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迪
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巨著《大卫-科波菲尔》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这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的故事背景正是19世纪中叶的英国现实社会。本文着眼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现实主义色彩,试结合作品中的文学书写和作家的亲身经历,对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作一简要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并对其中所折射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社会 现实主义 狄更斯
成书于19世纪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查尔斯·狄更斯称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作品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探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视角感受人间百态,抒发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和呼唤。
一、《大卫·科波菲尔》的现实主义色彩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凡此种种都在书中有所揭示。同时,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狄更斯曾在黑鞋油作坊当过童工,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而大卫则迫于生计在摩德斯通和格林伯公司做童工。至于狄更斯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过程表现在大卫身上,则是由秘书开始逐渐涉及文学并最终成为作家。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就是狄更斯笔下的第二个自己。由此可见,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详细描绘和评判,成为探究当时社会现状的重要依据。
二、《大卫·科波菲尔》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
全书批判现实主义贯穿始终,使得小说带上了较为明显的写实色彩。狄更斯自己身处19世纪的英国,有所亲历,有所体悟,有所感发,结合敏锐的观察、细致的笔法和深邃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大环境和其中的诸多细节写进了书里。因此,从《大卫·科波菲尔》的文本出发,可以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进行探究。
(一)社会差异悬殊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这带来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资本的积累加剧,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使得贫富差异悬殊,处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享受着广大劳动者创造的优渥物质生活,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底层贫民终日劳作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凄惨境遇。小说中,裴果提一家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只能住在报废了的扣在陆地上的黑色驳船中,四周环绕着毫无生气的荒地,这就与相互攀比外表、车辆连同马匹和仆役的博士协会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显而易见的差距无疑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虽然作者笔下的大多数下层民众穷困潦倒却有着金子般善良淳朴的内心,但对金钱的羡慕和渴盼却也不可避免地滋生着。童年时的小爱米丽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却已经对富裕的生活有了热切的向往,在回答大卫的疑问时,直白地表达了自己想当阔太太的心愿,并表示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所谓上等人的生活,所以才有了成年后在欲望与利益的驱使下私奔的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巨大的贫富差异所引起的社会矛盾。诚然,人人都不愿贫苦终生,但因為中下层平民所处的环境是与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这种社会差异从出生到长大被愈渐拉大。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富裕人家的孩子从一出生便能享受到贵族式的教育和培养,而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还要为补贴家用而早早步入社会。虽然哈姆品行端正,天性纯良,却无法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只能成为像裴果提先生一样的普通劳动群众。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中下层的劳动人民必然会采取实际行动去抗争。主人公大卫就是例证,他不屈服于磨难,敢于同命运抗争,发奋图强,坚韧不屈,在任何时候都不轻易言弃,最终也收获了事业与爱情。
狄更斯在表现19世纪英国的社会差异时,用的是批判的笔调,下层民众贫苦困窘而热情善良,贵族富人骄奢放纵而贪婪自私,此种现象虽触目惊心,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二)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展开,这一时期的英国因其强盛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一切似乎都是一幅太平盛世的模样。从表面上看,城市繁荣喧闹,道路车水马龙,交通四通八达,仿佛积聚了数不清的财富,但这也仅仅是表象而已,掩盖不住的是悄悄暴露并无声滋长的众多社会问题,不仅仅有贫富差异的悬殊,还有童工问题、孤儿问题、教育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书中用大量笔墨揭露了童工问题。开始独自生活的大卫在摇摇晃晃的旧仓库里做童工,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可以想见当时童工的工作环境之恶劣。而主人公那时的心境则是痛苦的、近乎绝望的,生活之艰辛加之于幼小孩童身上是何等残酷!而由于米考伯一家的照应等,大卫的童工生活和其他童工相比则已经算是略显舒适的了。在当时,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在残酷剥削下,许多童工贫病交加甚至过早夭折,无不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孤儿和女性的权益经常得不到保证。因此未出生即丧父的大卫才会有着身份认同的焦虑和独自漂泊社会的经历。
狄更斯对盛世危机洞察是敏锐的,他没有为表面财富的增长蒙蔽双眼,而是警觉地发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繁盛光辉下种种潜藏的社会问题,并在小说中真实地呈现和批判出来。
(三)资本主义社会性质下的人道主义呼唤狄更斯和大卫所处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随着资本的积累,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愈演愈烈,甚至到了疯狂和病态的地步。摩德斯通哄骗克拉拉与他结婚不过是为了倾吞家产;尤利亚·希普心怀不轨想要将威克菲尔律师的业务据为己有;爱米丽克制不了对金钱的欲望和斯蒂福私奔,桩桩件件俱是一味追逐金钱引发的恶性事件。在金钱面前,人性被赤裸裸地暴露。有人能安贫乐道、泰然处之,也注定有人会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面对这一现状,许多有识之士都发现或许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回到人本身的角度。于是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都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角度出发,呼唤平等和博爱,使得人道主义的思潮涌动在19世纪英国文学的创作领域。而狄更斯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着具体的体现。他一方面无情地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一方面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同时表达了自己善恶终有报的价值观念。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磨难和挫折并没有使他走上歧途,反而更加激励了他积极上进之心,他宽厚温和,正直善良,最终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这正是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此外,对艾妮斯、哈姆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的呼唤。
由此可见,19世纪的英国,虽然贫富差异悬殊、社会问题众多,但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着,而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作家更是广泛地呼吁人文关怀的回归。
三、《大卫·科波菲尔》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作为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在描绘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和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社会差异的悬殊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呼唤着对制度内人性弊病的改革,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19世纪下半叶,英国逐渐意识到过往弊端的积累,开始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和完善,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英国经济在盛世中渐趋停滞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对英国社会的书写是具有启发性和惊醒性的,作家的深邃思想和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种史料,作品全方位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分化与差距,批判了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暴露了金钱名利的罪恶,同时表达了对于崇高道德和纯美人性的追求。也为当时沉醉于盛世中的英国民众敲响了一记警钟,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定规律,展现出现实主义文学共时和历时的深刻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