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老子的生命观浅析

老子的生命观浅析

贾天宇

摘 要:对生命的探讨是《老子》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第五十章中,老子着重论述了人长寿或早死的现象和原因,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生命中有人力无法改变的成分,对此应当理解并接受;二是人要珍惜、善用天赋的寿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老子》 生命观 道家

生命如何产生又如何消亡,生命由谁主宰,人应当怎样对待生命等问题是先秦思想家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对此的不同看法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观。《老子》第五十章论述了人长寿、早死的现象并揭示了两者的成因,暗含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本文力图对此进行探讨,进而最大限度揭示经文的内涵,还原《老子》的本义。

一、《老子》第五十章主要异文异说考证

鲁洪生先生认为文学鉴赏活动应当“在反复诵读作品的过程中,整体直观地认知作品;在准确诠释作品文字表层指示义的基础上,再作结构分析”{1}。可见,要分析作品就要先把文本理解透,然后才能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本义。《老子》五十章异文异说较多,所以先对文本进行考证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为了行文方便,现根据学术界普遍观点,暂定《老子》基本思想出自春秋末思想家老子。

经本人整理过的《老子》第五十章全文如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同此。第一个“生”属动词,生存之义,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生存”;第二个“生”属名词,义为生命;“生生”意思就是竭力想保住生命,或是使生命延长,结果方法不当反而走向死路,义通。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作“民之生生,动皆之死地”{2}亦与此义近。《韩非子·解老》作“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3},《老子河上公章句》等现存大部分版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人”与“民”可互通,都可指一般人,两说勉强可通;然而,前者“生而动”显多余,后者“人之生”与上文“生之徒”重复,综上所述,现暂按帛书本。

“十有三”,韩非等认为指九窍四肢:“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4}然而“徒”作名词时一般只表示人,如某类人、徒党、步兵,等等,很少表示物,何况,古代的中医理论中,孔窍一般和脏器联系起来,少见有孔窍、四肢并举的,如《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5}综上所述,韩非之说显牵强。“以其生生之厚也”,高明认为“之厚”二字属衍文{6},然而本人认为:首先,去掉二字显得语义重复,就如杨丙安认为:“但此句若无‘之厚二字,则上句言‘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此句又接言‘夫何故,以其生生,则觉文意反复;若有此二字,则前后文意可显出层次”{7};其次,从《老子》一贯思想来看,“生生”本身并无错误,下文有“执生”之言足以证明,关键在于求生要行之有道。“生生之厚也”是指厚养自身,这明显是老子一直反对的。综上所述,“生生”虽然语义完整,也与较古的帛书甲乙本相同,但“之厚”二字应非衍文。

综上所述,此章的文义应为:人离开生路,就走向死路。长寿的人,十成占其三;早死的人,也占其三;有些人努力保养生命,却常常都走入了死路,这些人也占其三,他们早死的原因何在呢?在于厚养生命。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走在陆上不用避开犀牛、老虎等猛兽,在军队中不会被兵刃所伤;这种情况下,犀牛无处投它的角,老虎无处放它的爪,兵器无法用它的刃,原因何在?在于善养生者没有走向死路。

二、《老子》第五十章蕴含的生命观

如何在上天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寿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是思想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老子根据寿命的长度把人分为三种,前两种人也许并未刻意养生或害生,却命中注定了长寿或早死;第三种人则是刻意求生却不得法的人,他们用锦衣玉食供养身体,靠镇压异己苟且偷生,结果反而走向了死路,早死的原因恰恰是他们一直推崇的厚养自身。剩下的十分之一的人,应当就是所谓的“善执生者”了。犀牛有角,老虎有爪,兵器有刃,都有伤人的可能,然而得道之人不去破坏它们的本性,所以也不会受害,人类社会中也适用这个道理,人只要能顺应“道”,也就不会走向死路。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老子对生命有两点基本看法:

1.对生命中非人力所能及的部分应该适应、接受。上文说过,老子认为有六成之人是注定长寿或早死的,对于他们却没有过多讨论,隐含意思是他们难以改变命运,只能接受。老子认为人应当接受命运的观点和其世界观息息相关:

其一,人的寿命极限是由“道”“德”主宰而非人力,这一点《老子》在其他章节表达得更明确:

道生之,而德畜之。(五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8}

“道”在《老子》中可指一切客观事物的本原,也可指自然规律的总称,至于万物的特殊规律则命名为“德”。万物的形体无不由“道”而生,运转则依靠“德”和其他生存资源。此外,第七十三章引文主要描述“道”的力量:它包含万物,如同一张无比宽大的网,看似可以从疏松的空洞中钻出,其实是什么也逃不脱的。从古至今没人能够永生,这也正是“道”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学着接受它。

其二,人与“道”本属一体,死不足忧。老子认为,万物的存灭归根到底就是脱离“道”,又回归“道”的过程:

夫物蕓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三十二章)

返也者,道动也。(四十章)

可见,以上引文说明众多事物最终要回归“道”,就像小河最终流向江海一样,这种回归的过程是“道”功用运行的体现。小河和江海本质都是水流,前者流淌一定距离后会回归到江海中,与之完全融为一体;同理,万物由“道”而生,两者自然同质;万物寿命未尽时都是可被感知的,反之则彻底消亡,无迹可寻,因为它们都转化成了“无”的状态,再次与无形的“道”融合了。总之,“道”与万物的基本关系就是融合到分离再到融合。所以说,人就算死亡也不过是换了一种状态存活,也就不值得哀伤了。

2.应当珍惜、善用天赋的寿命。在第五十章中,老子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描述了“善执生者”的特征并加以推崇,说明他很看重保养生命。在他看来,“善执生者”不受外物所害的主要原因是“无死地”,即不以身犯物,侵害生存的法则。“生之徒”能够长寿,“善执生者”更不用说,那些“生生之厚”的人如果能放弃厚生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能长寿的人就有七成之多了,可见他看待生命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对于老子看重生命的原因,五十章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其他章节也可见端倪。

其一,生命由“道”赋予,神圣不可侵犯,老子认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者矣。(七十四章)

万物的存在都是由“道”赋予的,都可称为“神器”,不容亵渎,只有“道”能决定它们的存亡。有些人无视“道”这个最高等的“司杀者”,总想自己强为强执,掌管一切生杀大权,这是不合自然规律的。

其二,长寿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老子很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全德的“圣人”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用言行感化、教育世人;民众也应当听从“圣人”的教诲,用劳动换取富足的生活: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明。(二十七章)

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四十二章)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老子眼中的“圣人”也不是只管独善其身的人,他对任何人和事物都用正道应对,而不把对方分成三六九等,并积极利用古代的经验,用“强横之人不得好死”来教育大家。“圣人”不过多干涉民众的生产生活,民众就能靠双手创造财富,双方共同努力,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和谐。推而言之,人的寿命越长,对社会的贡献就相对越大,越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老子提倡延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老子》第五十章认为人们应当顺应天道,但不能放弃社会责任;人应当努力延寿,但不能僭越自然规律。这种观点抛开了宿命论的糟粕,力图使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使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相统一,暗含了对旧式等级制度的挑战,有着很大的进步性。老子的生命观不只是他本人的真知灼见,更是后世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1} 鲁洪生:《从“庖丁解牛”谈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载《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88页。

{2} 据〔魏〕王弼、〔唐〕李约等注:《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中华书局1998年版,下文所引用的马王堆帛书《老子》《老子河上公章句》也据此本。

{3} 〔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9页,下文所引《孟子正义》《庄子集解》也据此《诸子集成》本。

{4}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9页。

{5} 〔清〕王先謙:《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页。

{6}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6页。

{7} 杨丙安:《老子古本合校》,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21页。

{8} 本文所引《老子》文都为综合参照各版本后修改得来,并非完全遵照某一版本。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57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