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程式化伦理叙事到细节化文学叙事

程式化伦理叙事到细节化文学叙事

李爱红

摘要:豫剧艺术曾经拥有极强生命力,但在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遇到了挤压。只有争取更多的关注,焕发出新的活力,摆脱旧有规范的束缚,适应时代,不断创新,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风雨故园》在叙事方面的创新上取得了较大成功,为豫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豫剧叙事 《风雨故园》 人文关怀 文学修辞

中国戏剧中影响最大受众最多的剧种有五大类: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作为中国戏剧五大类之一的豫剧,有众多的传统剧目(六百多个),很多省份(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山东、台湾、新疆等)都有专业剧团,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有属于自己的板式结构和音乐形式。豫剧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人物性格相对粗放,故事结构相对完整,反映普通民众审美需求和伦理准则,贴合普通民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深受民众喜欢,一直以来都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当下中国,电影、电视、手机等电子传播媒介成为占据民众生活的主要沟通及娱乐休闲媒介形式。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戏剧戏曲艺术因表现形式的程式化及简单的伦理化叙事,明显不能契合民众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受众群体愈来愈小,因此戏剧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势在必行。豫剧《风雨故园》的叙事方法和对细节的处理及取材和表现内容都跟以往的豫剧经典剧目有很大不同,取得了较明显的成功,为豫剧叙事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

一、模式化中的伦理叙事

模式化叙事是传统戏剧艺术舞台呈现出来的基本面貌,叙事内容、故事结构、叙事手法等都是带有明显的模式化和程式化特征。

豫剧不仅善于表演情感力度比较大的大场面戏,也可以表现有历史底蕴的历史人物戏,还可以贴近普通民众生活,展示普通民众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大致是这几类:生活剧、公案戏、历史剧等。同一类型的作品的叙事内容近乎一致,比如公案戏。豫剧的公案戏大部分剧目是包公戏,另外有《海瑞罢官》《布衣巡抚》《十五贯》《血溅乌纱》等。故事模式一般是灾难发生,强大的恶势力在灾难中强取豪夺,欺凌弱小,地方官员或畏惧恶势力或与恶势力沆瀣一气,冤案形成。清官受命,查看灾情,拦轿喊冤,调查案情,真相大白,却遭遇阻挠,无法结案,剧情发展到这里,会有大段唱词,表达清官的为难,回忆为官的志向,逐渐坚定立场,执法为民,抱着罢官丢命的决心也要惩治贪官,除暴安良。到最后,清官重新定案,沉冤得雪,恶人受到应有惩罚。公案戏传递的是普通民众对贪官恶吏的憎恨,对清官的爱戴与尊重,至于清官文化当中包含的法治的不健全及大部分官员的不作为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因为这样的模式化作品目的不是展现人性的复杂,没有留给受众思考的空间或引导,他们只要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就可以了,故事的内在逻辑性不够,叙述动力较弱,最后结果的形成依赖的是清官的主观愿望,或是受众群体的主观愿望,而不是故事发展所有参与因素的共同指向。在电影电视、网络文学叙事都非常成熟且生活节奏较快的现在,这种传统的舞台戏剧叙事模式与受众产生了较大的隔膜。

李渔在《闲情偶记·词曲部·脱窠臼》中借《尚书》和韩愈之言引出戏剧创新的重要性和顺应时代改变的必要性:“‘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这里李渔不仅讲到戏剧内容的求新求变,还有内在结构内容的变化,只有变化,才会吸引观众,才会使各种戏剧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但这种改变又不能脱离戏剧的本质属性和特點,改变的基本原则是保留特色,顺应时代,调整策略,完善传统剧目,创作新作品。在这个基础上,跳出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推陈出新是让戏剧戏曲艺术焕发生机的发展方向,如《风雨故园》。

二、《风雨故园》中的文学情怀

(一)细节表现中的人文关怀《风雨故园》取材于鲁迅先生的妻子朱安女士的生平事迹,摆脱了传统剧目的伦理叙事的内容范式,以朱安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展现的是旧时代女性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无所适从,和她一生守望却永远无法得到的夫妻感隋的悲剧。这部作品展现了朱安悲剧的一生,如果只把朱安人生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归结于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对于一个一直困于后宅的女人来说太遥远了,豫剧《风雨故园》从细节人手,表现朱安一生的欢喜——失望——等待——无奈——绝望,把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普通的女人,尊重她,表现她情感丰富、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与鲁迅连在一起的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单纯作为“鲁迅的遗物”而存在。

《风雨故园》一改以往戏曲由于舞台表演限制只能采取的顺序叙事方式——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借助舞台声光效果,借助观众对鲁迅的熟悉以插叙的方式展开,由鲁迅先生追忆二十年前被母亲欺骗回国完婚,娶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子,开始了一生的痛苦纠缠。作品接下来开始叙述鲁迅先生与朱安的完婚过程,新婚女子坐在花轿之中,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来到丈夫的家。下轿时,新娘子的绣鞋落地,因为听说留过洋的新派丈夫不喜小脚女人,新娘子为了讨丈夫喜欢,做大了自己的新鞋,把鞋子里塞上棉花,裹过的脚本就不灵便,再加上鞋子不合脚,于是出现了鞋子落地的一幕。这个细节可以有两方面的解读:一是表现女子对于未来婚姻生活的不自信,丈夫是新派人士,看见了外面广阔的世界,而自己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字也不识得几个,女子的惴惴不安通过把鞋子做大传递了出来;二是表现这桩婚姻的不合适,裹过的脚和剪掉的辫子是新旧观念的对比,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注定是无法沟通的甚至是无法忍受的悲剧。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婚姻就像是脚上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不合适的鞋子塞了棉花也依旧不合适。这样的细节叙事,留给观众很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比大段的唱词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故事向前推进,鲁迅先生把母亲和朱安接到北平,晚上休息的时候,大先生把三个人的住房分开。朱安很是不安,从先前团聚的喜悦里坠人失望,“十年来天天盼团聚,这团聚与分离又有何异……满腔心愿随风去,点点泪水心头滴”。经过仔细思量,朱安没有放弃,把先生的被褥抱到自己的屋子,得来大先生的训斥:“以后不要乱动我的东西。”简单的动作包含了一个女性对普通夫妻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在情感。她是一个旧式女性,接受的是逆来顺受的教育,只有等待别人给予,而不能自己争取,这一次在没有征得大先生同意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举动,是要非常大的勇气的,但她还是做了。这种长时间无望的等待中的挣扎,让观众对这个女性充满同情,这也是细节叙事的力量。

(二)舞台语言的文学情怀经典文学作品内容的转化,在《风雨故园》中,有两处是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直接转化而来,对塑造人物、增加作品的艺术性有明显的作用。名作欣赏/项目呈现>

鲁迅新婚第二天离开,一去三年,某一天来信,婆婆安慰朱安说“他说他想你”,舞台上朱安重复这句话,“他说他想我”,然后舞台灯光与音响呈现出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场景,朱安在这样的场景中有一段很美的唱词:“一飞飞到百草园,百草园里好风光,蟋蟀在弹琴,油蛉在歌唱,菜畦伴石井,鸟语共花香,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飞过围墙。”这段话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一直以来都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文中,而这一段经典的景物描写又是必背段落,这一段唱词一出来,不仅表现了此时朱安喜悦的内心,也给观众非常丰富的感受,一方面是配合舞台声光色彩体验舞台上人物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勾起曾经熟悉的记忆,找到一种文化认同。

另一处是出自《纪念刘和珍君》,“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的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遇害,鲁迅悲愤难抑,写下这篇纪念文章《风雨故园》通过虚写的方式把这个悲剧事件融入,通过鲁迅和许广平对这件事所表达的愤怒之情把《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名句提炼成唱词:“长歌当哭待痛定,一腔悲愤向笔锋,真猛士何惧他残暴凶狠,擦干血泪愤然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染的事实,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充满文学性的唱词不仅表现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对热血青年失去生命的痛苦与愤怒,也表现了二人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他们的内心装的是国家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件事之后,他们相约一起离开,而观众对这样一种情谊是愿意认同的,对朱安的痛苦也更加无奈,这个有一双小脚的又不识字的女人无法追上决心要唤醒民众的启蒙知识分子的脚步。

(三)文学修辞手法的舞台运用

这部舞台艺术作品,有多处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作品内容更丰富,更有层次感,还能引发观众对读者命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比喻。最明显的是那只小蜗牛,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听说大先生从东洋回来,而且在信中说想她(婆婆的话),朱安心情很好,看见小蜗牛在往丁香树上爬,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而自己苦等三年终于等来了丈夫的归来以及她信以为真的情分。第二次是被长时间冷漠对待的朱安逐渐老去,小蜗牛出现了,朱安与小蜗牛对话:“你是从绍兴爬来的吧……等你爬上去,丁香花都落了,来,我帮你……”然后把小蜗牛往丁香花树上放:孤独的朱安空守着只属于她自己的寂寞年华,走不进大先生的生活,只能远远地看着,看着他与学生谈笑风生,看着他与邻居家的孩子玩耍,热闹是他和她们的,她什么也没有,只有这只努力的小蜗牛,听听她的絮语。让观众更容易走进朱安的内心世界,体会朱安的内心苦闷。第三次是得知鲁迅与许广平一起离开,朱安知道这一次是再没有希望了,她问小蜗牛“你怎么不换一个地方”,很明显,这是在自问,明明很早就知道最后一定是这样的结局,为什么还要一直等下去,现在,结局摆在自己面前了,再反思为什么没有提前离开,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第四次,大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空茫的舞台上只有一点灯光打到朱安身上,她满脸皱纹,白发苍苍,朱安的念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我多想变成一只小蜗牛,一点一点爬到上海,静静的守在你的坟前,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但我自己知道。”一生没有从大先生那里得到她想要的温暖和情感,朱安却没有抱怨,知道了大先生的了不起,对大先生更多了尊敬。但她不想去分享那份荣耀,只想静静的守着,守着的只是大先生,无关地位与尊荣。这样的结局展现了朱安深挚而淳朴的情谊,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朱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被尊重的人格。

其次是象征修辞的使用,最典型的是裹脚布。大先生和许广平一起离开,逐渐老去的朱安站在舞台上茫然四顾,“又走了,他们一起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愤而解开自己长长的裹脚布,舞台上是白色厚重的白绫把朱安紧紧地捆绑,无法挣脱,这浓重的愤怒和悲凉让她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相貌是父母给的,知识是别人教的,这能是我的错吗?”这样的舞台表达不仅塑造人物形象,还让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剧作家对朱安的悲剧做了更深入的理性思考,这是落后的封建礼教与封建陋习造成的朱安人生的悲剧,这是时代变革过程中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大先生与朱安之间的情感悲剧。

《风雨故园》的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作品摆脱了传统剧目的类型或题材,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但又不囿于历史素材的理性材料搜集整理,更多的是透过历史材料合理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尊重个体的人的情感及幸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塑造朱安这个舞台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的特别:服装、造型、化妆摆脱传统戏剧艺术的夸张简单和忽略历史背景的做法,尊重历史语境;细节化处理人物行为和剧情,人物行为推动剧情发展,使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符合内在逻辑关系,显得合情合理;人物关系的处理不再是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简单解决,而是细化到一个个小的生活事件中,一点点累积起来,最后的矛盾爆发及剧情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

“歌德说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超越了戏剧,进入了文学的诗性”,可见舞台艺术是可以借助文学性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而富有魅力的,《风雨故园》的作者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或许给戏剧发展提供一个思路,让戏剧艺术在电子媒介如此强大的今天煥发出被不同年龄段都能接受并喜欢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35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