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焕丹
摘要: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分析省内农村弱势群体现状和其社会救助相应的职业培训现状,即社会救助专科、“社保学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志愿者课堂”四种职业培训,提出目前省内四种职业培训的相应策略:提高社会救助专科质量、拓展“社保学堂”内容、注重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接受度、推进“志愿者课堂”更新率等,围绕这四大策略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力求为社会救助的职业培训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职业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2-0030-06
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农村弱势群体是扶贫的主要对象,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有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截至2017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农村弱势群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130篇文献。从文献类型来看,政策研究类是主要部分,占95%,综述类文献占5%。在政策研究类文献中,涉及到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只有26篇。大多涉及农村弱势群体的文献,基本是从现有政策和保障体系进行分析,没有关注到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职业培训策略的重要性,即使有研究者看到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弱势,也只是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救助即“内因”方面,却忽略了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即“外因”的职业培训的不足。只有内因和外因双重把握,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江西省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实证分析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自我发展能力差、机会少、资源缺,长期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的贫困农民,不包括重度智障、残疾、年老体衰等丧失劳动能力者。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取代“生活困难群众”和“生活贫困群众”等称谓,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社会救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救助包括政府救助和社会自愿供给,狭义的社会救助仅指前者。本文所论述的社会救助指的是广义的社会救助,即政府救助和社会自愿供给。现代社会救助的目的不单是为被救助者提供适当的经济帮助,而且最终要使大家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意识。
下面以江西省为例,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通过理性分析,以期提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职业培训策略。
(一)江西省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现状
1.农村弱势群体概况
根据2015年农村乡(镇)基本情况统计,江西省2015年有1 400个乡镇政府。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末,江西省常住人口为4 565.63万人,较2014年增长了0.52%。201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 143亿元,比2015年增长4%。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居全国后位。江西省187个县市区中有10个国扶县、21个省扶县,深度贫困村269个,深度贫困人口16.79万人。2016年完成76万人脱贫,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113万,贫困发生率降至3.3%,比2015年底下降2.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程度逐步缓解。截至2015底,还有1 692 827人为农村低保对象。由此可见,社会救助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2016年,全省社会救助支出1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84%,而其中大多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持[1]。
2.相关制度建设概况
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江西省依据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政策,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形成了更为系统规范的社会救助机制。《意见》涉及对象认定、申请程序、供养内容和机构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内容扩大了特困人员的认定范围,在原有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的基数上增加了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等的部分弱势群体,以上构成了现阶段江西省特困人员的组成结构。在申请程序上,不仅加大审核的力度,也对申请人员的家庭收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实,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特困户,根据差别化的原则,把供养标准划分为自理标准、半护理标准和全护理标准三大类,相对应的特困人员分为有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每类标准设置的供养内容有相应的差别,在配备服务人员的比例上也有区别。
江西省民政厅、财政厅联合下发《江西省特别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决定在临时救助制度中设立特别救助制度,在江西省内建设民生工程。江西省政府计划自2015年起,投入800亿元建设民生工程,办好50件民生实事。在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建设中,省政府提高了社会救助的补助标准。2018年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以服务城乡困难群众为重点[2] 。
(二)江西省農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职业教育现状
截至2018年,江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救助职业培训,包括以学生为培训对象设置的社会救助专科,以省政府领导为培训对象的“社保学堂”,以社会爱心者为培训对象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培训,以志愿者协会会员为培训对象的志愿者课堂。
1.社会救助专科
该专业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对象,学习年限规定为3年,专业类别是公共事业,属于公共管理类。以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能力。目前设置的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导向,包括“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6门主要课程,配置“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实务”“人类行为与环境”“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7门辅修课程。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等系列活动开展,让学生通过14~16周的实践与实习提升专业能力。
2.社保学堂
2013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全体干部职工开设“社保学堂”。该学堂办学目标:一是以党委中心组为学习模范,建立领导带头的学习氛围;二是通过梳理现有的社保政策和经办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并完善经办制度体系;三是强化组织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保。主要以中心领导授课、处室职工授课和专家学者授课三种学习方式进行,规定厅领导和处室职工每年向全体干部职工至少授课1次,对于专家学者不做硬性要求,适时聘请。由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统一安排,每月开讲两课。截至2018年,学堂课程以更新到第二十五讲,学堂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即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上上传学堂课件和讲座。详细数据参见下页表1。
3.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把社会工作者确定为国家新职业,同年7月作为第九批新职业编入国家职业大典,自此以后社会工作者证书可以在全国通用。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实行全国统一大纲和命题,报考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另一类是符合学历与社会工作经验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江西省开设的考点仅在南昌市,覆盖面不广,主要报考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科目为《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和《社会工作实务(初级)》两门,必须一次通过才能拿到证书;社会工作师考试科目则是《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和《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三门,实行成绩2年一周期滚动制,此外,持证者要接受注册管理,即到规定的民政局办理登记手续和继续教育事宜。
4.志愿者学堂
由江西省志愿者协会承办,以志愿者协会会员作为培训对象开展授课。截至2018年3月18日,在江西省志愿者服务官网上共有18条记录,从2014年3月5日更新的第一条记录到2017年12月15日最近一条记录,涉及的内容包括老志愿者的服务心得、志愿者培训(一)之认识自我、志愿者培训(二)之能力认识、志愿者培训(三)之健康认知、志愿者培训(四)之志愿意义、志愿者培训材料(一)之现代救护、志愿者培训材料(二)之心肺复苏、和智障儿童沟通的技巧培训、志愿者培训教材、做一个受群众欢迎的党团志愿者等。学堂一般在周末组织进行,由各社会服务站站长与志愿者骨干管理和维持,实时上传学堂内容到网站上,方便缺席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获取相关知识,有利于强化志愿者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沟通和实践能力。
(三)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007年,省财政厅主动提出并建议省政府出台40项公共财政政策,新增44亿元民生资金中,高达33亿元用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2008年,出台60项公共财政政策,民生工程斥资100亿元;2009年,安排188.2亿元预算中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护航”的资金新增50多亿元。各级部门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局面,扎实开展了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在全省3 792个单位、10 656名干部进驻2 900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在安排落实30万名结对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全省贫困村和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贫困户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3]。
以上的实际情况说明,江西省注重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并探索出以社会救助为主线,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为副线的帮扶路径。统筹民生工程、扶贫工作的开展,江西省与之匹配的社会救助劳动力资源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上述的社会救助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目前省内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除了在职人员外,主要有来自社会救助专科的毕业生和通过社会工作者考试的持证者,然而两种渠道的人才只占江西省人数的很小比例,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省内需求,更何况是社会救助人员的业务能力。基于量与质都严重不达标的情况下,有必要把省内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职业教育摆到眼前,从源头提高人才的社会救助质量,鼓励接受相关职业教育,强化各方面的业务能力,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扶贫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职业培训策略
职业培训是挖掘社会救助人力潜在资本,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的最为快捷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农村弱势群体的现实情况,寄希望于让他们短时间内自我救助无疑是不现实的。相对而言,加强社会救助职业培训的力度,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贫弱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
(一)提高社会救助专科质量
1.政府统筹力度加大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学生,一方面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自己学历的不认可而缺少学习热情。基于這样背景,只能依托政府力量才能为社会救助专科迎来生机。第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置在编岗位,如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与省内社会救助专科学校进行对接,吸纳聘用优质学生,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对本专业实行限制性政策,由政府部署社会救助专科学校的分布,由专家对所有职业学校进行评估考核,选取一定比例的优质学校开设本专业,杜绝“遍地开花”的现象。第三,由政府牵头,每五年职业教育专家评估小组依次对已开设社会救助专业的学校进行评分,如果综合评估不合格,减少学生分配工作名额,连续两次不合格,取消开设本专业资格。
2.科学规划职业课程
实用能力对于社会救助专科是必备技能,但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一般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弱势群体是救助的主体,设置科学规划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沟通技巧等尤为必要。第一,邀请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开学讲座,通过系列主题讲座给新生创造好的心理暗示;第二,“学”与“看”并行,开设“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理论课的同时,配置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课时对半分,让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进行爱心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3.培训对象定位精准
接受社会救助的专科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好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时要避开“雷区”和“敏感点”。第一,职业学校应在开学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对每位学生的信息准确掌握;第二,班主任组织教师进行开会,确保每位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预防上课时学生心理敏感;第三,班主任定时开班会,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更新“数据库”,与其他教师沟通,确保学生学习无负担。
4.引进相应的师资力量
作为社会服务的一门专业,职业学校不能像其他面对企业需求的专业那样邀请企业家作为外聘教师,必须从其他途径着手,引进经验丰富的师资。第一,由校方出面邀请当地社保局干部担任授课教师,经验丰富的干部能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出最为实用的技能;第二,聘用社会服务站站长作为教师,长期从事社会求助工作的站长是本专业当仁不让的教师人选;第三,提供在编教师岗位,吸引持有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社会人士进校传授理论知识。
(二)拓展“社保学堂”内容
1.加强线上授课功能
“社保学堂”主要以线下讲座的办学方式,请社会保障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教学。然而,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不可能使全部干部职工每次都能到达现场接受学习,出现缺岗现象,会导致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解决。唯有开辟一条线上授课途径,方能弥补不足。由江西省社保中心办公室负责收集讲座课件、上传教学视频、开发线上专家精品课程等系列工作,鼓励员工下载课件与教学视频进行自学,提高效率。
2.丰富社会救助的授课。
据资料显示,授课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基本是保险或养老金等关于政策或缴费方法研究方向,在更新的总共25讲中,完善学堂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知识成为尖锐问题。农村弱势群体是员工服务对象的主体,增加与老年人沟通技巧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残疾人士等级分类的专业知识等,把全面教育贯彻到职业教育中,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
3.提高更新课件的频率
2014年更新6个课件,2015年更新2个,2016年更新2个,2017和2018年为0,呈逐年递减趋势;同年数据比较,2014年50%课件是在3月份上传,2015年100%课件都是6月份上传,2016年100%课件在11月份上传。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课件更新频率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要确定责任分权制。由干部牵头开部门会议,划分各自承担的任务,分清课件计划数、上传课件、审查课件、统计课件数等工作,由第三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年底进行评分,提高部门的责任意识。
4.开放讲座渠道
课程质量由师资决定。“社保课堂”师资力量应不局限于省内的专家和行业专业学者,可实施“两条腿”方式。第一通过外地调研,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第二以网上外聘方式征集相关专家和学者前来授课。由相关部门推进讲座的宣传,如在网上放上讲座的时间、地点、主题和主讲人,允许相关的社会人士参加,扩大社会影响力。考虑到开放讲座的成本,社保中心可以向省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在网上征集赞助商,网上开放参会票等方式减少成本。
(三)注重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接受度
1.加强接受职业教育的兴趣
2004年,国家正式把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作为一个新职业,此职业资格证的认识度与普及度都不如教师资格证与会计证等,只有提高人们对它的兴趣,才能发挥其价值。第一,扶持社会工作者培训学校,通过制度、硬件等减少培训学校办学成本,使其达到间接宣传的功效。第二,在江西人事考试网做线上宣传,通过网上的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2.推进各地区考点设置
目前,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在江西省的考点只有南昌市一个,报考人数限制了考点的分布与扩大,使得报考人员加大了考试成本,不利于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推广。第一,省政府可以挑选交通便利的数座城市进行“循环式”轮班,一年一次,将考点设置在不同的城市。第二,在同座城市中,应轮换考点学校,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
3.营造社会救助的志愿氛围
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社会工作者有社会救助的爱心,才是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第一,省社保中心对各个社区服务站进行统筹管理,号召社区服务站进行点对点的宣传,以点到面扩散影响力。第二,由省教育厅组织规划顶层设计,争取做到不放过任何大学接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理念,由上到下营造氛围。
4.加长培训学时,提高业务能力
打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品牌的同时,要注重证书的质量。第一,加强通过者的培训学时,通过考试之后要进行一定学时的培训和社会实践工时才能拿到证书。第二,应提高持证者的注冊管理的频率,只有五年一次定时注册登记掌握信息,才能维持持证者的水平,更好地进行社会救助工作。
(四)推进志愿者课堂更新率
1.开发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志愿者学堂基本围绕各地志愿者协会会员展开,只有面对面传授经验的线下课堂以及线上的重点解说,才能提升课堂效果。第一,丰富课件,针对志愿者协会会员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情况,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把课堂内容上传,而且要上传视频以及PPT课件,以多种方式解决。第二,分层分组展开课堂教学,志愿者课堂要基于对象差异性来设置,如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各自设志愿者学堂,学习内容根据社会救助对象量身定制。
2.引进“双师型”师资
志愿者学堂的教师局限于有资历的志愿者们,缺乏相应领域的学者与专家,通过系统的讲解才能强化学员的知识与技能。第一,邀请当地社会求助方面的大学教授进入学堂,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能通过建构知识图谱,系统化地讲授理论知识,实现课堂时间最大利益化。第二,邀请特殊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担任教师,志愿者们救助的农村弱势群体呈现复杂的情况,如智障儿童、老年痴呆症等,需要经过专业人士传授经验才能担当社会救助的重任。
3.實施严格的培训质量评估
第一,建立学员档案袋,学员复杂多样,既有参加培训次数的差别,又有考试分数的不同,从学员第一次参加培训开始记录,通过各项指标进行评比。第二,实行“学分银行制”,考虑志愿者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进行学分积累叠加,就算错过了几次也会根据培训时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第三,评估对象从学员到教师,不仅学生要被实时评估,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被评估细则,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4.构建奖励机制
志愿者以一颗关怀之心进行社会救助任务,但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志愿者只是多重身份中的一个,协会会员还有自身本职工作必须完成,迫切需要建立奖励机制。第一,以参加培训来奖励服务志愿时,参加服务志愿活动需要时间,培训班也耗时耗力,不如融合统一,激起志愿者们的接受培训的热情,对协会来说也提高了人力资源质量。第二,从每届培训班选出10%的“最佳志愿者学员”,由省志愿者协会授予荣誉。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EB/OL].[2018-03-18].http://www.jxstj.gov.cn/Index.shtml.
[2]吴济慧,孙焕良,符瑛.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职业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2015(3):54-58.
[3]江西省财政厅.政策解读之七十九:提高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水平和完善医疗保障政策[EB/OL]. [2007-09-28].http://www.jxf.gov.cn/zwzt/60xzc/.
(责任编辑:杨在良)
Vocational Training Strategy of Social Assistance for Rural Vulnerable Groups
in Jiangxi Province
DENG Huan-da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uang Jiangxi 330025,China)
Abstract: With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vulnerable group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status of social assistance such as social assistance specialist, "Social Security Schoo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of social worker , "volunteer class" .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four kind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ocial assistance,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Social Security Schoo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cceptance degree of social workers '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promoting the volunteer class renewal rate. The concrete measures around these four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 social assistance.
Key words: rural vulnerable groups;social assistance;vocational train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