持“预知、感知、行知、悟知”四步相扣,借力“家校协作、产研并举、学游一体、双师共育”的四轮驱动,选择适宜的职业体验活动,建成稳定的职业体验基地、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四)建立普职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机制

完善激励评估机制,造就一群卓越教师,培育一批优质学生。同时,做好普职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加强普职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送到全国各个地方学习深造,让每一位教师接触名师、学习名师,进而努力成为名师;引导学校、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组织学校创新形式、加强宣传,为职业启蒙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年友, 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 2014(8):40-42.

[2]Leiponen A.Skills and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5):303-323.

[3]M Piva,M Vivarelli.The Role of Skills as a Major Driver of Corporate R&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9,30(8):835-852.

[4]周明星,周先进,高涵,聂清德.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导论——“3D”模式理论与范式[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维佳)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42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