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娟 庄桂成
摘要:《芦苇花开》是诗人李强所创作的一首富有哲学意味的现代诗歌。以芦苇为主要意象进行想象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求之不得的哀伤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芦苇”作为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诗歌共分为五个结构段,主题和情感的一致性将诗歌串联起来。整首诗歌意象众多,情感丰富而细腻,思考富有哲学意味,值得品读一番。
关键词:李强 诗歌 芦苇 哲理
《芦苇花开》是诗人李强所创作的一首富有哲学意味的现代诗歌。笔调委婉,通过众多的意象将其内在的情感展露出来。全诗共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叙述不同的内容,整体上又融为一体,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和情感联系,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对在生活重压下仍然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的赞扬。
诗歌开篇是四个节气名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些都是秋冬季节的节气,营造出了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也显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漂泊的一族/相约返乡,相约溯江而上,回到一轮月光”。“漂泊的一族”既是指常规意义上在外漂泊的游子也是指在世上的所有人。人生在世,总是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在这未知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定能依靠的,就如浮萍漂泊在世上,因而每个人都是“漂泊的一族”,所以要“返乡”“溯江而上”“回到一轮月光”。这其实就是要反思自我,要思考人生,要寻找生命中最重要最本质的追求,要寻找最本源的自我。“三月孤帆,去了扬州/夜半客船/去了姑苏”这几句诗歌虽然简洁,但化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也使得整首诗歌更具有古典的底蕴。诗歌中的“扬州”“姑苏”两个地点名词表现了空间上的广阔。“夜半”“三月”则表明了时间上的跨度大。这两句诗歌营造出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无垠的氛围。“长江亘古奔流载不走一方乡愁”,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常见的话题,无论时空怎样流转变化,总有在外漂泊无法归家的游子,所以乡愁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即使长江滚滚地奔流也无法带走人们这份根植在心底里的情怀。与此句相类似的诗句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绵绵不绝的春水来表现愁绪的不绝,诗人以长江的广阔浩渺来表现乡愁的浓重,两者虽都借水来表达情感,但有其不同。本诗的表达更与李清照的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将两位诗人的诗歌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更加宏大的意象“长江”来表达情感,以更加宏大的格局来创作,使得本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诗歌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结构上相近,内容上关联少,但主题的一致性将两个部分串联到了一起。首句是四个相同属性的地点名词“长亭、驿站、港口、码头”,诗歌进行了一种列举,这四个地点都是人员集聚的处所,是前往他方的中转站。“天呐!这么多的人/相识的人/相似的人/相逢在路上”,這句诗歌与上面的四个地点遥相呼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在港口码头等处熙熙攘攘的人们摩肩接踵急匆匆地赶赴目的地的图画。数量如此多的人们没有风花雪月的情节,不论人们背后有着怎样相似的悲惨遭遇和幸福生活,有着多少感同身受的经历和心酸的痛苦往事,有着如何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与才华,这群庞大的群体之间的缘分有的也不过是偶然间的“相逢”。每个人急匆匆地赶往着下一个地点,对他人多半也是擦肩而过的“相逢”,幸运些的不过也是相伴一段路而已。“多少人相约赴死,可曾经过天堂/多少人相约求生/可否绕开地狱”。对“赴死”的人,诗人想问他们是否到过天堂;对“求生”的人,诗人思考他们是否绕开了地狱。这是一个有趣的思考。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天堂”和“地狱”指代的是两种生活的状态,即是人生的低谷和高峰。那些自觉人生无望的人他们是否也有美好的时光?那些在人世间艰难求生的人又是否逃离了绝望的旋涡?
第三部分诗歌“风在空中荡漾/风是秦风,人在地上徘徊,人是汉人,芦苇一群群,肩并肩,手挽着手,低吟,或者默诵”。诗人用了三个意象“风”“人”“芦苇”,其中“芦苇”最具有感染力。“肩并肩,手挽着手/低吟,或者默诵”,既是对一大片芦苇生长在一起时的场景的拟人化描写,也是对于人们千百年以来抱团生存的场景的一种形象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在这里直接用了诗经中的“蒹葭”,与诗歌前面现代化语言形成一种反差,造成了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前面提到了“天空”“地上”,“在水一方”又提到了水。海陆空三者都提到了,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广大。“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直接借用古诗句,也是出人意料之外。诗人借助沧浪歌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可以保持着自己的情操。
诗歌的第四部分继续以芦苇为议论的对象。“说到黑,习惯说乌黑,说到白,习惯说雪白/说到冬至日的汉口江滩/习惯说雪白的芦花,绵延的雪景”,三个平淡无奇的排比句,点出了人们的语言习惯,也为下面的嘲讽做了铺垫。“不学无术、自以为是的人呐,芦苇不开花、只结穗/而穗子是灰白的”、直白地嘲讽了那些隐藏在习惯性背后的不学无术,自以为是却又肆无忌惮评论事物的人们。首句的平淡与这句诗歌的直白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讽刺的色彩。“求生的人上不了天堂/赴死的人下不了地狱/无数你我奔波在灰白的人世间,湮灭在灰白的人世间”。“求生的人上不了天堂,赴死的人下不了地狱”,个人认为指的是一种求之不得的悲哀。天堂也好地狱也罢,是人们在人世间所希求所追逐的种种事物的象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个人想要得到苦苦追寻的事物,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是困难的事,因而“求生”的人难以到达梦寐以求的“天堂”,“赴死”的人也不会到“地狱”,无数“求生”和“赴死”的人是在“灰白的人世间”,一种所求不得的状态。这不是个人的雄心壮志未能酬、个人的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是人类群体共有的一种状态,即人生是难以如意的,每个人都有着所求不得的时候。因而诗人说的是“无数你我”,是从古至今乃至未来的人们,是从国外到国内的人们。“奔波”显示来来往往的人群是艰难地在人世间前往自己的目的地,这样的我们被“湮灭”在“灰白的人世间”,给人一种难以挥去的悲哀之感。长久以来,人们或盲目或自觉地追逐着自身的目标,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但结果往往是很难如人意的,被各种挫折所打败,只好苦苦地挣扎在“灰白的人生间”,那些所付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但即使是这样,“无数你我”还是会因为不甘心而继续进行着“奔波”,然后又被“湮灭”,从而不断重复着“奔波”“湮灭”的轮回,这样的悲剧意味就更加深刻了。
“岁岁枯荣,生生不息,无家可归的吉普赛人/四海为家的吉普赛人/打散了又聚拢的吉普赛人/在刀剑上绣出花朵,在轮回中贴上金箔,让笨重的城市长出翅膀,忽高忽低地飞”,最后一个部分诗人描述了吉普赛人,并以吉普赛人作为坚忍不拔人群的一种代表。“无家可归”,吉普赛人就“四海为家”;被“打散了”,吉普赛人就“聚拢”。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有所成就,发展了笨重的城市,让城市可以飞翔。他们像野草一样“岁岁枯荣,生生不息”,顽强生存。这是诗人李强所赞扬的一种坚韧的精神,吉普赛人是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人们的代表。“单薄的芦苇,空虚的芦苇/被好人抚爱被坏人糟蹋的芦苇,结灰白穗进造纸厂的芦苇”。这里的“芦苇”隐喻人,人像“芦苇”一样本身脆弱,易受环境影响,身不由己,而且遭遇种种,既被好人所温暖过,又见识过坏人的险恶。“结灰白穗进造纸厂的芦苇”又表现出了人们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进的一种状态,诗人将“芦苇”与“造纸厂”联系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被异化的状态。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借用对美丽女子的向往来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期盼,而这也是一种鼓励,虽然人生苍茫但我们依然要怀着一种对未来的向往,顽强地走下去。
从全诗来看,诗歌的五个结构段之间没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主题和情感的一致性使得诗歌被串联起来,尤其是“芦苇”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想法传递出来。在诗歌里,“芦苇”是“低吟,或者默诵”“单薄”“空虚”“被好人抚爱被坏人糟蹋”的,就好像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沉默,孤独,无力,有种种的辛酸苦辣。这样的“芦苇”也仍然要展望未来,期待着在水一方的伊人。诗歌的前两个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那亘古的乡愁与求之不得的哀伤,最后一段则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用“吉普赛人”作为代表来展现诗人所期待的一种人生状态,即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希望,顽强拼搏,开出生命之花。诗歌中两处关于“天堂”“地狱”的思索富有哲学意味,值得反复咀嚼。
诗歌的语言平实,在娓娓道来中抒发情感,多处化用和引用了名篇佳句,更有文化的底蕴。诗歌的情感基调哀而不伤,主题深刻,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悟,给读者带来了启迪,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