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宇琪
摘 要:《漂泊的那朵美丽忧伤》是牛殿庆教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在这本集子里关于乡村记忆的表述,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他对童年、对亲情的留念,另一方面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与向往,再就是亲情叙事的铁骨柔肠。此外从这部著作的一些文章,可以领略作者的文学立场,可以看到一个文艺批评家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公正态度。
关键词:《漂泊的那朵美丽忧伤》 牛殿庆 乡土情结 文学立场
新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漂泊的那朵美丽忧伤》,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洋洋二十八万字,是牛殿庆教授半生的积攒。笔者与牛教授相识多年,结交至深到以兄弟相称的程度,其为人爽直真诚,是个见真性情的文人。为文亦如此,笔力所及,意之所至,“义”气风发,对家庭的点点滴滴熔铸在对亲人的情感追忆里,守护家园的情感细腻真诚,叫人依依不舍;对文学的半生追求不离不舍,足见人文情怀。牛教授文学创作涉猎广泛,如他所说:“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什么都写什么都没写好。”这是他为人低调调侃自己,或者说他有更高的追求。
一、乡土情结的文学表述
在这本集子里关于乡村记忆的表述,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牛殿庆对童年、对亲情的留念,回忆使他的心灵湿润起来,使他的天空朗照起来。读他的作品总是能感觉到一种满足,从字里行间爬出来,能够使人安静下来。《被雨淋湿的岁月》《糊墙》《吃地瓜》《烙土豆的滋味》等掺杂了许多对贫苦生活刻骨铭心的追忆,折射了对眼前生活安乐知足的心态。牛教授写这些对逝去生活的追忆,更重要的是文化记忆。《被雨淋湿的岁月》中的那把老旧的油纸伞,“伞已经漏洞百出了,母亲糊了多次,多次还是漏,下雨天再拿出来糊,后来改用橡皮膏贴,再后来索性用塑料布缝上去。这把伞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的补丁,像出土文物一样,格外的丑陋。”这伞是人生的经历,是年代的一种记忆符号。《思乡的饺子》中的饺子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镌刻在逝去岁月里的文化符号,是对贫困年代的一种记忆。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使这篇文章的感情饱满欲溢,让人读了会悟出怀念艰难才懂得珍惜当下的道理。还有《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把贫困年代的贫困生活描繪得像诗一样的快乐又美丽的文学建构。用普通的酒瓶子做手提灯笼的灯罩,用魏德罗(俄语“水桶”之意)做冰灯罩,用谷糠调上柴所做的那油房前屋后一小堆一小堆的撒灯……这些简单的正月十五节日元素,使这篇散文有了地域标识和历史标识,再加上东北大秧歌、山东快书等文艺元素,使东北的节日不但有了地域特色还具有了年代符号。这样平实而又深情的文字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就等于背叛。牛教授说:“我是把这些忧伤作为人生的一笔财富来看的,所以,是美丽的诗意的人生,是孔子苦中之乐的人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故乡之于作者,就相当根之于植物。在黑龙江省嫩江平原的这片黑土地上,作者的根就此萌芽,并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故这本散文集里对乡村记忆的表述,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故乡的缱绻、对亲情的留念,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二、乡土情结: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
关于乡村记忆的表述另一方面,是牛教授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他文明就无足轻重了。这本集子的第二辑《诗意栖居》里,我们体会到只要拥有一个打开的胸怀就会拥抱大自然,就可以找到心灵安歇的地方。《有太阳的冬天并不恶劣》《春天的诱惑》《春风剪黄叶》《春到成都》《成都的秋》等体现了牛教授所说的“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动人之处”。《一花一草一世界》是写牛教授养花的心情。他在家里办公室里大大小小养了几百盆花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牛教授养花是有个性的,这个性来自于他对花草个性的关注,他是把花草当作人来养,所以才枝繁叶茂,才情趣盎然。要说牛教授把花草植入室内是建构宜居环境的话,真不如说他是无奈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补偿,是在努力寻找心灵可以安歇之处的一种尝试。《迷失的孩子》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要不是亲身经历真难以写得这样真切。写一只雏鸟无意钻进了办公室的棚里,他说小鸟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在外面叽叽喳喳地呼唤,棚上稚嫩的应答声惊动了他,他把天棚的通风口打开,帮助小鸟出来,又把它放飞到户外天空里,欣慰地看着一家人团聚。这是动物与人平等的声音,做到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再遥远。
牛教授是出生于东北农村,心底里对乡村的眷恋,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用费心去找,《桐乡把酒就菊花》《春来桐乡访蚕花》等,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只要是与大自然相关的一草一木他都热爱,这倒让我们想起这些年文学的回归热,这是牛教授寻找心灵回归和安歇的所在。我们战天斗地的事情干得太多了,现在是应该反思一下怎么爱护一下我们的环境了,对天对地是应该有敬畏之心的。从《有太阳的冬天并不恶劣》《春天的诱惑》《春风剪落叶》《成都的秋》《春到成都》等文中,可以感受到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动人之处,这是对生态人生的诗意追求。这部著作有三篇写春节的散文,三篇就近三万字,要说《崇福的年味儿》是江南年俗的乡村表述,那《美丽的过年》和《2015年的春节》就是信息化及物质富余的现代化过年,是与《正月十五雪打灯》乡村记忆里的过节和《思乡的饺子》里的“过年吃饺子”的一种比较。但就是因这信息化的过年,字里行间透出作者怀旧的忧伤,是那种没有乡村记忆中盼年盼节和过年过节快乐的忧伤。看春晚发短信缺少的是东北乡村老家冰天雪地里过年和江南崇福过年的那种纯朴而简单的生活乐趣,而最为作者忧伤的是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与我们的渐行渐远。
三、乡土情结:亲情叙事的铁骨柔肠
牛教授的这本集子也写人,主要是写亲人和学生,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东北大老爷们儿掏心掏肺的真情。写父亲、写母亲、写女儿,他的抒情是建构在平实深沉的叙述里,所以这抒情很浓郁,这人物很坚挺。比如在《夕照里的父亲》中他写父亲,是写父亲在病痛中对自己的关怀,这样父亲的慈爱就得以放大,“牛车慢悠悠地把我从公社卫生院拉回,您总是回头用那只温暖粗大的手抚摸我的头。我觉得那只手又细又软……”在这篇散文里他也写了父亲的严厉,他准确地揭示了一个孩子在惹祸后的心理状态,“我”把小朋友打了,“眼瞅着那肋条上隆起了一条血线”,然后就跑了,“我躺在蒿子里偷着乐,乐完了开始想事,这大子他妈准得带着他到我家找我妈,我妈保准得告诉我爸……”牛教授写母亲是把母亲定位在一位哲人的立场上进行叙述的,《我妈》中的“妈说”充满了理性与智慧,“穷死有个家,老死有个妈!”妈妈的疼爱是母性的本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是《妈说》道出的母亲与孩子思念的差距,“妈说”的智性还在于超拔的气度,“家陈万贯带毛的不算”,这种气度是让牛教授之所以能够沉静下来的理由。
这本集子里收入了几篇牛教授写儿女的文章,《我的肩头落下一千金》《想念女儿》《长发女儿》,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东北大汉的百种柔肠。他写学生也是这种感性的嫁接,生活中的牛教授是个爽快人,但他写起女儿写起学生来却这样缠绵这样百种担心万种怕,就这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老师的责任和担当,领略了他对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与向往。追求和谐,就是寻求心灵可以安歇的地方。
四、文学立场:书生意气的张扬
这本集子的第四辑《书生意气》写牛教授对世态人生的一些见解。如《说“闲”》和《尘埃落定道个“闲”》,本来这后一篇叫《道“闲”》了,是想尘埃落定能说明人生这场热闹算是过去了,自己以一个退休人的心态如何观照自己的人生。这辑中还有抒写家国情怀的《六十华诞赋》《韩国的体会》《强国忧思颂华诞》等;还写了他对学生的关注,如《做阳光女孩写阳光诗歌》《原来生活是有滋味的》《追梦女孩饶佳》等,在对学生文学成就的肯定和赞美中又倾注了许多担忧。最后一辑《人文情怀》是从他发表的一百余篇的文学评论中选出几篇短小精悍、语言散文化的文章,大多是从文本出发对文学中人物命运的关注,虽比较唯美,但观点比较尖锐,让我们看到了牛教授为人为文的另一方面。从近几年发表在《文艺报》的《诗歌应为大众吟唱》《切实推进诗歌批评的发展》等文章让我们可以看到了牛教授作为诗人的诗歌主张。还有对《怀念狼》的批评,对屈原的怀念等文章,我们感受到了文艺批评的和谐追求就是对真诚和正直的向往,或许阅读牛教授那几篇关于人文精神的文章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对和谐的向往。
牛教授这本书流畅的语言,平实的叙述,生动而富于雕刻感的描写都给我留们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抒情议论是建构在细节的描绘上,议论是建构在事理和实例背景上,所以,读后才动人感人。
参考文献:
[1] 牛殿庆.漂泊的那朵美丽忧伤[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牛殿庆,傅祖栋,王岩.和谐:文学的承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