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写作提出如下目标:写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写作目标的达成不是易事,有赖于学生较高的思维水平。初中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写作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责无旁贷。基于此,笔者以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专题“语言要连贯”为例,设计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习得“语言要连贯”的写作技能。
一、围绕话题,主题明确
周末布置学生写一则随笔,批阅后,发现不少学生的文章内容杂乱,没有中心。笔者以其中一个片段为切入点,开展“语言要连贯”作文教学:
“我的家乡江阴是个滨江城市,风景优美,美食众多,我最爱吃的就是马蹄酥。江阴名人辈出,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江阴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这里。我们班就有二十多个来自外地的同学,他们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不好。在这个集体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数学老师。我的基础较差,题目不会的时候,她会为我一遍又一遍地讲解。
首先,笔者组织同学们给这个语段添加一个中心句,学生苦思冥想添加不出来,笔者就引导学生梳理语段内容:前三句写的是家乡的特点,第四句写的是班里的同学,最后两句写的是老师。学生发现语段内容杂乱,没有中心。然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学生交流:写作前先要确立一个话题,明确表达的中心,写作时要始终围绕这个话题,和话题无关的语句要舍弃。
以补写中心句为本节课思维训练的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确立表达时要“始终围绕话题”的写作意识,这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于是笔者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两个活动:1.微写作活动:教师从先前的片段中提炼出一个小话题“我的数学老师很敬业”,组织学生以此为中心句创作片段并加工修改,100字左右;2.评点活动:学生围绕“他的片段是否始终围绕话题来写”点评。这个教学片段共有三个活动,聚焦于“始终围绕话题使语言表达连贯”,并且前后勾連。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原因剖析——明确方法——实践操作——聚焦点评”的思维过程,由浅入深,拾级而上。
二、合理安排顺序层次清
张志公先生曾倡导“一句跟着一句地说,要合乎逻辑,合乎习惯,恰当得体”,这告诉我们,写作只做到围绕话题远远不够,还要考虑如何安排写作内容。有序地表达,实际上是训练有序的思维。合理安排语句表达顺序才能使语意连贯,层次清晰,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教学环节,笔者还以上个片段为例,从中提取又一个小话题“家乡的骄傲”,设计三个层级思维训练活动。
1.列举片段中提及的三项写作内容:(1)美食众多;(2)交通便利;(3)风景优美。组织学生对此排序。大部分学生认为此三项是并列关系,可任意排序。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考虑这三项写作内容除了并列关系,还有没有其他的关联。学生思考之后发现此三项内容可以先介绍“自然风光”,然后介绍“物质生活情况”,再介绍“地方美食文化”,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的顺势引导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避免了思维在同一个平面滑行。
2.合理安排以下五项写作内容的顺序:(1)美食众多;(2)交通便利;(3)风景优美;(4)经济发达;(5)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这里。写作内容越丰富,句子之间的关联度越复杂,对作者的思维要求越高。这个教学环节,有了第一个活动累积的经验,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和方法,思维更加活跃,不仅梳理出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还发现了“交通便利”与“经济发达”“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这里”的因果关联,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呈现出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3.合理安排语段中写到的七项写作内容的顺序:(1)美食众多;(2)交通便利;(3)风景优美;(4)经济发达;(5)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这里;(6)我们班里就有二十多个外地同学;(7)名人辈出,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笔者采用“指导、实践、点评”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写作内容分类,再整合排序,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以碰撞,小组交流热烈,清晰地梳理了这七项写作内容的主次、因果、并列等逻辑关系。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有了思维方向和抓手,而教师及时点评学生思维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又纠正了偏差。
这三个思维训练活动是一体的,在训练中将指导、实践与点评紧密结合,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课堂使命,不仅教给学生恰当的思维方法:梳理内在关联,分类整合,而且思维活动方式多元,既有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又有群体的思维碰撞,还有师生的思维交流。如此,学生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使表达连贯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思维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
三、恰当添词加句衔接紧
要做到语言连贯,除了要“始终围绕话题”,要“合理安排顺序”,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笔者先让学生对照板书读读排序后的语段,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学生觉得读起来前后衔接不自然。然后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使句子衔接自然、语意连贯的方法:添加关联词、提示语和过渡句等。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屏幕展示网上的一个笑话:让学生在括号中填关联词,把句子衔接起来。有学生这样填,(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出卖组织;还有学生这样填,(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出卖组织。学生读罢,就能明白添加词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既要准确又要合适,忽视表达的需要就添加,结果就会成为笑话。接下来进入学生练笔环节,采用“适当添词加句”的方法把“家乡的骄傲”写成一个衔接自然、语言连贯的小片段。完成后,师生交流点评。
下面是学生课堂练笔之一:
我的家乡江阴是个滨江城市。这里不仅风景如画,交通也很便利,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家乡经济发达,有36家上市公司,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因此,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这里,我们班就有20多个来自外地的同学。家乡美食众多,比如马蹄酥、江阴河豚、顾山烧饼等,它们都是我美好的味觉记忆。然而家乡最让我骄傲的是名人辈出,徐霞客、刘天华、刘半农、蒋新松、吴仁宝等,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是我成长路上的旗帜!
从语言连贯的角度看,这个片段相较课堂初始出示的随笔片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能根据课堂所学升格作文,这是课堂学习效果的最好见证。最后,教师以一首小诗收束课堂:
话题统一主题明,理好顺序层次清。
添词加句关系紧,语言连贯一定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倡导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以上教学实践,立足思维导向,活动立体多维,层次明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掌握使语言连贯的方法,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