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中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新时代。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作出符合当前客观情形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以选择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1-0037-04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政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面临的首要问题依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数量太少。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可以借助于SWOT分析工具为决策提供依据。
一、SWOT分析及其适应性运用
SWOT分析是企业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通过综合分析企业面临的四个方面的竞争环境以便为中长期发展制定策略,其中S(优势)、W(劣势)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O(机遇)、T(挑战)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实践中,SWOT分析工具经常根据具体情况被灵活运用。
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也经常运用这一工具,大多研究是为高职院校作出SWOT分析,探讨如何增加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鲜有从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纵使教师或学者说得头头是道,却依然难以打动企业。为此,应多引导、帮助企业主动思考融合、合作问题,站在企业的立场客观地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SWOT分析。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与职业院校合作机会的竞争显得不那么迫切,所以,暂且不作SWOT中的竞争优势(S)和劣势(W)分析,只是从O(机遇)、T(挑战)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企业制定出适合当前形势的策略。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机遇分析
在职业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情形下,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了人力资源市场的生力军,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饱受诟病。相较于以往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各自独立运行,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如果企业参与这一进程,将可能获得如下发展机遇。
(一)提高企业人才的质量
这是以往研究中着力强调的,也是说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理据,但往往笼统认为获得学历的学生就是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没有说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高企业人才质量的具体作用。
首先,若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则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要求,只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才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学校充当了企业人才的过滤器,这是对人才的第一步筛选。其次,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学校商讨设置相应的课程,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不需要企业员工脱产培训从而避免占用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最后,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察,从而筛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才。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被培养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将来能获得更多的人才红利。
(二)满足企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可以采取订单培养、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奖学金、企业课程、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施加影响,凭借情感、薪酬、企业文化等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本企业就业,比起等到学生毕业再去招聘,显然,企业参与職业教育更有利于满足企业自身对人才数量的需求。
(三)使企业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工作更多地需要实干能力,高分低能显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但是,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理论知识是实践工作的基础和指引。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否则只是熟练工而已。比起企业的短期职业培训,职业学校的知识学习更加全面、系统,更有利于构建理论基础和框架,有利于企业员工培养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实践能力。
(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投入,也体现了企业的实力和公益心,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而得到提升,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和宝马公司都是教育企业。若西门子为招收的学生提供了三年4万欧元津贴,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非要到西门子工作,可以去宝马等其他企业,此时,学生是不用归还这笔津贴的。宝马等接受了西门子培养学生的企业,也不必归还这笔费用,其他没有资格从事教育的企业,若招聘到教育企业培养的学生,这些企业也不用额外出钱。究其原因,德国企业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为社会、为德国培养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人。这样的公司无疑是受人尊敬的。
(五)带来科研等方面的便利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在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企业导师必然更容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优势互补,对教师和企业导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教师能够获得第一手科研需求信息,从而可以发挥科研的优势能力,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相比于企业自己发现、描述问题再去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直接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六)享受相应的政策红利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然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给予参与的企业,如果企业提早布局,做好准备,将及时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挑战分析
当前,有无合作企业是衡量职业院校发展的指标之一,甚至在某些具体方面,譬如申报实践性科研项目时,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但是,也不能因此认为每一家企业都能轻易地参与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中,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挑战分析。
(一)企业自身条件
就整个产业和教育而言,产教融合是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但某个企业产教融合的程度可以不相同,校企合作也有多种可以选择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单纯的资金、师资、生产试验研究设备、经营场所等各方面的合作,也有多个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合作。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从事教育活动,也必然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条件。
1.资金
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在会计账簿中以货币来衡量,无论如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开始是要付出相应成本的。例如,安排一位员工参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对企业而言是一笔支出,在收入尚未能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可能要持续不断地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反映为资金层面的持续开支,因此,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要准备足够的资金。
2.师资
相较于以往简单校企合作模式中单纯对企业资金方面的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已经从单纯的资金需求转变为全方位合作,对企业提出了高质量师资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产业(行业、企业)准确地描述出对职业教育中的人才标准、课程内容、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需求,以便培养出产业需要的人才。对此,企业应该能清楚地归纳、描述,而这些需要企业的员工来完成,显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胜任。不同于传统学徒制模式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现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员工应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从员工到教师角色地转变。他们要从日常企业的工作中找到有利于开展职业教育的素材和方法,甚至企业具有相应的资格认证。
3.企业自身存续期
企业参与教育本意是为谋求企业和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具体到某个企业,企业首先要谋求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否则,企业来不及享受参与人才培养带来的红利却已倒闭了。中国企业平均的生命周期只有10年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企业必须要找到继续发展的突破口,否则很可能就被市场淘汰,校企合作也难以为继。
(二)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协同
德国企业从事职业教育已经蔚然成风。据统计,2014年德国经批准从事职业教育的公司数量超过德国企业总数的一半,且大部分都是中小公司,而超过500人的大公司中超过90%的公司获得批准。正是由于有大量的企业从事职业教育,每一个参与的企业不必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即使自己企业培养的学生今后并未成为自己的员工,其他企业培养的学生也可能成为自己的员工。总体上而言,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最终都能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支撑了整个德国的工业发展。
我国从事或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单个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能结果是付出心力培养的高技能毕业生却不在本企业就业,企业觉得是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即使企业参与了,却可能没有明显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势。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力资源市场涌现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人口,企业往往可以从人才市场直接获得高素质人才,企业根本无需自己去培养未来的员工,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无疑大打折扣。
(三)国家法律、政策
我国有不少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但大多是鼓励性政策,缺少刚性约束。就法律层面而言,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到了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内容之外,还没有出台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那样的专门针对企业从事职业教育的法律,缺乏对企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导致企业的预期利益不明。
(四)具体操作方面
1.企业用工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工學结合,最初是职业教育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着眼点在于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以工学结合中的“工”虽然可能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的,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企业的工作需要,而是人才培养需要。对企业而言,工学结合中的“工”不能和本企业员工的工作相提并论,因为要同时考虑到工学结合的需要,所以工学结合情形下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进行用工。例如,每天只能用工部分时间或每周几天或每年一段时间,除非企业有足够的机动用工时间,否则,工学结合中的“工”对企业而言就是可有可无或者可以说是累赘。另外,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学生对企业而言忠诚度不够高,使得员工队伍不稳定,甚至可能培养的学生最终不进入本企业而是进入其他企业工作,也会给企业带来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的难题。
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考察现有开展校企合作涉足教育领域的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可见,都是由专门的部门或另外成立实体进行。例如,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项目,具体工作是由中兴通讯内部跨部门组成的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实施,并不是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加入工学结合的任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有明显的界限,这样两者互不影响;不少企业设立的企业大学则是专门成立独立于企业的实体从事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教育。德国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是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承担职业教育主要责任的主体,但它们并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过认可的教育企业,一般的德国企业没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
因此,除了专门的教育企业,不同的企业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企业的主要精力肯定要放在经营上,无论是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参与职业教育意味着企业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将分散企业的精力。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
学校职业教育只是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类型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对员工的职业教育并非只能通过学校职业教育,现有的一些企业大学主要是面向本企业的员工,由本企业或外聘的富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对本企业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效果可能并不比将员工送到职业学校去接受职业教育差,并且,越来越为人称道的企业文化很难单独地经由学校职业教育而得以深入人心,企业的职业培训可能更有效。由此,企业不必非得借助于职业学校,同样能够给员工提供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
4.績效评估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就如企业对外捐赠一样,企业要考虑税法对捐赠的影响、捐赠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等等,从而作出捐赠对象、数额的决策,参与职业教育或许不是为了短期营利,但是必要的绩效评估还是需要的。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可能导致企业无法科学评价参与职业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当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大、中、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程既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大势所趋。具体到某个企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上角度进行机遇挑战分析。通过研究,也不难发现上文挑战分析中的各种情形不少是因为当前我国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缺乏造成的,如果企业在参与程度和具体的方式方法方面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反而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助推企业的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珍.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SWOT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22-124.
[2]李贺伟,王忠诚.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J].职教论坛,2016(4):9-13.
[3]王媛媛.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52.
[4]德国2015年职业教育与培训报告 [DB/OL].[2018-03-05].https://www.bmbf.de/pub/Berufsbildungsbericht_2015_eng.pdf.
[5]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姜大源:产教融合的难点如何突破[EB/OL].[2018-03-02].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3747335260927188𝔴=spider&for;=pc.
(责任编辑:张维佳)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enterprises a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can use SWOT strategic analysis tools, mak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accord with the current objective situation, then the enterprises should rationally select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pecific ways and means.
Key words: enterprises;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portunity;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