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庭芳
摘 要: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一、引言
美国诗人庞德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和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1976年出版成名作《女勇士》后引起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关注。庞德和汤亭亭的作品都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研究,这与他们翻译中国诗歌和文化,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密切相关。因此,对比研究庞德和汤亭亭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化元素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对了解美国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尤为重要。
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是英美现代诗歌和英美现代文学史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庞德的创作和翻译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中国古典诗歌使其奠定了在英美诗坛的重要地位。庞德本人不懂中文,通过汉学家Earnest Fenollosade的手稿翻译出版了《华夏集》,《中国古典诗歌》的出版直接推动了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庞德还接着创作了英美诗歌《诗章》,其中就使用了很多汉字。
19世纪初20世纪末正是庞德从事翻译创作的高峰时期,而维多利亚统治时期盛行的文学风气偏向华丽的辞藻和烦琐的修饰,庞德一直寻求改变这种奢靡的创作风气,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为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李白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友人孟浩然下扬州,表明友人辞别黄鹤楼东行,诗人描写阳春三月,友人沿江而行领略的风光美景,而庞德的翻译却富有创新: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goes west from Ko-Kaku-ra.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表示时间地点的“三月”“烟花”被“the smoke flowers”代替,衬托出友人乘船离去时渐行渐远的景象。“这一意象凸显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气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中国古典诗歌凸显的意象影响了庞德的创作范式和文学理念,这明确体现在他创作的意象派诗歌《地铁车站》中: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全诗短短两行,语言精练,描绘出巴黎车站人群的流动,黑黝黝的地面以及各色雨伞之间的景象对比,这首诗也成为中西文化杂合的代表之作。
三、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翻译
Maxine Hong Kingston(马克辛·洪·金斯敦),1940年出生在美国,父母均来自中国广东省,她的中文名为汤亭亭。1976年出版的《女勇士》引起读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作品获得1976年“全国图书批评奖”和“Mademoiselle杂志奖”,曾被《时代杂志》列为当时畅销非小说文学作品之一。《女勇士》的出版正式确立了汤亭亭作为美国作家的身份,也使美国华裔作品成功打入20世纪美国主流文学。
《女勇士》借由母亲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该书出版后就引起各方争议。汤亭亭创造性地改编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典故与传说,呈现出文化的杂合和拼贴,赋予其美国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内涵。《女勇士》中为突出花木兰的应用形象和赋予的象征意义,汤亭亭将岳母刺字的典故嫁接到花木兰的故事中,赋予花木兰男性的力量。在《白虎山学道》一章中,作者借用龙的意象赋予花木兰另一种斗争力量。花木兰在师傅的教导下练习苍龙真功,以此凸显花木兰的强大。汤亭亭还运用了“鬼”意象体现她笔下人物深刻的内涵,“公交鬼、警察鬼”这种对美国白人的指称,都是对压迫者的称谓,“汤亭亭‘鬼意象的塑造,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旨在揭示中国传统女性以及华裔生存环境的艰难”。除此以外,汤亭亭以翻译的方式呈现她所接触的汉语,“他们把我们叫作‘Sook Sing,or ‘Bamboo Nodes(竹节)”。貌似术语的汉语,既不是标准拼音,也不是汤亭亭与父母交流的Say Yup,即“四邑”方言。虽然没有具体的语用意义,却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呈现异域色彩,打破了标准的英语拼写方式,以全新的面貌给读者提供充分阐释的空间,语言的融合,在这一层面上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理解的桥梁。
四、庞德与汤亭亭翻译中国古典詩歌和文化的对比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打入美国主流文化。二者虽在翻译目的、获取文化资源方式等方式上不同,但都对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吸收和运用,并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
庞德的《华夏集》对英美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使中国诗学在西方语境下得以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中国诗歌和汉字的深刻理解。庞德在1913年从曾在日本学习的汉学家Ernest Fenollosa遗孀手里接过她已故丈夫的手稿,自那时起,庞德认为研究中国文化可能为他提供重新审视英语诗歌本质的新思路。Fenollosa的短文《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直接推动了庞氏诗歌的发展,表意的文字形式恰好符合了他的文学理念,即诗歌语言应倾向于自然、具体、直觉性。庞德发现汉字具有“意象性”,他翻译《华夏集》并未采用直译,而是改写。他创作的《诗章》夹杂的汉字或汉字组合更使中国古典诗歌置于意象之中,意象的叠加拓宽了庞德诗歌翻译与创作的视野,掀起了20世纪英美诗坛声势浩大的意象派诗歌运动。
汤亭亭的《女勇士》通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素材描绘一名成长在美国社会中的华裔女子对自己身份的索求。作品以创新的叙述结构打破了小说与事实、神话与现实、历史和记忆的界线。作者通过文化拼贴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呈现杂合的文化现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文化”经过变异和扭曲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多的是展现作者本身所处的美国华裔文化现象。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替父从军的形象被换成了“花木兰敢于与皇权贵族做斗争,敢于批判社会的不公平,敢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美国式的花木兰给了人们更多现实的思考”的人物形象。作为华裔的汤亭亭长大在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美国社会,因为自己的身份遭遇不公,花木兰正好体现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她希望能像花木兰一样改变命运。汤亭亭以“讲故事”的方式改写其从父母亲那里了解到的中国文化,表现出文化“杂合”的特征,“龙”“鬼”的意象挪用和诸如“Sook Sing”之类的汉语词汇的独创,都表明其文化翻译策略也突出意象特征,这同时体现在文化和语言层面。
五、结语
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因此,庞德和汤亭亭在翻译中国文化元素方面既有不同也有共同点。庞德翻译中国文化的目的在于为英美现代诗歌创作寻求新的途径,或者说从中国文化和哲学为西方文明的某些方面寻求答案。而汤亭亭翻译中国文化的目的在于塑造其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庞德从文学中或者从汉学家Ernest Fenollosa的手稿中获取中国文化元素,而汤亭亭从口头传说和自身生活经验中获取中国文化元素。然而,两者在翻译策略上如出一辙,都通过改写和突出意象来实现翻译目的,庞德重在突出汉字特有的意象性,他们的翻译都颇受争议,却对英美诗歌和美国华裔文学带来了创新与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5.
[2] 胡燕娜.龐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杂合现象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25:87-89.
[3] 李敏.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4)37:64-70.
[3] 龚帆元.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J].外国语文,2012(6):125-128.
[4] 钟冀.汤亭亭的《女勇士》对中国文化的改写[J].社科学论,2015(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