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与思考

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与思考

张阳+张力跃

摘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观照我国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全民尚未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等问题,应以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契合产业转型升级、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终身学习理念贯彻提档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我国职业院校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74-04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通过要素重组及产业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更加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朝高层次发展,实现由低技术水平向高新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有三个标志性特征:从产业生产总值上看,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从劳动力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从工业内部结构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与不断进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依据产业发展依赖的资源及创造不同层次资源的机制与能力,将产业转型升级分成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要素驱动阶段,是最原始和初级的驱动方式,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驱动方式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适用于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投资驱动阶段,主要依靠市场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投入由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要素构成,依靠投资驱动获得高额利润,会加速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缺乏创新动力。第三阶段为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靠科技研发、技术变革、工艺流程的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第四阶段为财富驱动阶段,主要依靠前三个阶段的财富积累来维持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经济衰退阶段[2]。该阶段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已经拥有的资产,企业会加大金融投资比重,减少实业投资比重,注重地位的保持而不谋求更高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工业化发展的前中期阶段,产业升级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近50%的经济增长都源于投资驱动;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功能已经充分显现,仅靠它们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呼唤创新驱动[3]。国际经验显示,人均 GDP 达到 5 000 美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国在2011年人均GDP已达到5 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转折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开发与创造新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国际视野下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经验

(一)注重系统的职业教育立法,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出台系列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保障产业转型升级,让职业教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德国,2005 年联邦政府重新制定《职业教育法》,规定了符合培训条件的企业每年必须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学习位置和给予学徒报酬等;联邦政府制定配套的《企业章程》、《职业培训条例》、《手工业条例》等职業教育法律法规,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4]。在美国,通过1562年颁布的《工匠、徒弟法》和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来保障学徒制的发展;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开创了美国在高等教育中发展职业教育的先河;1917 年颁布《史密斯—休斯法》,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公立中学的地位;1963 年颁布《职业教育法》,打破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行业的界限,强调公民享受平等、高质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1984年颁布《卡尔·柏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掀起全民职业教育热潮,学校向工作过渡来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2009年颁布《为明日工作之工人而准备》,提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学院,实现“人人具备高技能”的目标。在日本,1899年颁布的《实业学校令》是日本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令;1916—1947 年实施的《工厂法施行令》,提出要对雇佣人员开展教育培训;1951年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是战后日本应对产业结构调整颁布的一部较全面的职业教育法律;1958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提出培养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5]。

(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有效衔接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来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具备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在德国,近十几年新设置电子信息处理商务员、信息与通讯系统电工等IT职业对应的专业来应对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在美国,属于社区学院七大类专业之一的与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专业就是随着信息产业的进步而设置的;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重化工业受到世界石油危机冲击,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职业院校逐渐开设金融、电子通信、生物工程、医药保健、服装、新能源等相关专业。发达国家在专业设置上也具有超前性,注重革新传统工艺,开发新专业。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开设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互联网上的应用等相关专业;在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口号,在工程系开设面向 21 世纪的多媒体系统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等朝阳专业。为了应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各国还重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衔接。在澳大利亚,国家教育资格框架用 12 级资格规定了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离与贯通,明确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与衔接。

(三)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原生动力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企业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本行业、专业、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如在德国,“双元制”是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德国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大中型企业均建有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没有培训中心的小企业的学徒需到其他企业参与培训。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选定适合自己的高校,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学校开展项目合作、研发试制,并最终将其推向市场。此外,企业也要参与到技能考核和资格认证中来。在美国,企业通过三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其一,与学校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在社区学院内进行的职业教育,企业通过参与学校董事会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直接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评价;企业人员担任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实践类课程教学;企业为半工半读的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并购买培训;其二,创办企业大学。1955年,克顿维尔学院成立,标志着职业教育类企业大学诞生。企业有专业培训师在车间教学生学习,自培自用,调动了企业参与职教教育的热情;其三,出资捐款参与。企业通过捐款及为职业学校提供先进仪器和设备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

(四)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如在德国,1996年在国际经合组织(OECD)提出全民终身学习理念后,将终身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解决当时产业升级造成的失业率走高。现在“职前教育是准备,职后教育是发展”已成为德国的社会共识。德国特色的成人终身学习一方面从1998年起每年以“塑造、开展、继续教育”为主题举办为期一周的学习节活动,每年均有超过10 万人参加,通过设置学习网页,使成员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源并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建立业余大学,业余大学的授课形式多样、课程内容丰富、专职人员少、兼职教师多、学生选择学习时间自由、学习连续或间断均可,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在美国,进入21世纪后提出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超越了职业教育为现实工作服务的狭隘概念。通过倡导终身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突出“学生本位”,重视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提升、以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可以在学校和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灵活转换。

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现状看,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已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日程,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大法只有《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可实施性不强,政府、企业、个人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在对接上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从专业数量上看,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少,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大,但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从专业重复率看,职业院校专业重复率偏高,缺乏对专业体系的整体规划,自身办学特色不鲜明;从专业前瞻性来看,新型产业专业设置较少。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由職业院校承担的。校企合作在我国提倡了很多年,依然是职业院校一头热。和德国、美国、日本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不愿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认为职业教育是职业院校的事情;也不愿花费时间金钱培训员工,认为员工的职后培训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事。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又不愿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所以出现了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造成的“用工荒”。

(四)全民尚未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在 2010 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系统的战略计划,把旨在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振兴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虽然国民已经逐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终身学习的行动还有待加快,终身学习的渠道还需要拓宽,尤其是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更要树立终身职业教育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涌动永葆生命力。

四、国际视野下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一)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要加快职业教育立法,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是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修正完善《职业教育法》,使之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加强区域职业教育立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出台地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三是细化《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和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四是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转变企业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用人观念。

(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契合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要不断优化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一是要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逐渐拓宽专业的宽度,以专业群为基础对接产业群的发展;二是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能够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科学预判,设置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职业院校可在这些领域设置相关专业;三是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发挥自身优势,减少“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四是要加强中、高职在专业上的衔接,避免在专业上出现重复或断档。

(三)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应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督,为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行业应积极参与,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提出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指导职业学校设置适宜专业,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和评估、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应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承担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的任务;职业院校应在行业、企业引导下,调整专业布局,配合企业生产实践所需开展教育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

(四)贯彻终身学习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初,我国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也是职业院校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建立学习型社会,在全国范围内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唤起全社会对终身学习、终身职业教育的重视,可通过网络直播、名人微博、系列讲座、学校教育和宣传政策等方式进行;另一方面,要提供终身学习的渠道,政府补助资金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企业、行业为员工提供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部分职业学校转轨培训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训学员,使其可根据自身时间随时随地安排学习内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职业教育能够应对产业转型升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立新.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02-106.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49.

[3](美)霍利斯·钱纳里,谢尔曼·鲁宾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145.

[4]钱吉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4(27):130-131.

[5]张继文.日本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思考[J].成人教育,2004(4):78-80.

(责任编辑:王璐)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56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