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任仲夷

摘 要:义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能够在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不绝,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出每类义仆形象的特征,并分析了义仆形象的新变。从社会背景、社会制度、社会思潮三个方面阐释了义仆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义仆形象的背后所承载的等级制度和奴性的文化观念。

关键词:“三言”“二拍” 义仆形象 等级制度 奴性文化

一、“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义仆”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地位低下,依附于主人,供主人役使;其次,忠于主人,为维护主人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有二十一个,本文将其归纳为如下六种类型:保主抚孤型;奋不顾身,拔刀相助型;忠谏诤言型;一心为主,不离不弃型;一腔忠义,不顾生死型;甘屈人下,忠正朴实型。通过横向的对比,探讨主奴之间的关系;通过纵向的比较,分析义仆形象的一些新变化。

(一)“三言”“二拍”中各类义仆形象的特征

1.保主抚孤型。这类义仆是在主人去世以后,仍然忠心耿耿为主子操持家务的仆人,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帮助主子发家致富及抚育遗孤。《醒世恒言》第35卷《徐老仆义愤成家》中,仆人阿寄,帮助主人富甲一方。《醒世恒言》第7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钱兴,是秀才钱青家人,做买卖以供给主人生活开支。

2.奋不顾身,拔刀相助型。“奋不顾身,拔刀相助”這八个字,也是对侠义精神的准确概括,同样在义仆的身上也体现了侠义的特征。在主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助主人一臂之力。如《初刻拍案惊奇》卷15《卫朝奉狠心盘贵产 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中的仆人陈胜,为人忠厚、仗义,为主人出谋划策,最后以巧妙的方法夺回了主人的豪宅。《二刻拍案惊奇》卷27《伪汉裔夺妾山中 假将军还姝江上》中的家丁,这类义仆为了主人的利益,或去攻打、刺杀主人的仇家,虽为仆人,却颇有侠的风范。

3.忠谏诤言型。这类义仆实际上扮演了主人的良师益友,甚至是保护主人的角色,对主人的前途命运充满责任心,在主人误入歧途时,他们竭尽谆劝、诤谏之能事。如《醒世恒言》卷17《张孝基陈留认舅》中老仆朱信,旧主过迁无家可归时,朱信请求新主人收留过迁,并帮助旧主过迁走出困境。

4.一心为主,不离不弃型。这类义仆与主人的关系密切,他们大多是跟随主人多年,或是从小被卖到主家,由主人抚养长大。他们对主人的情义更深,有一种感恩的心理,即使是受到主人的冤枉、毒打,也心念旧恩,对主人一如既往,不离不弃。如《醒世恒言》卷35《徐老仆义愤成家》,在入话部分提到萧颖士的仆人杜亮,杜亮不辞辛劳服侍主人萧颖士,对主人一心一意,从无异志,因为仰慕主人的才华,对主人始终不离不弃。《警世通言》卷15《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的义仆秀童,对主人不离不弃,忠心侍奉主人,死而无怨。

5.一腔忠义,不顾生死型。这类义仆为了维护主人的利益,尽自己之所能,有些时候仆人通过献出生命来实现义举,这些仆人的行为也体现了他们的独立人格。《警世通言》卷11《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朱婆,作为徐能的管家,怕连累郑夫人投井而死。《警世通言》卷34《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的仆人孙九,王娇鸾派他给周廷章送信,孙九带着书信,夜宿晓行,唯恐书信传递不到,直候周廷章面送。当他得知周廷章已别娶他人,并送银子五两打发他回去,孙九大怒,把银子摔在地上,骂道:“似你短行薄情之人,禽兽不如!可怜负了鸾小姐一片真心,皇天断然不佑你!”{1}说罢,大哭而去。小姐欲再遣孙九,孙九咬牙怒目,决不肯去。

6.甘屈人下,忠正朴实型。这类义仆形象更多地表现了忠厚、感恩,即使是做了官,也不忘主人的恩情。《初刻拍案惊奇》卷21《袁尚宝相术动名卿 郑舍人阴功叨世爵》中的郑兴邦,是王布朗家中的一个小厮,为人忠诚,即使是被冤枉了,还是不能忘记主人的恩情。

(二)“三言”“二拍”中的主奴之间的关系

从“三言”“二拍”义仆的称谓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家人、小厮、仆人。

家人,在义仆中家人的数量较多,他们主要的活动是跟随主人经商、讨债,在主人利益受损时,帮助主人夺回财物。如《二刻拍案惊奇》卷21《许察院感梦擒僧 王氏子因风获盗》中陕西商人王禄家人王恩和王惠,帮助主人经商。《警世通言》第24卷《玉堂春落难逢夫》王琼家人,陪主人在北京讨债。《二刻拍案惊奇》卷27《伪汉裔夺妾山中 假将军还姝江上》中向都司家人,合力夺回汪秀才爱妾。从这类义仆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为了主人的利益,鞍前马后,不辞辛劳,有时甚至牺牲性命。他们还是主人的精神支柱,帮助出谋划策,共同打击对手。如《初刻拍案惊奇》卷15《卫朝奉狠心盘贵产 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仆人陈胜,为主人出谋划策,以巧妙的方法夺回了主人的豪宅。

小厮,由于从小就在主人家里长大,所以与主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主仆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特殊,有的小厮长大成人后,甚至继承了主人的官职或者家业。《警世通言》第15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苏州令史金满家的小厮秀童,九岁就到了主家,被主人抚养长大,被当成是过继的义男。秀童被主人冤枉,仍然对主人忠心不二,后来承袭了主人的家业,仕至按察司经历。

仆人,他们的存在较为普遍。仆人要服侍主人的起居生活,经常和主人是形影不离的,时刻在主人的身边,颇能领会主人的意图,所以,有些事情主人不好出面办的,就需仆人从中奔走斡旋。如《警世通言》卷34《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的仆人孙九,《醒世恒言》第35卷《徐老仆义愤成家》中仆人阿寄。

中国古代社会,奴仆依附于主人,可被随意地买卖、赠送,拥有奴仆的多少成为主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但他们又有特殊性,有的从小在主人的抚养下长大,有的在主人家工作多年,成为主人得力的助手。正是因为主奴之间的这种特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的命运就与主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利益与主人仕途中的提升、贬谪、荣耀、屈辱等种种境遇休戚相关。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所以他们尽心尽力服务于主人。主仆间也有矛盾关系,奴仆地位低下,要服从主人,但是,有时他们也会违背主人的意愿,因为他们的内心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标准。

(三)“三言”“二拍”中义仆形象的新变

明代中叶,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给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习俗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带来种种微妙的变化,尤其是义仆形象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义仆经商。“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更具有时代特色,义仆不再是只为主人报仇的形象,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加复杂。如《醒世恒言》第7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钱兴,是秀才钱青仆人,做一些小买卖供给主人的生活用度。《醒世恒言》第35卷《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经商使主人富甲一方。与程婴、红线、上清以及红娘这些义仆形象相比,阿寄和钱兴的身上更能彰显时代的特色,阿寄经商奔走于杭州、苏州,贩漆、卖米,聚集大量财富。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市民的思想行为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士农工商,商被排在最末端,然而在明末,像阿寄一样经商聚集大量财富的比比皆是,这无疑体现了义仆形象的新变。

其二,体现了独立的人格。“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是不依赖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赖于任何政治力量,具有独立自主精神。”{2}如果把“三言”“二拍”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少了牺牲个体的利益以维护正义的献身精神。然而,“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他们的种种义举不是为了追求禄重官高,而是自愿的选择,并没有主人的命令或者利益的驱使,因此,“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更能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如《警世通言》卷11《蘇知县罗衫再合》中的朱婆,出于心中的正义感,她情愿放走郑夫人,之后投井而死。还有《警世通言》卷34《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的仆人孙九,《初刻拍案惊奇》卷15《卫朝奉狠心盘贵产 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中的仆人陈胜。一般来说,义仆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户籍,所以,他们的存在要依附于官府,或依附于私家,顺从主人,尽心尽力服侍主人是仆人的本分,而前文所提到的这些义仆,他们对主人忠心耿耿、情意深重,他们的义举已经超过了仆人的职责。

二、义仆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义仆形象滋生的文化土壤

1.统治者灌输主奴的道德思想。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维护其稳定发展的社会制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就是宗族制,这是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将人按照尊卑等级严格划分,同时,贯穿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护封建统治。尤其是在明代,把三纲五常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虽然三纲五常中没有明确地写出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但以三纲五常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就包括了主奴关系在内。此外,明代还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主奴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明律例》中有家长即奴主的说法,主仆关系有上下之分,主人相当于封建家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被看作是天下人最大的家长,天下人当然要受其役使。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主奴关系的一种折射,统治者宣扬忠君的思想,而忠君与爱主在本质上有一致的地方,臣要忠于君,奴要忠于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思想观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塑造大量忠诚顺从的义仆形象,目的是压制自我意识的发展,灌输主奴道德,从臣子到仆人自上而下逐层遵循仆人的道德。不能否认,经过封建统治者如此长期的、反复的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统治者把忠义的标签贴在义仆身上,在文学作品中,阿寄的故事被广泛地收录,可见于陈汝成的《阿寄传》,而且在《浙江通志》和《严州府志》中也记载了阿寄的事迹,还被写进《明史·孝义传》。后来阿寄的故事被冯梦龙加工创作,收进《醒世恒言》中,主要叙述了老仆阿寄在主人家道中落的时候,与主人贫贱相守,苦心经营多年,蓄财数万,帮助主人徐氏孤儿寡母度过困境,富甲一方,丝毫不图名利,在他去世时身边竟无一文私蓄,这充分地表达了仆人的义之所在。

2.侠义精神的影响。侠义文化经过两千年的漫长积淀,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侠义文化受到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侠义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是同化,使儒与侠在中国文化的共同进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侠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具有了义的品质,又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一种范畴。如孔子所说“见义不为,无勇也”{3},“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4},侠代表了儒家理想中“勇”的境界。表现在侠义上,包括了对国家的忠义、对朋友的信义、对爱情的忠贞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坚持正义、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墨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侠的理想中追求“兼爱”,是天下一切人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力量的有限,难以改变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天下人的平等为己任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种“兼爱”在很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朋友间的义气。义气表现在不同层面上,又能呈现出恩义心理。侠的恩义心理,就是建立在诚信的人格基础上。施恩与报恩的观念,是“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侠义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报恩的方面,侠又具有彻底性,他们施恩于别人不求报答,但是,一旦受人恩惠,必将涌泉相报,有时甚至牺牲生命报恩。这种观念不仅仅只有士大夫阶层独有,报恩的观念也存在于普通人的心里,对恩义心理的正确处理,就被提升为一种具有泛化意义的“义气”,恩义成为“义气”,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很好地诠释了报恩的观念,体现了仆人对主人的义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人阿寄,当初因父母过世,没钱办丧事,卖身徐家,他为人忠谨小心,朝起晏眠,勤于种作。老主人深得其力,每事优待,但是到了少主人掌管家业时,见他上了年纪,便有些厌恶之意。但是阿寄遇见少主人行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便苦口规谏。少主人怪他多嘴,高声呵斥,有时还拳打脚踢。阿寄却说我受过老主人的恩惠,所以不得不说。这些仆人常常把感恩报主的话挂在嘴边,他们的这些行为表达了他们在道义上选择了报恩,在情感上认定了感恩,这些仆人与主人的关系亲密,由于对主人尽心尽力,受到主人的信赖,或者是以礼相待。因此,这些义仆选择了报恩的同时,还有情感因素的牵绊,这就不同于性格单一的义士和仆人,这类义仆的性格更加复杂,道德和情感双重因素促使他们实行义举。所以在中国古代,这类文学作品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广泛流传,为主尽忠的仆人受到褒奖,相反,忘恩负义必然会遭到谴责。

(二)义仆形象滋生的社会土壤

义仆主人的身份大致为官员、秀才、商人、乡宦、水盗等。这一方面反映了明代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明代蓄奴制度影响的广泛性。明朝初年,朝廷明确宣布一般平民不得蓄养奴婢,但是实际上,以皇帝为首的整个封建王朝,蓄养了大量的官奴,供其役使。官员蓄养奴仆的风气,逐渐地影响到了民间。尤其是在明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并不排斥对“利”的追求,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商人蓄养奴仆也就随处可见,而这些仆人跟随主人经商。如《二刻拍案惊奇》中《许察院感梦擒僧 王氏子因风获盗》,陕西商人王禄家人王恩、王惠,经历风霜,帮助主人经商。除了商人之外,其他社会阶层也受到了蓄奴风气的影响,《警世通言》第11卷《苏知县罗衫再合》中水盗徐能靠抢劫财物变得富有之后,也开始蓄养奴婢。《醒世恒言》第35卷《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徐家,是锦沙村的一个庄家,也有仆人。由于明代蓄奴制度的普遍存在,义仆这个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是理所当然的。

(三)冯梦龙创作过程中对义仆形象的必然选择

冯梦龙出生在所谓的理学名家,青年时曾热心过科举,但仕途道路并不平坦,科举的失意,使他热心于白话小说的创作。事实上,他也没有忘怀过举业正途,崇祯三年(1630),五十七岁的冯梦龙终于成为岁贡,出仕丹徒县学训导;崇祯七年(1634),升任寿宁知县。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的社会大背景下以及在人格上对“圣人”理想的追求,这势必带来作者思想的保守,使他很难摆脱程朱理学思想的羁绊,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也会局限在忠、孝、节、义的范围内,那么,“三言”中有的义仆形象的出现是可想而知的。

馮梦龙作为小说理论家,他肯定了白话小说发展的大趋势,指出了通俗小说的可贵之处,即在迅速感化人心、教民化俗方面,通俗小说胜过《孝经》《论语》。

同时,冯梦龙的创作理想是达到“理”与“情”的协调,就是在以情感人的同时,以理来教化人,这也说明冯梦龙肯定了小说的教化美刺作用。凌初的思想观点与冯梦龙的比较接近,他们都重视文学的载道作用和教化功能,在这种文学思想观念的指引下,相当大的一部分主题是不能跳出伦理纲常的,势必也会渗透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那么,“三言”“二拍”中塑造的众多义仆形象,通过他们的种种义举,其主旨也是在宣扬忠孝节义。

三、义仆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再现了封建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奴仆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渊源,早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仆。《左传·昭公七年》所载的“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5},其中上层统治阶级包括了王、公、大夫、士,下层被统治的阶层主要有皂、舆、隶、僚、仆、台,这最后四种人地位低下,是仆人的前身,这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上下等级制度,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度,统治阶层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这种制度,用法律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6}明确规定了尊卑的等级。尤其是到了唐代,社会发展日趋成熟,制度更加完善,上下等级与社会制度联系得更加紧密,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唐律》中,仆人被规定在“贱民”的行列中,可见在法律上仆人的地位最低。明朝刚刚建立,在政治制度上对仆人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不同的官职,不一样的地位和等级,应当拥有不同数量的奴仆,这明确规定了上下尊卑的关系,将人的等级做了严格的划分。而《明律》又从法律的角度,对这种等级制度规范下的主奴关系进行保护,说明了主仆尊卑关系是合理的、天经地义的,仆人们要逆来顺受,恪守仆人的本分,而主人是仆人的衣食父母,所以仆人要忠心于主人,一朝为奴,世代服役,这就导致了世世代代为奴现象的出现。

(二)再现了奴性文化观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儒家向来重视道德的作用,重义轻利。义由统治阶级提倡上升为伦理的规范,并且在世俗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奉行。“三言”“二拍”被局限在忠、孝、节、义的范畴之内,义仆们有恩必报,舍生取义,这样的仆人也是值得赞扬的,但在他们身上也有奴性文化的烙印。他们对自己的地位低下是认同的,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可僭越;另一方面是因为充斥着伦理纲常的社会环境中,再叛逆的思想也可以被教化。

四、结论

义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类人,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他们身上凝结了“忠”与“义”的品质。在忠义之德的基础上,很容易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情怀,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浓烈人情味,然而,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奴性文化的烙印。

{1}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43页。

{2} 何忠锋、张圣兵:《独立人格——做人教育时代之需》,《教书育人》2010年第4期,第27页。

{3}{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0页,第169页。

{5}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88页。

{6}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36页。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冯梦龙.喻世明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凌初.初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凌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8] 宗志罡.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9] 陈宝良.明代文化历程新说[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0] 齐裕.明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11] 韦庆远等.清代奴婢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2] 褚赣生.奴婢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 韩云波.中国侠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4] 李玫.特殊的家人和特殊的献身——明清之际苏州作

家群“义仆戏”论析[J].文学遗产,1995(3).

[15] 李建强.明代奴仆与社会[J].史学月刊,2002(4).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57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