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杂草学报

遍访异本,勘证本原

遍访异本,勘证本原

虞思徵

摘 要 《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一书在宋本《池录》与黄士毅、黎靖德《朱子语类》诸本汇校所得异文6000余处基础上整理出异文词500多组,从文献学、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力图构建文献学与语言学研究之桥梁,探寻宋代至现代的语言演变轨迹,既有个案的精详考证,也有从词汇系统角度考察异文的创新研究,可谓专书研究的典范之作,展示了迄今为止朱子语录研究又一新飞跃。

关键词 朱子语录 文献语言 文献学 语言学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儒学思想和儒家文化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为重要的人物。其思想和学说不但笼罩后世数百年,还在朝鲜、日本等汉文化圈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学贯古今,一生以著述和讲学为主,《四书集注》《诗集传》等著作自不待言。据统计,朱子一生创建、修复和讲学所及的书院有六十余所(方彦寿2005),门徒达四五百人(陈荣捷2007;高令印,高秀华2007),学者影从,可谓盛极一时。朱子在不同时间地点讲学时的授课内容及师生间问答被门人弟子们分别记录下来,被稱为“朱子语录”,总数达二百余万字。今通行本为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及其他著作一同构成了朱熹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随着朱子学研究的兴盛,《朱子语类》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学界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部分学者认识到以往研究仅以黎靖德《朱子语类大全》通行本为对象之不足,将研究范围扩展到黎类成书前的早期版本,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文献学和语言学两方面,有大量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其中尤以徐时仪先生之研究为最著,他在此领域孜孜矻矻深耕四十年,陆续出版专著数本,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卓然权威。近来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第二十辑“博士文库”出版了徐先生高足潘牧天《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一书,展卷读之,不由慨叹名师出高徒,是著亦堪称相关研究之翘楚。作者“后记”自言与朱子语录结缘亦已十余年,此书即是在其博士论文《朱熹语录文献语言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凡五章,前两章分别概述朱子语录文献及文献异文词概貌,三、四章则对异文词的构成、成因及词汇系统进行研究,最后一章探讨朱子语录的用字特点及学术价值。

一、 朱子语录文献的整理研究

朱熹逝世后,门人弟子所记的朱熹讲学语录相继刊印流传,主要有“五录”“三类”,即李道传《池录》、李性传《饶录》、王佖《婺录》、蔡杭《饶后录》、吴坚《建别录》和黄士毅《蜀类》《徽类》及黎靖德《朱子语类大全》。其中以编纂于嘉定八年(1215)至嘉定九年(1216)年的《池录》年代最早;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根据《建别录》修订其景定四年(1263)所编《朱子语类大全》,综合一百余家朱熹弟子所记笔记,删其重复,集之前诸家刊本大成,定为一百四十卷。今通行本乃明成化九年(1473)江西藩司覆印宋咸淳六年本,而当下研究则多采用今人王星贤点校本,其所据为清代贺瑞麟校本。该本不惟年代较晚,且与成化本亦存在颇多不同之处,与《池录》、徽州本等早期文献差异则更大,并不能完全反映宋代的语言实况。幸运的是,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日渐密切、网络信息及其他技术手段的发展,许多原来束之秘阁、不为人知的“新材料”被重新发掘,为今日学者利用和研究。如朱子语类即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即《池录》)宋刻本七卷、明抄本十一卷,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即《徽类》)两种稀见文献,保存了黎靖德《朱子语类大全》之前的朱子语录面貌,为厘清“五录”“三类”之间的关系脉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和可能性。

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该书第一章“朱子语录文献概貌”即从“朱子语录传本概貌”“朝鲜时代朱子语录编本概貌”“日本存藏朱子语录概貌”三个角度对现存的各种文献版本予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将朱子语录文献分为汇编本、类编本与选编本,指出朱子语录是一种以门人、抄写时间为编排顺序的汇编本,而朱子语类则是按照内容分类编排的类编本。相较而言,语录的材料更为原始,少经人为改动,而语类在按内容重新分成理气、鬼神、性理等门类的过程中则难免掺入主观成分。为彻底厘清不同版本之间的脉络和关联,作者迎难而上,以宋刻本、明抄本《池录》所存十八卷三十万字为底本,与朝鲜古写徽州本、通行的成化本《朱子语类》及王星贤点校本等诸本互相比勘,得到相异者6000多处,所出校记字数竟超过正文。这些异文对于古籍整理研究、汉语史研究、理学研究、朱子学研究、宋史及思想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更值得钦佩的是,由于《池录》宋刻本的微缩胶卷有部分内容漫漶难辨,作者在多次托人去台湾申请查看原件未果的情况下,特地亲自赴台,多方辗转等待后终于一睹宋本真容——“一叶叶翻开宋本,心中竟生出庄重的仪式感,仔细地核对之前的疑问处,终于明白了复印件上的漫灭是因为遭受水患墨渍化开未得到及时处理而又霉变了,小心扒开每一叶的中缝查看刊工的姓名犹如窥探了千年前的秘密一般窃喜”。作者如愿以偿的心情和雀跃神态跃然纸上,相信真正热爱学术的人读之必能感同身受。

2016年,徐时仪先生与潘牧天所整理的《池录》校注本以《朱子语录》之名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本与王星贤点校的黎靖德(1986)《朱子语类》、徐时仪和杨艳整理的黄士毅(2014)《朱子语类》共同构成了朱子语录文献现存的“一录二类”,堪称新时代语录研究的三种基本文献。同样,此校亦正是潘著的文献基础。

二、 朱子语录异文字词的全面研究

在充分占有材料和精详校勘的基础上,该书作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异文中“文字”与“语言”两个方面(即“字的异文”与“词的异文”),对整理所得的朱子语录异文词及用字差异进行全面研究。

第二章“朱子语录文献异文词概貌”首先对大致情况予以简介: 朱子语录中有丰富的汉语词汇,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方言俗语和口语词,体现了宋代文人口语用语的特征,仅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口语词的数量就在8000以上。作者通过诸本共有内容的校勘,得到异文词约500组,词语1000个以上,涉及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内容则关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诸如哲学思想、宗教、经济、教育、科举、饮食、音乐、时令、动植物、服饰、家具、称谓、颜色等方方面面。作者针对以上方面分别举例和考证,使读者略见其概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趋雅趋俗、具象抽象、文言白话、通语方言、繁复简单五组互动机制和承古、新旧替换两大来源。有鉴于朱子语录中上古书面语与唐宋以来方俗口语并存而形成文白夹杂的文人口语风格,异文词的两大特点主要是文白相替和方俗口语间的替换,如否定词“不—未—无—毋—没”,又如代词“这—此—是”,它们的产生时代、语法特性各有不同,在语录中时常发生替换。这种替换主要表现为弟子在最初记录时直录口语而在后来不断的加工过程中逐渐文言化、书面化,体现出当时文言仍然占据书面语的主导地位。朱子语录产生于宋元文白演变的关键时期,先秦文言与唐宋口语互相杂错,作为文人口语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古白话的重要文献。作者择取的宋刻本、明抄本《池录》及成化本等诸本及相互之间的异文恰能完整反映宋元以降整个汉语古白话时期的语言演变实况,为学者研究文白竞争提供了绝佳的一手材料。

第三章探究朱子语录异文词的构成和成因,第四章则研究异文词的词汇系统,这两章篇幅共占全书的五分之三,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异文词的构成形式分为音节对等和音节不对等两种情形: 前者主要有“单音词—单音词”、“复音词—复音词”(包括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语)两种形式,后者则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双音词—多音词”以及“两字以上短语”的不对等替换,涉及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附加式等构词形式。作者于每一种形式都列举多个实例予以周密分析和详细考证,如单音词中的“挨—捱—崖—睚”“串—穿”,双音词中的“年几—年纪”“知得—得知”,三音词中的“不奈何—没奈何”“大小大—多少大”。而四音节词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词语形式,在朱子语录中亦十分常见,故而作者专辟一节加以详论,总结出换序、同类属语素替换、同义语素替换等不同形式和原因。在关于不对等音节异文词的部分,作者着重探讨了最为常见的联合式结构,并列举分析了七组词语来予以说解,其中尤以“面—头面”“改—改革”“资—资质”“见—见识”诸例考证精当,颇具说服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是中古近代汉语中最多见、最能产的构词方式,进一步考察了“饥饿”“诏令”“合当”“意思”“等待”五组异文词,并对其构词和引申机制以及对词汇学研究的价值做有探讨。而在探究异文词形成原因时,作者既注意到形近、音近、避諱等常见原因,又能够根据朱子语录记录口语的特点,结合不同时代材料的古今文字演变等因素做条分缕析的研究,最终总结为近义替换、古今字形变化、音近音变、文献传改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等五大原因,体现了作者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诸多领域深厚的积累和功力。

宋刻本《池录》是宋代的同时材料,故而呈现出宋代用字的原貌,而明抄本《池录》则反映出明代手写用字的变化形态。以之与后世诸本相校勘,所得异文不但为语言研究提供诸多方面的线索,于宋代用字及汉字发展史研究亦有裨益。该书第五章即从时代变化、字体规范、字形结构及字词关系四个角度出发,指出《池录》用字既承古又承俗;既有正异体与俗写的异同,又有新旧字形的异同;既有换旁换位,又有增省偏旁部件的繁化与简化;既有古今字、通假字,亦有借用、讹误和记音等特质,是为关于朱子语录文献用字的首次研究。

三、 朱子语录异文的词汇系统探索

中国学者将语言研究分为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传统语文学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语言做解释,现代语言学则偏向借鉴西方理论做语言现象的系统研究,传统小学研究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建立起理论框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徐时仪2011)该书以传统语文学异文考辨与词义研究为基础,进而对异文词的词汇系统做有考探,集中体现在第四章运用概念场(语义场)、构词语素、义位分析等语言学理论方法对异文词的词汇系统进行研究。作者在第一节指出,“文献中一对异文的形成往往有其原因,尤其同义替换的异文,必然在词义上有紧密的联系,一般同属于一个概念域,是同一个概念场上的成员”(潘牧天2019)245。依次考察了看视、现在、过去、言语、知晓、微小、谨密、怠慢、事物等九个概念场异文词类聚的情形,如“过去概念异文词类聚”中作者以“向”“前”“初”三个语素关联“向—向前、向来—向时、向年—向来”“从前—向前、以前—已前”“初—初间、从初—初—当初、初—当初”八组异文,作者注意到“向来”可指过去、近来和刚才,甚至有的可以指将来,并在蒋绍愚先生将时间定义为“moving object”(蒋绍愚2015)458-459的理论基础上解释这种现象;又如在“微小概念异文词类聚”中通过考察“豪—毫—毛”“毫发—毫厘(氂)”的异文替换及“毫、厘、丝、忽、杪(秒)”等的并用,证明表微小概念的词语多由微小的事物概念或微小的度量概念引申而来,而微小的度量概念名称则多取于微小的事物,如猪毛、牛尾毛、蚕丝、麦芒、蛛网等。

第二节以“贴—帖”“逊—让”为例考察了异文词核心语素类聚,并在“词法模式”(董秀芳2004)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语素异文替换的“同步构词”现象。作者论述“逊—让”异文时例举“辞~、揖~、谦~、推~、禅~、柔~、和~、卑~、~谢、~顺、~位、退~、恭~、~畔”等词,指出二者替换最初因避宋讳强制更改,“经过长期认知的重新整合,成为一种词语或语素替换,不明避讳者也完全能够从语言演变层面去重新理解,这种替换完全有可能脱离避讳,而类推创造更多的同类新词”。并进一步论述文献与语言的互相作用,“避讳由同义词替代避讳字,是语言规则作用于文献规则;久之这种替代为人们所接受,形成了用词的习惯,则避讳改字后的词进入到词汇系统,甚至改易前后的一对词能够通过词法规则同步构成更多双音词,则是文献规则作用于语言规则”(潘牧天2019)422,堪称的论。

第三节以一词的多个义位为中心考察不同义位上分别形成的异文类聚,以不同的异文词为线索探讨词的引申关系,作者通过“过”与“恶、转”的异文分析动词义“经过”到名词义“过失、罪愆”,以“解”与“和、讲、注、脱”的异文为线索考察其“知晓”“解脱”“和解”“阐释”“能够”的词义演变,以“前”与“首、面前、先”的异文为线索探讨“前”运动、空间、时间概念语义的关系,三例代表了线性引申、扩散式引申与跨域引申三种引申方式,分析细致,结论精当,并辅以示意图,清晰地展现了引申脉络,足见文献异文于词义研究之重要性。

以往的异文研究往往是孤立的个体考辨,该书在考辨异文的基础上,不仅将异文现象用于构词方法、文白演变等理论的分析,且将它们以概念、构词语素及一词多义系联起来做系统考察,兼而论述文献使用与语言演变的互动机制等问题,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思路。

朱子语录作为朱熹授业时与门人弟子问答的实录,经由黄士毅而黎靖德之删削整合分类,终于集前著之大成。然而在流传过程中,不惟许多忠实记录朱熹口语的成分被改易,兼有后人语言羼入、后世传刻校改,距原貌相去甚远。宋刻本《池录》作为宋代同时材料,与朱熹当年授课时的口语实况最为接近,其巨大的文献价值正在于此。

作者不避繁琐,以诸本相校勘,得到异文6000余处,异文词500多组,并从文献学、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力图构建文献学与语言学研究之桥梁,不仅探寻宋代至现代的语言演变轨迹,更重现出朱熹授课与弟子记录、编辑以至后世刻印传抄这一鲜活的历史过程,可谓专书研究的典范之作,展示了迄今为止朱子语录研究又一新飞跃。

纵观全书,所举例证皆植根于细致校勘的基础之上,故能擘肌分理,考证精详,然而限于篇幅,书中所能反映的不过全部材料之什一二,尚非全豹,未免遗憾。笔者与作者交契十年,虽具体研究方向不同,但对其念兹在兹和勇猛精进的学术态度唯有钦佩而已。此书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是他过去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和里程碑,但以其对学术的敬意和热忱揆之,此书的出版绝非他关于朱子语录研究的终点。期待牧天将来更进一步,以东亚朱子学的视野对朱子语录域外藏本、刻本、编本和注解类文献进行更为全面的整理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荣捷.朱门之特色及其意义.∥陈荣捷.朱学论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6-193.

2.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和词法.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方彦寿.朱熹书院门人考.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5.

4. 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8-121.

5. 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458-459.

6. 潘牧天.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7. 王星贤整理.朱子语类.北京: 中华书局,1986.

8. 徐时仪.略论中国语文学与语言学的传承及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3).

9. 徐时仪,潘牧天整理.朱子语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 徐时仪,杨艳整理.朱子语类汇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 200241)

(责任编辑 马 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92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