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情节与人物的中和之美

情节与人物的中和之美

孙一江

摘 要:《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翘楚之作,该剧讲述了战国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时如何主持秦国进行内外征伐邦交的故事。一方面,剧作在情节叙事上,以战争故事与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展现出平衡舒适的叙事美感;另一方面,剧作在人物叙事上,准确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整部剧在叙事文本上呈现出“中和之美”的独特叙事风格。

关键词:历史正剧 大秦帝国 影视叙事 中和之美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维可追溯到《周易》,主要形成于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这种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中和思维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表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1}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极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是汉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重要、稳定而富有积极意义的有机构成。{2}中和之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追求艺术整体和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诗、书、文、画、乐等艺术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了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大胆重用外臣能将平内乱,退外患,征巴蜀,定义渠,横扫六合,为秦之一统打下雄厚基础的故事。杨洪涛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集中绽放的时节,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提升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动力。该剧无论在思想品格还是在艺术品位上,都体现出较高的美学追求。{3}

刘熙载在《艺概》中论书法云:“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这是说书法的创作要“刚柔并济”,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感。书法是利用线条表情达意,电视艺术则通过蒙太奇完成叙事。对于影视艺术而言,情节发展和人物表演是两个重要方面。《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情节和人物的叙事上呈现出“中和之美”的独特叙事风格。一方面,该剧在情节叙事上,以战争故事与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展现出平衡舒适的叙事美感;另一方面,剧作在人物叙事上,具体表现为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塑造,准确地把握住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二、战争故事与人物故事的交织叙述

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4}影视作品通过视听叙事呈现美感,《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情节叙事上“张弛有度”,呈现出“中和之美”的审美形态。

剧作在刻画“五国合纵攻秦”时,把张仪与姬狐之间的爱情故事安插在张仪游说分化列国的战争故事中,在紧张的战争故事中叙述轻松的人物故事。剧作在刻画“攻韩伐蜀”事件时,既安排张仪与司马错严肃辩论的场景,又在其中加入“张仪怕妻”的搞笑嘲弄片段。随着零听觉角度的不断切换转变,剧情气氛在一张一弛之间显得抑扬顿挫。剧作在刻画楚国攻打商于之地的事件时,并没有一味地描述楚军压境的紧张战事,而是在其中又加入了嬴驷与芈八子斗嘴,张仪为苏萱出气这两段轻松诙谐的家苑小事。这些情节安排都使得剧情在起承转合之间扣人心弦。在大部分情节中,战争故事和人物故事之间形成对立的叙事氛围,通过交织叙述的方式,把这两种对立的氛围联系起来,互济不足、互泄其过,在紧张中蕴含轻松,在輕松之外又暗伏汹涌,从而使得情节趣味横生,令人印象深刻。在剧中,战争故事的叙述多对应观众所知角度,人物故事的叙述多对应人物所知角度。如果只安排战争戏,剧情就会变得单调而压抑,而人物戏的加入则更加强了叙事氛围,从而较好地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

中国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两面,可以用阴阳来进行划分。{5}在影视艺术中,受众除了对画面、声音等方面有感观要求之外,情节发展的平衡性也很重要,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该剧在具有历时性的战争故事叙述中安插具有共时性的人物故事叙述,并且让两者形成对立氛围,从而使故事形态发展呈现出平衡舒缓的美感。

三、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执中塑造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度”的问题,中和思维正是对事物关节点和度的把握,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6}该剧在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塑造上就准确地把握住了“度”的问题。传统的中和思维用于个性塑造上,就是要求个性的适中、恰当,达到中和之美、中庸之美。{7}该剧在嬴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呈现执中适度之态,具体体现在他对家人亲情力度的把控上。剧中,嬴华不服张仪的外交政策,嬴驷用情理交融的方式成功劝服嬴华的过程,体现出他作为兄长对族弟“怨而不怒”的执中情感。庞朴提出的中庸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A而不A”,他认为,在这一形式中,前项A是美德,后项A则是美德A之超越一步而容易形成的恶行,这一形式,告诫人们不要逾越美恶之间的界限。{8}嬴驷对待嬴华的这种情感力度,既有君王对臣子的训诫,又有兄长对族弟的偏爱,剧作通过蒙太奇和演员的演技呈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另外,嬴稷母子质燕,嬴驷一面是冷酷的君王形象,一面又是温情的丈夫、父亲形象,这种各执一端的人物塑造方式,使其形象复杂深刻,情感丰富饱满。孔子以“中和”为审美标准,在做人方面,其实质就是要求做人“允执其中”,文质兼备。{9}剧作中,芈丫头虽然满口粗话,却能窥见嬴驷龙门相王的真正意图;虽然被列国贵妇嘲笑“土得掉渣”,却遇事沉稳、忠国忠君、胸怀远大。她的形象既有粗野风流的一面,又有聪慧细腻的一面,其性格特点呈现出“允执其中”之态。

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重要特色。{10}在剧中,关于张仪与苏萱之间的爱情关系的刻画方式是含蓄的。张仪与苏萱两个人在表达爱意时,对话支支吾吾、遮遮掩掩,张仪多次向苏萱示好,苏萱也明白张仪的心意,可二人就是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张仪鼓起勇气向苏萱提亲,可苏萱却因为“门第悬殊”拒绝了张仪,张仪不忍放弃,又请媒人提亲,苏萱干脆闭门不见。他们二之间“发乎情,止于礼”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有度。

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大都是功能性的,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11}这一点表现在剧中张仪与公孙衍斗争关系的把控上。张仪与公孙衍的性格设定是截然相反的,公孙衍为人真诚严肃、谨言慎行,张仪为人搞怪诙谐、鬼灵精怪,因此两个人气场不合、政见不同,最终走上了相互争斗的道路。

普洛普指出:“功能单位是人物的行为,行为之成为功能单位,则依赖于其在整个故事发展中所具有的功用(或意义)而定。”{12}剧中,演员的表演行为包括动作、对话、表情等人物自身的行为,也包括人物关系之间的行为,它们共同作用在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塑造上,从而构成剧中人物叙事的中和特征。

李跃森说:“衡量一部历史剧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13}从“中和之美”的角度看,就是要准确把握历史背景真实性与艺术表演虚构性之间“度”的问题。虽然该剧在人物叙事方面的虚构性较多,比如嬴驷与魏纾、芈王妃与义渠王、张仪与苏萱之间的故事设计等,但其把整体的创作背景和方向放在了真实可信的战国历史中,既不严肃过头,削弱历史正剧的艺术传播效果,又不戏说过头,失去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

四、结语

《大秦帝国之纵横》在叙事上体现出了战国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叙事方式既有利于丰富观众对战国社会的审美认知,又能促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总之,该剧在整体创作上既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它的出现标志着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

{1}{6}{7}{9} 金元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1页,第100页,第101页,第101页。

{2} 张国庆:《论中和之美》,《文艺研究》1988年第3期。

{3} 杨洪涛:《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兼谈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国电视》2014年第1期。

{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5} 李乔:《电视剧〈三国〉的审美意蕴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8} 张国庆:《中和之美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文艺研究》1992年第4期。

{10} 王德胜:《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17页。

{11}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5页。

{12}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13} 李跃森:《历史正剧正在回归荧屏——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文艺报》2017年3月1日。

参考文献:

[1] 金元蒲.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国庆.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1988(3).

[3] 杨洪涛.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兼谈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J].中国电视,2014(1).

[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乔.电视剧《三国》的审美意蕴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6.

[6] 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71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