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陈彦+熊萌萌
摘要:课堂注意力往往决定着学生接受和吸收教师课堂所授内容的效率,也是决定其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从微观层面用定量的方法考察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诸多因素,通过SPSS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得出影响度较大的因子,并據此提出控制影响因素的方法和改进教学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课堂注意力;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29-08
一、概述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专注、专业、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行为。就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将这种精神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也应体现在一般课堂上。课堂注意力往往决定着学生接受和吸收教师课堂所授内容的效率,也是决定其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此,我们研究学生课堂注意力特征,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注意和注意力
无论是在心理学还是在教育学研究领域,“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事物,深入地思考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若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如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支持而失去控制。人们学习与掌握任何知识,无一例外地都是从“注意”这第一个重要环节开始,都是首先通过注意,才进入人的大脑贮存的[1]。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总是和注意联系在一起,注意是一个与意识紧密相连而又不同于意识的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具有选择和指向功能。注意不像认知那样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但它和各种认知活动又是分不开的,它在各种认知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2]。
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或者说,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从功能角度来讲,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环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注意力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3]。所以,注意力被称为“心灵的门户”。良好的注意力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了“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著名论断。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也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可以说,天才儿童突出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保持的时间长,这种长久的专心致志是成才极为重要的因素。
据国外有关研究,人的平均专注时长为:小学生平均15~25分钟,初中生为25~35分钟,高中生为35分钟~1小时。目前,在教学中,中学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45分钟正是基于这个研究结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好,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将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作为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讲即学习策略)进行研究,重点从定量角度来研究影响中职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以及学生注意力特点等等。研究内容有:通过观察和分析,研究中职学校学生注意力特点及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以及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和消除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研究首先采用观察法获取数据,再利用SPSS的列联表分析、频数分析和回归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数据特征。
二、数据采集
(一)样本选取
某市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人数超过40 000人。其中,国家级重点4所,省级重点8所。生源主要为该市本地户籍学生,约2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除两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稍好外,其他学校生源质量类似。所以,本研究选取一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作为样本。
因中职学校专业不同男女比例并不一致,并且普遍存在全男生和全女生的专业班级。为使研究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一年级的机械加工专业全男生班(56人)、一年级的商务秘书专业全女生班(48人)以及二年级的男女混合(58人,男生21人、女生37人)市场营销专业班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样本,共计162人。
(二)数据采集
在对选取的样本进行观察研究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研究样本的时间选取。因为开学初期,学生还处于放假后不易收心的兴奋中,或处于“假日综合症”的疲倦状态。若以此时作研究的时间样本,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二是南方气候较炎热且持续时间长,只选择炎热季节做观察研究,也会引起误差。三是刚入学,对课程还有一定的新鲜程度,以此时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经综合考虑,选择在教学工作正常后再开始,即在秋冬之交比较适合。
观察方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现场观察,即在不打扰学生和上课教师的情况下,研究者作为学生坐在班级后面,对课堂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二是通过对样本课堂的视频进行集中观看,记录相关情况。考虑到研究的时间和样本的真实性,对绝大多数样本采用观察课堂教学视频方式进行。具体选取观察样本如下:
观察的第一周星期一第1至6节课为第一次观察样本;第二周的星期二第1至6节课为第二次观察样本;第三周星期三第1至6节课为第三次观察样本;第四周星期四第1至6节课为第四次观察样本;第五周星期五第1至6节课为第五次观察样本。如此,记录从周一至周五的一个完整周的课堂教学情况。因此,得到观察记录样本的数据表的数量有:3(个班)×6(节)×5(天)=90(张表)。
通过观察,同步对数据进行填写,详细记录课堂真实情况。观察记录表如表1所示。
表1中课型只列出“讲解”即“理论讲解”的简称,“讲练”即“讲练结合”的简称。“讲解”是指纯粹的教师满堂课都在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讲练”是边讲边练习或先讲解后练习,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动手操作或练习)参与。选取这两种课型,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中有些专业开展的一体化教学以及实操课全程均有学生参与操作或练习活动,与完全在教室里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因素极少,故不在此考虑之列。
另外,时段的划分问题。通过经验获得,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大约8分钟之内和40分钟之后极少发生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所以初始记录时间定在10分钟之内较适合。为了记录得更加详细,以每5分钟为一段划分,共计七个时间段:0-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简写成10',15',20',25',30',35',40',以表示各时间段,并用1~7依次表示时间段序列。
对90张表进行检录,并交叉审查记录的完整性,确定记录的有效性。若在检录过程中发现存在有瑕疵的记录,则需要再复查视频,以确保每一条记录完整、有效。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研究中的数据有两种:一种是定量,一种是定性。在SPSS中称为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这种混合变量的数据是难以处理的。故要对定性的变量进行处理,转换成“虚拟变量”。例如,“教师性别”中的“男”“女”数据,“男”用“1”表示,“女”用“2”表示;依此法将所有定性变量转换为定量变量。观察时段有7个,分别用7个变量,设置为数值型变量;注意力分散人数也设置为数值型变量。具体如表2所示。
三、数据分析
(一)列联表分析
列联表分析是通过分析多变量在不同取值情况下的数据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列联表分析,重点在于考察教师性别与课型之间关系。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得出,女性教师更倾向于“讲解”课型,比例高达70.3%。
(二)频数分析
频数是指变量值中代表某种特征的数(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按分组依次排列的频数构成频数数列,用来说明各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值所起作用的强度。频数的表示方法,既可以用表的形式,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4]。对时段进行频数分析,主要是考察各个时段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的分布特征。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段序列,纵坐标表示频次(人数)。具体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时段20(对应图中横坐标时间段序列的3)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多,且整体呈现偏态分布特征。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中存在分类变量,如“课型”、“班别”等。通常做法是直接将各个类别定义取值为等距连续整数,如1,2,3分别表示高、中、低等,但是这样意味着这三等之间的差距是相等的或者说它们对因变量的数值影响程度是均匀的。这种假设显然是有些草率,也不合逻辑。如果基于此的分析所得结论可能完全不合理,甚至无法解释。SPSS中的“最优尺度回归”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1.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以人数为因变量,星期、节次、班别、课型、教师性别等作为自变量。最优尺度回归的本质是首先对原始变量进行变换,将各变量转换为适当的量化评分,然后使用量化评分代替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此,输出的结果基本上是变换后评分的分析结果。具体如表4—7所示。
表4显示,对变量进行变换后的R平方值为0.440,使得模型的拟合效果有所改善。
从表5可知,对总模型进行有无意义检验,P值远小于0.05,说明变换后评分拟合的模型具统计学意义。
表6中的模型系数及显著性,在置信度是5%的时候,星期、节次、班别、课型、教师性别都是显著的。
从表7中的重要性分析表明,节次是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教师性别、课型和班别,而星期对注意力影响最小。
另外,通過转换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哪一星期和哪一节次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影响更强。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的星期转换图可知,星期二和星期五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低,而星期一最高。
从图3的节次转换图可知,第四节和第六节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低,而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即第五节)最高。
2.线性回归分析
主要考察各时段人数对每节课学生注意力分散人数这个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具体如表8表9所示。
上表中调整后 R平方值为0.761,说明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很好。
从表9的系数显著性可知,时段35、时段40的P值大于0.05,并不显著,其他时段显著。这与频数分析反映的结果一致。
(四)分析总结
通过观察研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进行了列联表分析、频数分析、回归分析,我们对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有了较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并且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女性教师更倾向于“讲解”课型,是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
从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教师更倾向于“讲解”课型,比例高达70.3%。女性教师容易墨守成规,不爱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因此太多的理论讲解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而注意力分散。
2.时段20的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多
从频数分析可知,45分钟的课堂,学生最易分散注意力的是时段20,说明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平均在20分钟左右,这与诸多学者给出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在35分钟以上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此研究表明,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具有较充分事实依据。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特别是与学生心理因素关系密切。
3.节次是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以人数为因变量,星期、节次、班别、课型、教师性别等作为自变量进行最优尺度回归表明,对变量进行变换后的R平方值为0.440,使得模型的拟合效果有所改善,且变换后评分拟合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系数及显著性在置信度是5%的时候都是显著的。重要性分析表明,节次是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教师性别、课型和班别,而星期对注意力影响最小。
从转换图可知,周一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高,星期二和星期五最低;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即第五节)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人数最高。我们认为(事实上也是),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是学生最易疲劳的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刚好是学生吃完早餐,大量血液参与消化,对大脑的供养不足,易产生疲劳。许多学生中午不习惯午休,故下午第一节也易产生疲劳。
4.部分时段对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程度大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修正的可决系数(调整后的R平方值)为0.761,说明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很好,除时段35、时段40的P值大于0.05,不显著外,其他时段显著,对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较大。特别是在20分钟左右,是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比较集中的时段,这与频数分析反映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对教学的启示
(一)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认识学生
从研究结论可知,影响中职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太重理论讲解而轻讲练结合;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第五节)课学生最易疲劳等等。而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中职学校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即高中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在3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一个小时。其实,究竟这一结论从何而来,很难找到其源头,但诸多学者都在引用。如学生注意的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自制力的发展,初中生已能较长时间稳定地集中注意于某项活动和某个内容,他们注意保持45分钟已无困难[5]。
有关研究指出,人的平均专注时长:小学生平均15~25分钟,初中生为25~35分钟,高中生为35分钟~1小时[6]。
我们认为,在没有对我国中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作深入研究(特别是从量上去研究)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说服力,有“人云亦云”之嫌。如果我们处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遵循这一所谓的规律,其实是在“折磨”我们的学生。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认识学生。中职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提醒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一结论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在35分钟以上,所以课堂策略等都是建立在一节课为45分钟的长度这个基础上的,并且许多学者和论著都持这样的观点。如:
“按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对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份量不多,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可以全部完成[7]。”
“每节课45分钟左右,完成一定数量的知识与技能教学[8]。”
王策三教授认为,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有三个,即有固定、明确和计划性很强的“班”、“课”、“时”……每一课有固定、统一的教学时间,如50分钟或45分钟等[9]。
就连我们的官方文件也是这么规定的。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GB/T 17223-2012)》规定:“3.2课时安排:中学生每节课时间不应超过45min,上午4节,下午2~3节[10]。”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如果学习者得到使他心情愉悦的结果,即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能够增加进一步投入学习的专注程度和决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那些没有获得预期效果的人,即使投入同样的时间练习,也会因为专注程度减弱而使学习效果降低[11]。所以建立在不适当的理论(结论)基础上的策略或政策一定是失败的。中职学校课堂效率低下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研究得出中職学校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也应该改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长短的改变,一定伴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在全国也有类似的研究和改革,较著名的是上海育才中学在课时安排上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镶嵌式的规律为依据,把过去45分钟一节课改为60分钟或30分钟一节课,两种课相互交叉进行,以适应不同课程的需要[12]。
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质量,取决于专注于功课的时间,即投入学习时间,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投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才会提高学习质量。
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改革,将原来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适当变动,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时间发生变化后,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评价以及学生的学法等方面都要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另外,所有教师都应认真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有效疏导不良心理反应、管控不良行为,为课堂教学效果作好铺垫。
(二)应将讲练结合作为主要的课堂形式
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R. Rose)在《演说的魅力》中指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听”所占的比重是42%,“说”为32%,“读”为15%,而“写”占11%[13]。显然听的方面占的比重最大,而是否“听”教师讲课正是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否集中的体现。
但是,在我们现实中,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理论课,都存在“重理论讲解、轻知识的实际练习与运用”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并没有将学生的其他器官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所以学生极易产生疲劳而注意力分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使学生手、脑、口、耳等器官联合参与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教学策略。所以,讲练结合应成为我们主要的课堂形式。
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14]。”学生课堂注意力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接受和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是他们学习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策略,即使是在高强度学习任务和压力下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很少有教师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视之为对教师的不尊敬,因而对学生大加批评;也有些教师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学生不管不问,任由其在课堂上睡觉、发呆。如此,则导致学生的对学习产生更加消极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好的课堂,正如梅里尔·哈明(Merrill Harmin)所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他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鼓舞人心的”的课堂有五种品质,其中具有“意识”品质表现是:学生注意力集中、好观察、倾听、思考、留意、分析,遇事留神,明白自身和周边发生的事[15]。
毫无疑问,像这样“鼓舞人心的”课堂,一定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挖掘教学内容,寻找用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活泼起来。
(三)基于职教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方法)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不胜枚举,都是建立在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运用这些模式、方法的教师并不多。比如,教师太重理论讲解而轻讲练结合。出现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教师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勇气和精神,另外,中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如教师绩效考核方面针对性不强而流于形式,也是教师积极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讲,教师责无旁贷,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我们极力推荐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有“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方法)正确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增强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有五步,即任务下达、知识导学、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点评归纳。每一步均有具体的做法和要求,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原则,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要运用好它,对教材的处理是首要工作。如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教材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并加以比较、评估和择优,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是争论,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明理,解决问题和融洽人际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讲授。所以教师教学前重要工作是选择恰当的案例、案例的编选、拟定思考题或讨论题。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之目的正是在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决策等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发展到现在,它们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模式。因其中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示范、讲解、练习、行动导向、任务导向等方法于其中。
在此将这两种教学模式(方法)的精髓略作说明,作为我们极力倡导的理由。无论是运用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还是运用案例教学法,都应根据教学实际各取所需,有时候需要多种方法并用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最佳教学效果。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黄珉珉.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2.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73.
[4]杨维忠.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5.
[5]许其瑞.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7-79.
[6]张辅良.学生注意力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革新,2010(7):22.
[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80-281.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3.
[9]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转引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76-2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GB/T 17223-2012)[S].2012.
[11]孫科炎,李婧.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2.
[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74.
[13](美)雷蒙德·罗斯.演说的魅力[M].黄其祥,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47.
[14](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8.
[15](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M].罗德荣,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8.
(责任编辑:王璐)
Abstract: Attention in class often determines studentsefficiency of accepting and absorbingteaching content and is also the key to influencing the study resul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many factors of influenc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lassroom attention from the micro level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 Then with SPSS tools for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it finds out the main influencial factor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ttention in class; influencial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