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职业教育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

试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多元主体治理过程中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关系不明确、相关利益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和治理结构理论,构建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即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运用到学校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关系主体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治理学校。通过确立治理结构框架、明确治理质量目标、完善治理规章制度、建立动态监控机制、落实评价改进措施等步骤构建ISO治理结构模式。在治理结构模式构建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切合实际,即切合实际制定治理目标、切合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切合实际制定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结构;ISO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27-05

高校治理结构处于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核心地位,而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则更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正在从狭义的治理模式向广义的治理模式转变,即由高职院校作为主体对学校内部常规事务进行治理的一元模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对学校的共同治理模式[1-4]。社会中的多元主体,不仅包括实施治理的高职院校,而且包括与学校密切联系的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等利益相关体。但是,这种多元主体在具体处理学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关系以及平衡各方利益过程中也面临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往往不分、行政权力影响学术权力、民主权力淡化等现象[1-5]。近年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使学校管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实现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6]。自2010年我校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增强了其就业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7-8]。如果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不仅能拓展ISO质量管理理论对治理结构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具体落实。

一、构建ISO治理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ISO质量管理理论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其中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质量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9-10]。ISO9000:2015中质量管理原则表达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是组织领导者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循环决策、关系管理等原则,其中 “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更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它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以改善产品的特性和提高生产效率。

(二)治理结构理论

目前,对高校治理结构基本形成了四种观点:高校治理结构即为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高校治理结构即是高校的各种权力的整合、配置和运作;高校治理结构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高校治理结构即为大学的制度安排等[11-19]。笔者认为,高校治理结构不仅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设计和制定一系列制度,使高校内部政治、行政、学术和学生等各种权力和外部的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等各种影响因素优化整合,最终实现高校的良好治理。

(三)ISO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落实治理结构

第一,ISO质量管理中的制度建设是落实治理结构的基础。高校治理是在学校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 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与学校有一定联系的当地政府、社区、校企合作单位、校友、学生家长等。为使这些主体发挥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质量管理体系则要求具有完备的制度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制度与治理结构中的制度是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奠定了治理结构的基础。

第二,ISO质量管理中的监控评价是落实治理结构的保证。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高职院校质量监控评价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在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组织体系的起点是校长,在执行过程中校长可以委托质量代表履行质量监控的责任。学校可以成立质量监控职能部门,如质量管理处,同时配备专门的质量专家。质量监控需要吸收社会各方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可聘请第三方参与质量监控和评价。因此,ISO质量管理中的监控与评价有助于学校各项治理工作的落实与改进。

二、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治理结构模式内涵

结合ISO质量管理理论,采用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框架,構建的ISO治理结构模式就是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运用到学校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关系主体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通过完善的治理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好学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民主权力的关系,同时促进政府、社区、校企合作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等学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治理。借助ISO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治理质量目标和规章制度,做到实时监控治理过程、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并及时督促改进,促进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不断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学校影响力。

(二)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治理结构模式步骤

1.建立治理结构框架

高职院校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他们能够共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组织结构。如果这种组织结构不合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就难以联合行动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所以,学校首先应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治理结构框架。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学校内部要调整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实现各种权力分配与学术教学之间的有序分工和密切协作;同时,在建立治理框架的过程中,重点建立与完善政府、社区、行业、企业、校友、学生家长等学校外部参与学校治理的组织机构。建立治理结构框架,就是要明确具体治理任务由哪一个部门(或机构)去协调和管理。在整个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学校要成立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的整个治理结构框架。学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校各项工作进行整体策划、监控、评估、评价和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可由独立的职能部门或引入第三方机构(组织)进行监控与评价。

(1)内部治理组织框架。学校内部治理主要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设置方面主要以党委会、党政联席办公会、校长办公会等形式开展,学术权力方面主要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展开。针对学术权力中的三个委员会不是职能部门的问题,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将三个委员会分别设在学校人事处(或学校发展规划部门)、科研处和教务处等三个职能部门,三个委员会的秘书长分别由三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兼任。民主权力部门分别设在工会、学生会和统战部,分别负责教职工、学生和民主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权力的运行。

(2)外部治理组织框架。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社区等利益相关体,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友会等组织或机构来完成。同样,参照内部治理组织框架,为使外部利益相关体发挥作用,学校安排相应的机构或职能部门有效对接。如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由学校党政办公室牵头;与企业行业联系,学校可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与家长联系,由学生处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与校友联系,由招生就业处牵头成立校友会;与民主党派联系由统战部牵头;与社区联系由团委牵头等。这些组织机构框架的确立,有助于制定质量目标和规章制度,有助于外部利益相关参与学校治理。

2.明确治理质量目标

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学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首先要做好策划工作,即制定学校治理质量目标。学校治理质量目标由质量总目标和具体分目标组成。其中,具体分目标由各相关职能部门(或委员会)根据学校总目标制定,为学校实现总目标服务。质量目标分为中长期质量目标、年度质量目标和短期质量目标,一般以学期为单位来制定。在学校质量目标中,尤其要涵盖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各项质量总目标,在分目标中要具体体现与落实。

3.完善治理规章制度

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要形成科学运行机制,发挥整体效益,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主要是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与学校一起共同治理学校,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行政权力、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社会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类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更是科学治理的有力支撑。ISO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不仅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而且有助于多元主体在治理工作中做到党政分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互不影响,民主权力不断提升,实现共同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党委会制度、校长办公室会议制度、教授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学委员会制度、党代会制度、教代会制度、职代会制度、学校章程等,其中又以学校章程最为重要。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度建设要求,还要制定治理监控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治理评价完善改进方面的规章制度。

4.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或委员会)按照学校总质量目标和部门工作目标、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学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治理责任和分工,推动各种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监控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按照治理结构组织框架要求,校长可以委托代表履行全校质量监控责任。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可以设置质量管理处,也可以由其他职能部门代替,同时吸收学校外部机构或人员参与学校的监控工作。重点监控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以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履行情况,质量监控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

5.落实评价改进措施

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或委员会)要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根据动态监控和信息反馈情况及时给出全面评价,针对不合格项或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学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适当时间复核,以促进各种权益得到保障。在信息反馈过程中,不能忽视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校友、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完备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评价与控制,而且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改进。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治理结构评价主要是判定当前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整体运行情况,包括学校治理理念、办学体制、领导体制等多方面,从而提升办学质量,最终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评价旨在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的制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其中,校內自评是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较其他评估方式更为全面。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能够保障评价过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评价结果更准确。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改进。这也正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所在——持续改进。

三、构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的体会

(一)切合实际制定质量目标

学校需要治理的目标有轻重缓急之分,所以制定质量目标时一定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宜,体现学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相互关系。在制定质量目标时,学校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顾客投诉、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统计分析结果、不合格项等情况找出弱项,从而找出质量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制定的质量目标才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优化学校权力(业务)运行流程。学校职能部门(或委员会)结合实际和岗位职责制定部门工作手册。部门工作手册包含部门岗位职责、质量目标、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是学校质量目标的重要补充,更有针对性。

(二)切合实际制定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学校的基础。要切合实际,针对存在问题,做到完善规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制定制度前务必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认真调研,了解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症结。规章制度中的文字表述要简洁明了,用词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坚持操作性原则。规章制度要明确谁去做、怎样做,包括检查、验收与评价,这些过程要描述清楚,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针对职责相近和权力分工容易混淆的更要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具体明确。

第三,坚持全面性原则。学校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任何环节的运行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因此,与治理机构配套,制度要涵盖学校各个方面,如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规章制度将保证学校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某项具体工作过程,要使制度和治理目标相结合,优化各工作环节。如教授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中有关职责、选举、补选、行使权力等各环节都要认真思考,不要遗漏。

第四,坚持合法性原则。高职院校治理模式不仅要实现对学校基本运行方式进行规范,同时也要对学校发展规划起到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制度需要在利益相关主体广泛参与、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在规章制度起草、审查、审议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都要公开,做到程序严明,遵循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三)切合实际制定评价体系

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评价体系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发现问题,给出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完善。

第一,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一般具有定量的指标,但考虑到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中的多元主体和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复杂性,有些内容并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形式来体现,这就需要定性评价。所以,评价治理结构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坚持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涉及学校的内部治理运行机制和外部治理动态过程,依靠单纯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全面和有效地评价治理结构状况。因此,评价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应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开展过程评价有助于治理过程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更有助于持续改进。

第三,坚持全面评价与科学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相关制度。同样,高职院校外部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等之间的利益均衡配置关系。所以,评价体系中的内容力求全面。另一方面,由于评价内容较多,在评价指标和权重方面都要认真研究,合理确定权重分数,给出科学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雷世平.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3(10):33-37.

[2]孙云志.“有限主导-合作共治”: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67-71.

[3]张海峰.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初探[J].职教通讯,2008(10):17-19.

[4]周萍,宋建军.高职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3-76.

[5]董仁忠,傅建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J].职教论坛,2010(31):36-40.

[6]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16-19.

[7]董彦,崔宝秋.谈高职院校ISO质量管理模式——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1-122.

[8]刘世成,崔宝秋.高职院校ISO质量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9]张勇,柴邦衡.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0]成潮,刘爱武.2015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6.

[11]曹光榮,黎嫦娟.关于高校治理结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8):81-84.

[12]徐银燕.高校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0(4):85-88.

[13]陈寿根.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46-50.

[14]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6-39.

[15]方芳.大学治理结构变迁中的权力配置、运行与监督[J].高校教育管理,2011(6) :16-20.

[16]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林慧,王小丁.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综述[J].重庆高教研究,2014(2):61-64.

[18]韩伟东,赵悦,史忠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37.

[19]柳燕.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84-87.

(责任编辑:杨在良)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56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