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

余传玲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德国的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模式加强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融通性,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面临深刻的改革时期,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之经验。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1-0088-05

一、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定义与模式

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是指将在高等院校①(Hochschule)或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的大学学习与在企业的职业培训或实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模式[1]。它与传统大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较高的实践性,同时它还包括两个学习地点:高校和企业,即所谓的“双元”。如果与职业教育中的“双元”相比,我们会发现,“高校”替代了“职业学校”的角色,但又不止于此。因为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远比在职业学校中接受的更广泛也更深入,例如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也更高。

对于双元制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的划分,学界有不同的声音。2016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委员会(BIBB-Hauptausschuss)最终采用了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的建议,将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初次培训(Erstausbildung),另一类是进修培训(Weiterbildung)。在這两大类之下又分别进行两种区分:前一类分为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大学课程(ausbildungsintergrierend)以及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大学课程(praxisintergrierend);后一类分为与职业相融合的大学课程(berufsintergrierend)以及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大学课程(praxisintergrierend)。而其他的并行形式,例如,与职业培训并行的大学课程(ausbildungsbegleitend)、与企业实践并行的大学课程(praxisbegleitend)以及与职业并行的大学课程(berufsbegleitend)等都不再被列为“双元制”的大学学习课程。参见表1。

第一大类“初次培训”,针对的是首次进行职业培训的学生,前提条件是获得进入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学习的资格(也就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Abitur②)。如果攻读的是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大学课程,那么还需要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如果是全日制职业培训,则与全日制职业专业学校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如果攻读的是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大学课程,那么学生与企业可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实习合同。大学课程与职业培训或企业实践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与职业培训融合的大学课程和与企业实践融合的大学课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大学文凭(一般是学士学位)以外,还将获得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而后者学生则只获得大学文凭,并不以获得职业培训结业证书为目标。第二大类“进修培训”,则针对的是已经获得一种职业培训结业证书并有工作经验的人。即使没有获得进入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学习资格的人,也可以攻读双元制大学课程。德国一直为之努力的各教育体系之间的融通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在德国双元制大学课程中,占绝大多数的是第一大类的“初次培训”,因此,在后面的阐述中,我们也将重点放在这个方面。

双元制大学课程的学时安排视专业和地区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课时模式(Wochenmodell),即每周三天在企业里进行职业培训,两天在大学学习理论课程;另一种是版块模式(Blockmodell),即职业培训和大学学习按每三个月或12周交替进行。另外,还有一些稍微不同的版块模式,例如学生在学期中正常上课,而寒暑假在企业里进行职业培训。

二、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源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教育改革尝试——“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这是应时代发展要求出现的一种新型高校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它的雏形是1972年戴姆勒-奔驰股份有限公司(Daimler Benz AG)、罗伯特-博世责任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洛伦茨标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与巴登符腾堡州的管理经济学院(Verwaltungs- und Wirtschaftsakademie)共同探索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982年,巴登符腾堡州议会通过“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法”,宣告这一尝试获得成功,职业学院正式成为该州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此后,德国各地纷纷建立职业学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和企业的喜爱。1995年,德国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向各州建议,职业学院毕业生等同于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体现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极大价值。到2009年,这种模式实现了更大的突破,即巴登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改名为“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成为德国第一所以双元制命名的大学。不仅如此,经过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双元制大学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拿到210个欧洲学分,与应用科学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本科学历完全等值。这意味着对双元制大学的极大肯定[3]。目前,在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双元制大学中都开设有双元制大学课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模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的“培训+”(AusbildungPlus)这一数据平台所显示的直至2016年的最新数据③来看,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在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得到企业和学生的认可,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另一种途径。从2004年到2016年,无论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数量、参与培训的企业数量还是注册入学的学生数量,都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参见表2。

从以上数据看出,合作企业和在读学生的数量十几年中翻了一番,而双元制大学课程的数量更是之前的三倍之多。可见,这一模式在很多专业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于是开设的课程扩展到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

从“培训+”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开设双元制大学课程最多的专业领域为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各占总量的38%和34%。也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学也占到了总量的12%,而近年来开始兴起的社会事业、教育、健康和护理专业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占总量的10%,其他一些专业占了总量的6%[5]。

2016年的最新数据还显示,在众多的职业中,最受欢迎的前十种,分别是工业机械师、机电一体工程师、专业信息员、工业商务人员、电子工程师、行政商务人员、银行商务人员、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务人员、信息业商务人员、技术产品设计师(机械设备构造)[6]。这也反映出实际的市场需求,因为这些职位是由参与培训的企业所提供,也就是说,学校招生的数量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数量,这最直接地体现了市场的需求与要求。

三、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在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中,企业和市场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真正体现了“学有所用”的思想。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达到了对自身、对高校和对学生三赢的效果。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为自己赢得了坚实的后备人才力量。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平均来说,约80%的学生最后留在了签约职业培训的公司工作[7]。这看似是一个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但事实上却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因为很多学生在职业培训的后期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而一旦毕业之后,便能立即投入工作,省去了較长的适应阶段,并对企业的环境和文化都已经相当熟悉,这有利于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

对于学生来说,既满足了上大学的愿望,又抓住了职业培训的机遇,毕竟最终都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在双元制大学课程模式中,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在3~4年的时间里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这些拥有双证书的学生,当然也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晋升机会。

高校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地调整教学大纲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其中除了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

德国的这种新兴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同样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处理与职业教育体系以及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融合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整合各类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效。但这必定会给此前传统的教育体系一定的冲击,例如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可能面临培训生减少的问题,尤其在德国乃至欧洲,本身缺乏青年劳动力的情况下。其次,虽然这一模式目前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但也已经有案例显示,这种将大学学习和职业培训糅合,在短时间内同时进行的做法给不少学生带来了极大压力,就像德国《明镜》周刊一篇关于双元制大学课程的报道题目一样,“两个毕业证书,双重学习压力”[8]。同样,这种模式也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挑战。两者之间如何能更好地沟通和协调,是双方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虽然企业和市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高校是独立的学术机构,有着自身的运作体系。最后,对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质量监控,也是需要长期重视和探索的课题。

四、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尤其在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各项战略推进中,高等教育体系更应建构多元化的、可持续的发展体系。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这一变革。事实上,德国四十多年来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兴起和壮大,也正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丰富和多元化的一个改革过程。而我国目前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正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的经验,以期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大力宣传高校改革的动因和目标,尤其要摈弃社会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不等值,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降格等看法。

应用型高校正是要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进行资源整合,取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因此,正如《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我们首先要“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使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一改革。一旦各种力量都认清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齐心协力就能办好这件事。

(二)各高校要对自身的资源做详细的评估,以确定未来的转型方向和特色专业

要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优势领域,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免也要经历痛苦的蜕变,因为相应的师资力量结构也要发生调整。教师可能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或进行一定时长的社会实践,学校也可能需要新的机制,以引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骨干作为外聘教师来培训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师资力量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教师如果不能成功转型,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势必对于学校的转型造成极大影响。由此,地方高校应大力推进“开门办学”的政策,加强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即“走出去”和“引进来”:在校教师应走出校园,深入到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和掌握新时代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型;学校要积极引进社会各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任教,以补充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相较而言,提升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重点。因此,学校应有相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教师提供一切可能的实践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面临教学方式的转变、科研目标由学术性向应用性的转变以及服务社会由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由此,教师的观念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对学校转型发展这一决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推进教师自身的积极转型。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教师发展和评估制度,以更好地促进这一转型过程。最后,转型的高校,应确立不同于传统的以培养学术人才和理论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找准自身特色,科学定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保证学生为进入到就业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9]。

(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在德国,企业在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反观我国的情况,则很不乐观。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还局限于少量的大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并且在培养学生方面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经费。究其原因有很多,例如企业本身没有能力和物力去培训学生,或者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去这家企业工作导致企业的损失等等。那么,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介入,一方面给予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尤其鼓励中小型企业积极参与这一教育改革,因为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尤其在地方本科高校所在的地区),它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德国也是一样。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应在中学阶段,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提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对各类职业有所了解。还可组织当地企业走进校园,与学生直接沟通,甚至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观摩或实践,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所规划。这样,学生在选择企业进行培训时就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只有企业参与进来,高校才能更好地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量化,对培养人才能力进行细化。将每一种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确定下来,以推进人才培养的实施。

总之,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应进行统筹管理,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对当前的职业人才状况的详细报告,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协助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组织专门的机构(如行业协会等)对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考核,以确保毕业生掌握了足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成為合格的职业人才。

德国在四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形成了双元制大学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而我国也正处于这样的教育改革时期,相信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会有所帮助。

注释:

①这里的高校包括几种类型:综合性大学(Universitt)、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也叫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关于这种类型学校的翻译有多种版本,此处取与原文最贴近的翻译。参见: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6):119.]以及后来出现的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为了方便阅读,这里将几种学校类型统称为“高校”。

②德国的高中毕业证书实际指的是通过一种叫Abitur的考试所获得的结业证书。与我国的高中毕业证有所区别。

③也有一些网站,如探路者(Wegweiser)等提供了2018年的数据,但此处采用的仍是官方权威数据版本。

参考文献:

[1]BIBB.Duales Studium[EB/OL].[2018-04-28].https://www.bibb.de/de/702.php.

[2][4][5][6]BIBB.AusbildungPlus.Duales Studium in Zah-len 2016.Trends und Analysen[R].Bonn,2017.

[3]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6):119-128.

[7]Friederike Lübke.Dual Studieren.Zeit Campus [EB/OL].[2018-04-28].https://www.zeit.de/campus/studienfuehrer-2017/duales-studium-ausbildung-gehalt.

[8]Kristin Krutkaup.Doppelter Abschluss, doppelter Stress.Spiegelonline [EB/OL].[2018-04-28].http://www.spiegel.de/lebenundlernen/uni/duales-studium-jobaussichten-sind-gut-das-studium-aber-stressig-a-826653.html.

[9]季靖, 李玉珠.德国“双元制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7(22):75-80.

(责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 The system of dual university studies in Germany, which has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for several decades,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gained certain experience. This system directly combines higher education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ne course, thus providing a new educ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ime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is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profound reform. At this crucial moment, the experience of dual university studies in Germany inspires us a lot, especially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colleges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Germany; dual university studies;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45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