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娴
摘要:从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因素,并阐述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一体化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2-0060-04
专业教学标准是对一个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实施要求等专业教学要素的制度化规定,对规范职业院校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衔接项目在各地迅速开展,但是断层的专业教学标准已经成为中高职衔接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整个专业衔接能否取得成功[1]。
一、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现状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为更好更快地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成长立交桥,中高职衔接项目在各地纷纷展开。中高职院校属于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虽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职业服务面向、社会服务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面向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中高职衔接既要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同点,又要考虑中高职教育的不同,但是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两张皮”,衔接专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各自按照以往的教学标准执行,没有根据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二是培养目标没有体现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变化,培养目标中的就业服务领域、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人才特征等缺少层次性;三是职业能力培养没有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路径;四是课程体系重复多、课程开发理念差别大等。
二、制约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层面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缺失
目前,中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签订协议进行衔接。但这种衔接往往流于形式,真正内涵式的衔接应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国家出面建立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分两批制定并公布了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国家层面教学标准的制定,保证了中高职专业教学的有章可循,但是,中职还有100多个、高职还有300多个空缺的专业标准有待研究开发。国家层面统一、规范、科学、严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一体化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也尤为迫切。
(二)企业在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缺位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的重要保证。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入参与。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该文件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江苏省《关于做好2018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申报试点项目需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参与。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校企共同研发专业标准成为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更需要企业的全程深度参与,但笔者通过对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参与发现,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度很低,除了少数与大企业具有隶属关系的中高职院校能够得到企业本质上的支持外,大多数学校还是依靠学校教师或自身的力量来寻找企业。许多学校实行“一师一企”,一个教师负责联系一个企业,这种规定虽有利于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但是却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联系企业,还面临科研压力、课务压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压力等。
(三)学校对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有所忽视
生源减少,招生难是中高职学校面临的一道难关。2018年许多学校招生进入“寒冰期”。一些中高職院校为应对生源危机,把目光转向中高职衔接项目,通过中高职衔接,中职学校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可以有稳定的生源。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生,中职阶段升入高职阶段时要省去参加转段考试,一些高职院校为保证生源数量,不顾生源质量,降低考试难度,凡是参与转段考试的中职生基本全部通过,转段考试成了形式化的手段。除了招生问题,高职院校还有转段学生的管理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学生,通过转段考试升入高职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课基础薄弱,跟不上学习进度;二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厌学、旷课现象偏高;三是学生管理困难,个性突出,不惧怕权威,不愿意接受束缚。招生和管理问题是中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一个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难免有所忽视。
三、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原则
(一)坚持系统性与螺旋式发展原则
中高职衔接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关联性强、结构有序、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整体,该系统具有整体性和有序性。在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时,首先应明确中高职衔接的系统性。中高职教育属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大系统,各层次之间是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要院校统一规划设计,培养的学生能从某一特定职业特殊知识、技能和经验过渡到从职业岗位群出发的可发展性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中高职衔接系统具有有序性,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螺旋式发展的原则。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能,综合素质强,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因此,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职业能力培养,资格证书的考证等级等,均应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变化,按照职业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路径,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坚持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并重原则
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学生如果技术技能不高,可以通过企业培训进行弥补,但是如果学生职业素质不过关,即使技能再高,单位也坚决不考虑录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过一段弯路,当时学校按“知识累积式”设置课程,过于强调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不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引进,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力改革,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许多学校在这股改革浪潮下纷纷走向另一个极端——专注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近年来,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职业素养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应层层递进培养人才素质和技能。把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设置相关课程或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按照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注重学生公共素养、行业素养、岗位素养的培养。强化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实一体化、项目任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三)坚持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长连续的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既需要考虑学生就业需求,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中高职院校合作,既要衔接,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中,中职阶段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升学需求,也要考虑部分中职阶段想直接就业的学生。制定高职阶段专业教学标准时,既要考虑深化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要考虑学生岗位迁移的可能性,具体分为两类:一类要求为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要,开设以提升岗位能力、及时反映职业领域最新科技信息、工艺流程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另一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修的其他专业或专业课程模块,拓展专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迁移能力。
四、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对策
(一)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
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同学校管理者的职业教育理念息息相关。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為指导,更容易促使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达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在办学制度层面,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层面,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在社会功能层面,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所以,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3]。在制定和实施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时,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应基于工作过程组织知识,而非普通教育按照知识系统的逻辑组织知识。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反映到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当中,并对接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职业岗位群需求。积极邀请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以职业能力递进发展为目标
德国学者罗特率先提出职业能力概念,他把职业能力分成自我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是通过专业教育获得的。方法能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是资格证书的获取,但中高职衔接专业资格证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衔接院校资格证书选取依据不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市场上,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颁发机构也各不相同,有人社部门颁发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也有专业部委或者行业、企业或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颁发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等。面对乱象丛生的资格证书市场,许多衔接专业选择的证书不一样,这不利于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螺旋式发展的需要。二是衔接院校资格证书重复较多。例如,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均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导游证(初级)、餐厅服务技能等级证书(中级)、江苏省普通话二级乙等。中高职衔接的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要对中高职阶段资格证书的要求按照统一来源、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做整体规划。除了专业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这可在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在学习、活动和实习中学会处理事情,学会人与人的交往,激发自身内隐的、深层能力的构建,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以课程体系衔接为关键
课程建设最基础的环节是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4]。江苏省教育厅投入4 000万元重点支持103个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题研究,推动中高职衔接从学制衔接向课程衔接深化[5]。从政策方面反映出课程衔接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来看,衔接院校课程存在较大差异:一是衔接院校对课程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管理者对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衔接成了中高职院校衔接的下位概念。二是课程设置观念不同。有的学校主张“知识累积式”设置课程,课程模式是三段式,按照从通识教育课程到专业基础理论课再到专业实践课的顺序逐步展开课程。有的学校主张“能力累积式”,按照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逐渐展开课程。三是课程开发理念不同。有的院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而有的院校直接由学校一线教师凭借教学经验确定课程体系;四是课程重复多。衔接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没有体现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从理念上高度重视课程体系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体系衔接的关键,是贯通式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第二,注重课程目标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目标,既要有总目标,也要有分阶段目标,课程内容做到有层次化的描述。中职阶段课程要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课程要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第三,中高职合作院校要有契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置理念,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衔接专业都有相对应的国家层面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院校在制定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时,可以参照已有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见图1)。另一种是衔接专业没有对应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那么衔接院校要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课程开发。而这项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凭两个衔接院校的努力进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其开发效果和认可度都容易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这也是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难点,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澎清.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J].教育与职业,2015(2):131-132.
[2]介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EB/OL].[2017-08-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830/20170
8/t20170829_312663.html.
[3]姜大源.职业教育应有突破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光明日报,2016-11-15(15).
[4]徐国庆,唐正玲,郭月兰.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需求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14(34):22-31.
[5]江苏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8-03-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
41/201705/t20170504_303781.html.
(責任编辑:刘东菊)
Thinking 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explains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