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舒仪
摘 要:在《藤校逐梦》中,辛洁对儿女寄予“藤校”期望的执拗是整个故事的缘起,她在小说中呈现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同样也是许多中国家长的缩影。个人际遇不顺、生活重担与名校情结的纠葛、中西方文化碰撞等都是形成她处于“围城”的矛盾形象的冲突点,其矛盾形象的剖析以及作者对教育的思考都值得探究。
关键词:《藤校逐梦》 辛洁 矛盾形象
《藤校逐梦》的作者黄宗之、朱雪梅是北美华文文坛唯一一对夫妻档写作人,都任职于欧洲跨国生物医药制药公司美国分公司,拥有丰富工作经验与海外阅历的夫妇二人,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关注北美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这是对北美移民现实生活的剖析,也为国人了解北美华人生活打开了一扇窗。黄宗之、朱雪梅夫妇与普通家长一样,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成功培养了两位孩子,对于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考量,也将这一永恒命题写进文学作品中,2009年成功推出长篇小说《破茧》,2017年又推出了长篇小说《藤校逐梦》。在《藤校逐梦》中,二人将写作视角置于华人家庭的大学教育,通过塑造辛洁这一矛盾形象,借此抒怀自己对教育的见解与看法。
一、辛洁矛盾形象的外现
(一)现实家长的普适印象
《藤校逐梦》中,黄宗之、朱雪梅塑造了辛洁这一典型形象,她的出现缘于作者的生活阅历,也得于现实催化。她存在于文本之间,也流连于现实生活中,她的故事也围绕着教育展开。教育是亘古不变的议题,辛洁这一类人物形象集中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经受了历史洪流的打磨,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教育收获成功。辛洁不惜与丈夫刘韬分居两地独自在美国照顾一对儿女,希望史蒂文与琳达前途光明;即使无法认同琳达对电影的狂热,依旧为减轻她的负担而承担着数目不小的债务。辛洁的付出只是缘于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这样的“她”在中国社会中随处可见。
在作者的安排下,辛洁还象征着新移民家庭的缩影,她融合了普通家庭的传统思想与移民大军的新潮观念,呈现了新颖的教育现象。新世纪以来,国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国内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西式教育,助推了留学潮与移民潮的兴起,出现了新移民家庭,这是经济浪潮下的产物,也是人们在种种生存压力下的自由选择。在辛洁的认知中,决定人命运的不只是出身、性格、欲望等内在因素,社会环境作为外在因素往往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当20世纪90年代移民潮兴起、留学热盛行时,她便选择将儿女的教育与前程裹挟于社会洪流中。
(二)“歇斯底里”的精神困境
辛洁的生命状态呈现了“过山车”式的起伏,刘韬斯坦福毕业后在美就业无果只得回国工作;辛洁对教育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儿子史蒂文和女儿琳达脱离了辛洁设计的人生轨道……现实生活不断冲击着辛洁的底线,压迫她日益脆弱的神经。作为新移民家庭的缩影,辛洁一家人的生活与工作似乎都围绕着她的选择展开,辛洁的选择象征了她对子女教育的美好憧憬,而子女与之期盼背道而驰的现实境遇也令她难以接受。当史蒂文被美国名校拒绝后,辛洁倍感遗憾,“辛洁总觉得亏了点什么、欠了点什么似的。是她欠了儿子的,还是儿子欠了她的,她自己也说不明白”,而与琳达之间的剑拔弩张成为“压垮”她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她推入精神困境。就此而言,辛洁的人生崎岖且带有悲剧色彩,为儿女选择的道路求而不得令她精神压抑。
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做出选择时不仅应对自己负责,由此引发的结果乃至后果也应当一并承担。辛洁不断为家庭做出选择,同时也品尝着随之而来的痛苦。《藤校逐梦》中出现了一位顶着名校光环出现的悲剧性人物——苏珊,求学于名校、任职高薪工作,她是辛洁羡慕的对象以及无法企及的目标,于是辛洁将追逐的步伐寄托于琳达。但苏珊最终以悲剧收场,不仅是个体生命画上了句号,也是对父母为其选择人生道路的怨怼。辛洁也如走进了死胡同般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仍不愿让步。相较而言,辛洁同样是将苏珊父母的做法复制于琳达,她也是在为琳达预设人生方向,当琳达继而反抗时,冲突和矛盾则在所难免。种种压力之下,辛洁难以走出的不只是与儿女在教育問题上的较量,更多是自我选择设置下的生活“围城”,环绕着难以解锢的精神困境。
二、辛洁的矛盾形象剖析
(一)优越心理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黄宗之、朱雪梅笔下的辛洁,一向以坚强、强势的形象出现:独自照顾孩子的心酸、为子女教育背负沉重债务、家庭经济拮据时的精打细算……辛洁所有的付出,不过是觉得“值得”。辛洁的同学惠萍在其影响下将儿子文森送至美国读书,惠萍曾向辛洁打听美国的就业情况,辛洁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回答。作者写道:“她潜意识里早就有了牢固的思维定式。她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在美国待下来,不就是因为还有那么点盼头,有那么一点优越性吗?这种优越感在多年以来一直支撑着她坚守着,独自为孩子们奉献。”在辛洁的认知当中,高投入将得到丰厚回报,如今的辛苦不过是为了将来能够享受更加优渥的生活。更何况,移民潮与留学潮盛行的当下,她已先行带着儿女远赴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史蒂文和琳达比国内许多学生更有优势进入世界顶尖名校,这既是辛洁骄傲的资本,亦是辛洁努力的动力。
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辛洁的优越感而仁慈。辛洁经历过失业的痛苦,儿女学业并未如她所愿的伤心,家庭沉重的债务令她感觉窒息,她一直羡慕的苏珊只落得悲惨结局。在辛洁经历人生低谷时,作者将生活浮流于表面的虚荣撕开,揭露了生活残酷的一面,辛洁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心乱如麻”来形容。上班无法集中注意力,开车走神出了车祸,不止一次提起卖掉房子帮助琳达读书,此时她内心的优越感或已被生活磨平,其中的心酸与无奈于文字间呼之欲出。由此,辛洁的优越感逐渐成为碎片化印象,与坎坷的现实生活激发矛盾,成为辛洁百爪挠心的伤痛。
(二)两代人观念的碰撞
从史蒂文申请大学开始,辛洁与儿女的观念冲突开始凸显,尤其是琳达几乎站在了辛洁的对立面,她直接反抗辛洁对自己的安排。琳达依照和辛洁签订的合约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执意就读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学院,她说过:“我们应该有选择自己生活和未来的自由,不能因为父母亲的意志而葬送掉自己的一生。”辛洁在传统的中式教育模式下成长,家庭观念与教育理念已是根深蒂固,她几乎是以俯视的姿态要求琳达听从自己的命令。而琳达也已有了自我认知与价值判断,且成长于西方文化语境下,固执地认为个人命运应当完全由自己掌握,母女二人的针锋相对在所难免。
所谓“当局者迷”,辛洁疲于与琳达的周旋,却并未看清自己与琳达作为两代人已有了思想的隔阂,夹在辛洁与琳达之间的刘韬左右为难,但他也意识到:“那是一个已经对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个体,对来自传统观念的重负与窒息自己的压抑所作的斗争与反抗。”这是当前许多家庭都面临的困境,正如辛洁与琳达表现出的代际关系已摆脱了以往的顺从模式,保持耐心、相互尊重、有效沟通正成为家庭生活中的普遍法则。作者以琳达的成功为线索最终缓和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这固然是完美结局,然而在《藤校逐梦》之外,如何面对因代际差异引发的矛盾,作者给予了美好祝愿,亦留下了思考。
(三)传统教育理念与西方文化的激荡
以辛洁为代表的新移民家庭,呈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夹杂于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互相融合却又彼此挣扎,进而呈现矛盾、冲突的教育生态圈。子女教育在中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中国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亦付出了极大心血。辛洁展示了典型的传统教育理念,执意插手史蒂文申请大学的学校与专业,试图强迫琳达放弃电影梦想,固执地将名校、专业与个人前程幸福挂钩,即使家人与自己的内心已疲惫不堪,辛洁也很少动摇自己的信念。如许多家长一样,辛洁认为自己所有的辛劳与付出都是为了儿女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她坚信她的教育经历和生活阅历会为史蒂文和琳达选择最成功的道路。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浸染的大环境下,辛洁这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并没有错,但在西方世界中,这样的观念是否同样适行则待推敲。
回归新移民家庭本身,接受传统中华文化成长的华人移居海外后也难以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包括自古流传的教育理念,中西方文化具有包容性的同时,文化差异的碰撞与矛盾也会凸显出来。西方教育自由开放,通过中学时期的课程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继而帮助学生确定日后的学习方向,这与中国教育的择校与专业选择是不同的模式。“文化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内核,一种社会存在方式”。辛洁虽深谙西方高校的教育理念,但仍无法转变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的窠臼,她表现出一系列“歇斯底里”的行为,是中西方文化摩擦的具象表现,正暗示了中西方文化中难以调和亟待缓和的矛盾,同样也是西方氛围中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三、从辛洁的矛盾形象到教育的指征
辛洁这个在“围城”中左冲右突的矛盾形象游走于教育、家庭、工作、生活之间,时而呈现窒息、敏感、虚脱之感。于此,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摆脱精神的枷锁,黄宗之和朱雪梅也做了回答。小说的最后部分,刘韬在美国找了一份建筑领班的工作,相较于他之前体面的工作,这份工作十分辛苦,但是他收获了成就感。作者的笔触借由刘韬感慨:“最重要的还是在你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里,你有幸福的感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活得有意义和对社会有价值。”如今,人才的衡量标准更加多元化,具有人情味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的素质教育以及国外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都是为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这是进入大学的考量之一,同样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必要环节。如辛洁一般的家长不在少数,留学大潮中,许多家长本末倒置,模糊了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初衷,以进入世界顶尖名校为唯一目标,将这视为孩子人生中的必由之路。作者告诫家长和学生们,接受名校教育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但并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自我价值的实现远胜于追求虚名与满足物欲生活。
总而言之,辛洁这一矛盾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人生不仅在于计较得失,还在于价值的体现。工作、成就固然是普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与人为善、甘于付出是日益累积的善意。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在时下已并不流行,人性关怀成了衡量全方位发展的尺量。无论是新移民家庭的未来发展,还是有意赴海外求学、发展的年轻人都应深思熟虑,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寻求最合适的道路与方向,这也是黄宗之、朱雪梅夫妇通过《藤校逐夢》给予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