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陵斌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出现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混合式教学要求老师们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灌输理论”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教学改革的探索,建立适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设计以典型项目检测的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经验。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本技能和相应临床知识是生化检验工作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胜任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在医学检验人才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并且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需要教学的内容增多,给教学带来很多难题[1]。针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现阶段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本校2016年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资源库立项为契机,建设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资源库,建立智慧职教云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得教学时间明显的缩短,在课堂上多出的时间,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2]。下面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1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按照“解构、重构,打碎、简约,泛在、集成,翻转、互动”的理念建设颗粒化课程资源,面对“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学习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覆盖,优化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效果监督调控及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1.1 注重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調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发布教学任务:讨论、问卷调查等,实时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在“课中”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和课堂提问。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选择多种方式启迪思维,突出重和难点,并通过随堂检测、问题讨论、小组 pk 等多种任务使学习变得游戏化、竞赛化、趣味化,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课后”的思考讨论及习题,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巩固和延伸。老师根据过程性评价,即时教学反思,使后期教学更有针对性,整个课程实施手段更加丰富有效。
1.2 以精准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合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资源。通过记录和分析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支持教师实现精准的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
1.3 通过任务驱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达成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
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及工作流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难题进行主动学习,并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作业规范案例分析,训练学生严谨、求实、规范、有序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1.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
一体化设计,合理调用数字资源,在智慧职教的云平台上搭建个性化课程,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微课、演示视频、教学课件、同步练习、随堂考核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学习,简单的知识点通过线上视频就可以轻松掌握,困难的知识点由老师在线下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促进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施过程
以生化基础物质检测模块中的甘油三酯测定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临床案例”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将4学时内容设置以下四个环节:
2.1 课前准备
①到附属医院住院部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血样标本,及时分离保存用于课堂检测②教师利用微信公从号推送“word血脂又误检您了”漫画图文;③教师登陆云课堂,将制作好的课件、微课、动画、3D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推送至班级;学生收到通知,随时随地进行课前学习完成以下任务(学习微信公众号软文,了解血脂测定标准化过程;学习课件,观看血脂代谢二维动画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3D动画,了解脂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机制;观看甘油三酯测定微课,了解原理,方法学评价,提高对临床意义的认识;观看甘油三酯测定标准操作视频,熟悉甘油三酯实验室测定过程)根据课前问卷调查,学生对血脂代谢紊乱所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有强烈的好奇心。
2.2 课中实施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结合血脂测定微课和冠心病病例讨论脂代谢紊乱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教师加以引导,讨论结束后,选择组1中的一组进行讲解,其它小组进行提问补充,教师对讲解和提问的学习予以点评和鼓励,根据课前课中反馈,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抽象的血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过程,为此教师结合平面动画进行血脂代谢过程的讲解,将血脂代谢过程总结为内源性代谢过程、外源性代谢过程、和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途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高脂血症,再用三维仿真动画展示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病变的过程,让学生领悟理解血脂代谢机制和血脂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学生完成云课堂推送的测试题,学生完成测试,数据显示,学生完全掌握了血脂代谢机制,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生具备了理论基础,进入了检测环节,为了贯穿质量控制意识,将这个环节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部分。检验前:在学生认真观看微信软文的基础上,教师用云课堂随机分组,进行检验工作者和患者的角色扮演,然后进行小组互评,熟悉血脂测定标准化过程。检验中:通过教师示教,标准化视频细节展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做出组内结果平均值,交给老师,与临床实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为此老师指导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分析产生误差原因,并动手进行解决,然后将学生的检测结果与临床结果再次进行比对,进行评分。检验后:检测结果出来后,请出1组成员联系血脂代谢过程给患者解释所患疾病和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控制血脂水平,评选出最佳医患关系组,给予评分。
最佳操作小组推选出来展示标本采集、患者沟通的注意事项;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给患者解释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健康宣讲的注意事项;老师予以点评,让学生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氛围中有效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实际检测步骤多,且注意事项细,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很差,个别流程容易忘记,操作细节容易被忽略,这些都容易导致检测结果产生偏差,为解决这一种点,教师结合甘油三酯测定标准操作演示视频进行讲解,对操作步骤进行归纳,对操作细节逐一指出,加深理解和记忆。
2.3 课后拓展
利用所学知识和家人、老人、病人进行检验结果咨询和健康宣讲,促进全民健康。
2.4 教学效果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以“临床案例”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质量控制意识,借助微课、动画、微信推送、问卷星等有效的信息技术学段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3 混合式教学考核
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效果,并对学习效果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过程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过程量化评价指标包括线上测试成绩、课堂测试成绩、课堂发言次数、实训测试成绩。学生自评包括作业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认真程度、合作精神、实训表现。组内评价包括课堂活跃、用功程度、合作精神、知识点掌握、实训表现。组间评价包括成果展示情况、重难点准确程度、知识面覆盖情况。教师评价包括认真程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实训表现、课堂积极性。这都需要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利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的课程效果评价功能,按照课件学习、课堂活动、作业、考试生成统计分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从注重结果向引导学生重视过程学习的转变。
4 教学反思与总结
混合教学模式则颠覆了传统的授课方式[3],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文献、课件、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思考,以实现知识的吸收;课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小组讨论、汇报、协作)完成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深层互动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后,通过练习、实践等进一步完成知识的拓展、升华。采用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拓宽了学习通道,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师个性化指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人人参与趣味课堂,培养学生通过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春艳,李蓉,府伟灵.新医学模式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建设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8):757-760.
[2] 王双群,曾丽华.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 +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9(6):68-73.
[3] 林莹莹,魏安娜,陳盈.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台州学院学报,2014(1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