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杂草学报

“繻”字释义辨正

“繻”字释义辨正

赵静莲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是目前我国比较权威的两部大型语文辞书,参考利用者众多。尤其是《大字典》已出版第二版,充分吸收了语言文字学成果,纠正了原版的许多错误,但仍遗留了一些问题。笔者日前查找“繻”字,发现《大字典》《汉大》对“繻”字的解释就有许多问题,其他辞书因为借鉴《大字典》《汉大》,在“繻”字释义上也存在类似问题。下面笔者主要以《大字典》为线索探讨”繻”字的释义问题,兼论《汉大》“繻”字的释义问题。

一、 释义错误

《大字典》“繻”字条释义如下:

《说文》:“繻,缯采色。从糸,需声。读若《易》‘有衣袽。”

xū(又读rú)《广韵》相俞切,平虞心。又人朱切。侯部。

① 彩色的丝织品。《说文·糸部》:“繻,缯采色。”

② 色繻。《广雅·释诂二》:“繻,色也。”

③ 细密的丝织品。《玉篇·糸部》:“繻,细密之罗也。”《抱朴子·外篇·疾谬》:“举足不离绮纨袴之侧,游步不去势利酒客之门。”

④ 古代出入关隘的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玉篇·糸部》:“繻,帛边也。古者过关以符书帛裂而分之,若今券也。”《汉书·终军传》:“初,(终)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颜师古注:“张晏曰:‘繻,符也。书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苏林曰:‘繻,帛边也。旧关出入皆以传。传须〔烦〕,因裂头合以为符信也。”唐元稹《奉和权相公行次》:“栈阁才倾盖,关门已合。”

⑤ 通“襦”。短襖子。《易·既济》:“有衣袽,终日戒。”王引之述闻:“……今按: 《说文》‘襦,衣也。‘繻,温也,衣所以御寒也。”《南史·康绚传》:“在省每寒月,见省官有繿缕者,辄遣遗以衣。”五代花蕊夫人《宫词》:“细风欹叶撼宫桐,早怯秋寒着绣。”

《大字典》“繻”字第三个义项为“细密的丝织品”,这一义项的释义依据是《玉篇》。《宋本玉篇·糸部》:“繻,汝俱切,细密之罗也。”但据此将”繻”释为细密的丝织品,值得商榷。《原本玉篇》残卷(日本昭和八年京都东方文化学院编东方文化丛书本影印本)《糸部》:“繻,汝俱反,《周礼》:‘罗氏掌蜡则作罗。郑众曰:‘繻罗,细密之罗也。《说文》:‘缯彩色也。”“繻”当为“繻”的内部类化俗字。S.388《正名要录》:“繻,帛。”《大字典》收“繻”字,但仅有“缚”一个义项,可再补一个义项,释为“同”。可以看出,《玉篇》释“繻”为“细密之罗”,依据是《周礼》的郑众注。《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郑玄注引郑众曰:“襦,细密之罗,襦读为‘有衣袽之‘繻。”郑玄以“襦”为“繻”之借字,是。《原本玉篇》残卷引《周礼》“罗氏掌蜡则作罗”,正用其正字。但此“繻”释为“细密之罗”,非指细密的丝织品,而是指细密的罗网。从文意来看“罗”正是捕鸟之网。贾公彦疏:“言‘蜡者,自取当蜡之月,得用细密之网,罗取禽兽。”

孙诒让正义:“云‘襦,细密之罗者,谓罔(网)目之数密,可以捕小鸟者。”《大字典》“襦”字条下设“通‘繻,细密的罗网”这一义项,但在正字”繻”下反没有“细密的罗网”这一义项,显然不合适。《广韵》”繻”字中未收“细密之罗”这一义项。《集韵·虞韵》:“,帛边也。一曰细密网。”《类篇·糸部》:“、緰、,询趋切。《说文》‘缯彩色,一说‘帛边也……,或从俞,亦作。又汝朱切,帛边,一曰细密网緰。”字书”繻”字释义,均未见有“细密缯帛”或类似的解释,《集韵》“细密网”、《类篇》“细密网緰”均系承《玉篇》“细密之罗”而来。《大字典》“细密的丝织品”这一义项实为误解了“罗”的意义。概“罗”本有两个常见义,一是指丝织品,一是指罗网,《大字典》把“细密之罗”误解成了“丝织品”之罗。《汉大》“1”第一个义项释为:“彩色的缯帛。一说细密的罗。”将“彩色的缯帛”与“细密的罗”并列,说明也是将“罗”按丝织品意义理解,亦误。

《大字典》”繻”字第二个义项,依据是《广雅·释诂二》:“,色也。”但“繻”作颜色讲,未见典籍实际用例。王念孙疏证引《说文》“,缯采色也”,说明《广雅》的释义依据是《说文》,《说文》这一释义是指呈现彩色的丝织品,不是指丝织品的色彩,所以这一义项可疑,可撤销。

二、 书证错误

《大字典》”繻”字“细密的丝织品”这一义项引《抱朴子·外篇·疾谬》“举足不离绮纨袴之侧,游步不去势利酒客之门”作为书证,说明把其中的”繻”当成丝织品解,实误。《抱朴子》的这个例子,“绮”“纨袴”构成对文。《说文·糸部》:“绔,胫衣也。”段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孙希旦集解:“袴,下衣。”“袴”为“绔”的换旁异体字。“绮纨袴”中,袴为衣服类,也当为衣服类。唐魏徵《群书治要》卷五十“疾谬”引《抱朴子》曰:“举足不离绮襦纨袴之侧,游步不去势利酒客之门。”“绮纨袴”即是“绮襦纨袴”。“绮襦纨绔”典籍习见。《汉书·叙传上》:“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颜师古注:“晋灼曰:‘白绮之襦,冰纨之绔也。师古曰:‘纨,素也。绮,今细绫也,并贵戚子弟之服。”晋灼之释明显把襦、绔对举,而分别以白绮、冰纨为襦、绔之材质。《说文·衣部》:“襦,短衣也。”正与“绔”意义相对。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宋蔡梦弼笺:“纨,胡官切,素丝也。袴,苦故切,胫衣也。班固《传序》:‘班伯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纨袴之间,非其所好也。”与上《汉书》例子构成异文,“绮纨袴”亦是“绮襦纨绔”。“绮”单用亦常作“绮罗做的衣服”讲。唐王维《赞佛文》:“绮襦方解,树神献无价之衣;香饭当消,天王持众宝之钵。”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三十九引此文作:“绮方解,树神献无价之衣;香饭当消,天王持众宝之钵。”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七《圣贤人事部上》“双绮”条引梁庾肩吾《长安有狭斜行》中二句作:“路逢双绮,问君居远近。”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九十载《长安有狭斜行》则作:“路逢双绮襦,问君居近远。”以上几例,“繻”均与“襦”形成异文,为短衣、衣服的意思。作衣服(或与衣服相关的事物)讲,糸部字常与衣部字形成换旁异体字,如绔袴。又如《字汇·衣部》:“,丧服,五服外之最轻者,亦作絻。”《龙龛手鉴·衣部》:“,比争反,束儿衣[1],与绷同。”絻、绷亦构成换旁异体字。“繻”作短衣、衣服讲亦为“襦”的换旁异体字。出土文献亦有用例。吐鲁番出土文书75TKM96: 15《龙兴某年宋泮妻翟氏随葬衣物疏》:“故绯袄一领,故结绯一领,故布小裈一立。”又2006TSYIM4: 4《北凉赵货随葬衣物疏》:“故白縺(练)覆面一枚,故縺(练)一枚,故縺(练)两当一枚。”2006TSYIM4: 8《北凉缺名随葬衣物疏》:“绯覆面一枚,紫一领,绮两当一领。”敦煌文献也有用例。俄符卢格252号《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思问讯而如渴待浆,希传言而如索扣。”校注:“,盖襦的换旁字。”是。《大字典》“繻”字第五个义项“通‘襦”,应改为“同襦”,所举的第一个书证亦不妥。对“有衣袽”的理解,分歧颇多,除了释“繻”为“襦”外,还有很多不同看法。如王弼注:“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引用书证虽然有引始见书的原则,但是有争议、意义不够明确的书证,还是应该谨慎选择。《汉大》2第一个义项为“通濡”,并引《易》“有衣袽”王弼注作为书证也存在类似问题。

《汉大》“1”之“彩色的缯帛,一说细密的罗”义项下引晋陆机《为周夫人赠车骑一首》中“碎碎织细练,为君作”作为书证,亦是认为“繻”之“繻”为丝织品之义,误。南朝徐陵《玉台新咏笺注》卷三载《为周夫人赠车骑一首》此句作“碎碎织细练,为君作褠襦”。“褠襦”当即“繻”,”繻”也为“褠”换旁字。《释名·释衣服》:“褠,禅衣之无胡()者。”《隋书·礼仪志》:“绛褠衣公服,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服之。”原注:“耩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繻”“繻”并列,“繻”为衣服类,“繻”也应为衣服类,应指短衣,而不是指缯帛。

“繻”作丝织品讲,典籍是有用例的。唐刘轲《上崔相公书》:“由是四十年间,威振四海,教加百姓,政归有司,绮罗纨之家,请谒不行,而戚里束手矣。”“绮罗纨之家”虽然在这里也是代指富贵人家,但绮、繻、罗、纨并列,绮、罗、纨并为丝织品名,”繻”也应为丝织品之义。《宋史·韩世忠传》:“亲解孝宗丱角之傅其首,赐金器、笔研、监书、鞍马。”丱角之,当谓束头发的丝帛。

综上,《大字典》释义可校正为:

《说文》:“繻,缯采色。从糸,需声。读若《易》‘有衣袽。”

xū(又读rú)《广韵》相俞切,平虞心。又人朱切。侯部。

① 彩色的丝织品。《说文·糸部》:“繻,缯采色。”唐刘轲《上崔相公书》:“繇是四十年间,威振四海,教加百姓,政归有司,绮罗纨之家,请谒不行,而戚里束手矣。”《宋史·韩世忠传》:“亲解孝宗丱角之傅其首,赐金器、笔研、监书、鞍马。”

② 古代出入关隘的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玉篇·糸部》:“,帛边也。古者过关以符书帛裂而分之,若今券也。”《汉书·终军传》:“初,(终)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颜师古注:“张晏曰:‘,符也。书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苏林曰:‘,帛边也。旧关出入皆以传。传须(烦),因裂头合以为符信也。”唐元稹《奉和权相公行次》:“栈阁才倾盖,关门已合。”

③ 同“襦”。短衣。《南史·康绚传》:“在省每寒月,见省官有繿缕者,辄遣遗以衣。”五代花蕊夫人《宫词》:“细风欹叶撼宫桐,早怯秋寒着绣。”

④ 细密的罗网。参见“襦”字。《礼记·郊特性》:“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清刘沅《礼记恒解》卷十一注引孔颖达:“《周礼》:‘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

附 注

[1]《大字典》“束儿衣”讹作“小儿衣”,误。查《龙龛手鉴》实作“束儿衣”。

參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3.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792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