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郑玉清

摘要:在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是应对“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学徒制技术传授和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以规范化的管理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条件,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5-04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再次引起热议。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改善技艺的职业态度,更是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职业信念与职业追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方式、场地、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正描写了古代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技艺追求和专业精神。传统工匠制造器物不同于现代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主要是凭借其技艺、个人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臻于至善,对产品赋予了个人情感和精神,使每件产品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1]”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彻底瓦解了传统工匠对技艺的追求,标准化制造的产品是一个由材料组装而成的冷冰冰的器物,不具有生命力。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这些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对工作、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更像是一种人生信仰,它将人生的意义、价值、成就感、荣誉、尊严,寄托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感中。[2]”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3]”

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要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转变。以3D打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技术变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核心支撑。智能制造的突出特征在于信息与物理的融合,也就是物联网、服务网与生产制造的紧密结合。在智能化制造的工业时代,人的智能胜过体力上的要求。人是技术的创新者、掌控者、使用者,而不是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人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庸,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具有“匠术”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钻研创新的“匠德”品质,才能突破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低端、发展战略滞后等困境,实现精品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追赶欧美制造强国。德、日、美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其产品做工精细考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员工的工匠精神。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本质和功能的重要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等特征[5],是一种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目的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模糊了作为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就业功能掩盖了人的发展功能,“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6]。现代学徒制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达到高度的融合。内在技术文明结构之中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与工业文明相同步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新工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展中实现自由发展的自身诉求。此外,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不仅要教授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还担负传承人类文明的重担,尤其是各行各业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工匠精神作为人类共有的职业精神和文明,理应在现代学徒制中培育与传播。

(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传授知识技能给徒弟,未形成专业技术理论,徒弟只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与总结。师傅在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的同时,其对技艺的潜心研究、专注精神也感染着徒弟,在此过程中积累形成了工匠精神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技艺人将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力求做到技艺与器物的精益求精,在不断追求技艺中实现人的精神超脱与精神自由,实现以技传道、道技结合的理想状态。因此,从传统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来看,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批量生产,传统学徒制退出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随之淡化。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把现代学徒制提高到发展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德国是一个品牌强国,德国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其学徒培训的工匠精神培育是分不开的。正如有学者总结德国经济发展时所说:“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7]”面对全球再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学徒制应有的时代任务。

三、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全民价值共识

在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力劳动者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体力劳动者难以建立职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在当今就业市场中,普通工人仍然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平等的待遇。面对社会现实,只有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让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相应的尊重,才能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全民共同价值理念。国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敢于突破就业体制,让普通工人与公务员一样工作得体面、受人尊重。对品德高尚、技艺卓越的能工巧匠在评职晋级中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一线普通工人的技能大赛,奖励优秀,推动创新,让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设立师资标准,在教师言行中寄寓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与接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学徒在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获得岗位特定技能,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徒期间取得合理报酬,结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的一种培训制度。[8]学徒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培训,在学徒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师傅都是学徒培训的实施主体,工匠精神必将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是一种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徒弟与师傅同吃同住,徒弟视师傅如父母,师傅的一言一行、职业态度、技艺追求熏陶、感染着徒弟,师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能。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追求都影响着学徒。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因此,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都应有标准要求。学校教师应是“双师型”素质,具有企业经历,掌握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而企业师傅应该是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不仅能够将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徒,还能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熏陶感化学徒,学徒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在瑞士,企业教师应具有州或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资格证书,而学校教师也应达到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除了相应的学历背景要求以外,培训人员都必须各自达到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署规定的相关教育学培训要求。德国的《企业教师资质条例》对企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行动领域能力、职业基本素养等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实现现代学徒制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的功能。

(三)重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程是学徒学习技能和传承文化的载体。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是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结构,其培养的是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工匠精神应融入典型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理论课讲授中应融入职业岗位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而实践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在教学里讲技术训练、在作业本上做顶岗实习,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有接地气,让专业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对接,学生才会有真知真学,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知识能力储备等离不开实践课堂。[9]”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切体会职业岗位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将这些职业品质自觉得内化为职业追求,在实践锻炼之中逐步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心的工匠精神。

(四)规范现代学徒制管理,以规矩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进行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及规范的管理作为保障。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有国家资格框架,德国“双元制”对学徒制标准、获取职业资格、企业标准、学徒管理及考核等都做了规定。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制度和管理仍不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资格框架,将学徒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融通,在资格框架体系中,学徒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否则不能完成学徒培训。其次,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学徒的招工、招生,学徒在企业的管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徒的考核,学徒的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五)通过校企文化渗透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看似冲突实则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化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可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工匠精神活动,可开展优秀企业家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J].江蘇教育,2015(11):20-22.

[2]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4).

[3]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4]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6]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5):5-8.

[7]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

[8]孙诚,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58.

[9]贺星岳.人才培养要让行业企业说话[N].中国教育报,2016-03-01(6).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5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