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古今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古今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孔敏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顶峰之作,广泛吸收了前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经验及丰富内容。其中,唐传奇正是对《红楼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因而也是后世读者对《红楼梦》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风格进行解读的重要借鉴。本文从梦境描写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对梦境性质、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探讨《红楼梦》对唐传奇的接受以及在接受基础上的开拓,从而指出梦幻文学从唐传奇到《红楼梦》的发展与成就。

关键词:《红楼梦》 唐传奇 梦境 接受

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至《红楼梦》而为顶峰,其卓越成就实由古代小说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成熟积淀而成。作为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代表,唐传奇正是对《红楼梦》影响较大的一个部分。“从融合小说、诗词曲赋、古文骈体等多文体来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唐人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在创作的方法上,实有血脉相承之关系。”{1}虽然唐传奇为文言短篇小说,《红楼梦》是白话长篇作品;唐代传奇作者多有浪漫奇想,《红楼梦》作者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然而这种影响与接受仍然是十分明显而值得注意的。

《红楼梦》本为现实主义力作,却以梦命名,又卷首《凡例》有诗云:“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点明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思想正如太虚幻境对联所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此种思想也正是唐传奇所集中表现的主题之一。唐传奇以细腻华艳之文,叙奇异曲折之事,其中多奇趣、多梦境,真中有幻,幻中存真。这一手法经唐传奇开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更为充分自如的运用,从而将古代梦幻文学推向顶峰。

一、以梦境虚化现实的小说笔法

《三水小牍·步非烟》记叙了咸通中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功业爱妾步非烟与邻人赵象之间的爱情悲剧。赵象后为汝州鲁山县主簿,其继任李垣曾记录此事,这篇传奇正是根据赵象口述和李垣手记所写成,人物、事件皆真实可考。然故事情节曲折、凄婉感人,已颇具传奇色彩;而在小说结尾补叙一事,纯乎虚构,更使全文带上了几分奇幻的色彩:

洛阳才士有崔李二生,常与武掾游处。崔赋诗末句云:“恰似传花人饮散,空床抛下最繁枝。”其夕,梦烟谢曰:“妾貌虽不迨桃李,而零落过之。捧君佳什,愧仰无已。”李生诗末句云:“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其夕,梦烟戟手而言曰:“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矜片言苦相诋斥?当屈君于地下面证之。”数日李生卒,时人异焉。

通过梦境、魂魄這一幻笔取得了余韵无穷的美学效果。

曹雪芹作《红楼梦》,本为记写家世生平,全书围绕宝黛爱情悲剧展开,笔法细腻真实,生活气息浓郁,却又在人物的来历上特意捏造一番,赋予宝黛二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虚幻身份,淡化了小说的写实性。又经常在行文中采取虚实对照、真幻相生的梦幻笔法,给读者以扑朔迷离之感。如第五回文字中,贾宝玉梦中神游至一所在,见“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后面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写宝玉来至省亲别墅,“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实境中的大观园与梦境中的太虚幻境在宝玉这里重合起来,究竟是一处耶?是二处耶?令人遐思无尽。

宝玉在秦可卿卧室中梦入太虚幻境,得警幻仙子将其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相许配,“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将梦中人物与现实人物比较,令梦境似乎具有了真实感。宝玉被迷津中夜叉海鬼拖将下水,吓得汗下如雨,失声喊叫:“可卿救我!”此是梦境;同一时间段的现实情况则是秦可卿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此可卿与彼可卿为一人耶?为二人耶?似幻而实,如梦如真,可见作者之用笔。

第五十六回写到江南甄家进宫朝贺,派人来贾府送礼请安,说起甄府哥儿,名字亦叫作宝玉,相貌与贾宝玉一般无二,脾气秉性也都是一致。宝玉听了心中疑惑,梦中便与甄宝玉相见。行文至此,作者本是写梦,却又处理得似梦而真。甄宝玉自问自答:“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贾宝玉再次确定:“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分明梦中,二人偏偏强调这并非梦境,而是真而又真的实景,真幻相映,迷离倘恍,更增添了小说的无限情思。

二、以虚幻梦境投射真实人生的创作目的

梦境与现实,一幻一真,一虚一实,同时梦境又是现实的折射,体现出人对于现实的独特认识。唐传奇与《红楼梦》的作者充分认识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借助梦境这一虚幻题材来传达自己对现实的感悟。

“从唐宋到明清,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特定的叙写模式一再出现,这就是梦。”{2}梦境题材的集中出现自唐传奇始。梦境是唐传奇的重要题材之一,亦是能够充分代表唐传奇艺术成就、体现其思想特点的重要题材。唐人写梦,多于其中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唐传奇中的梦境题材,其优秀者虽语涉幻怪、恍惚离奇,却往往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所做的哲理性思考。

沈既济的《枕中记》与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并为唐传奇中最为著名的梦境题材作品。两篇传奇立意多有相似,《枕中记》写卢生枕中一梦,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官运亨通,直至封爵拜相;子孙满堂,各得清要之职;寿终正寝,身后名载史册……卢生的梦境正是唐代读书人人生梦想的缩影。而梦醒之后,黄粱犹炊,光阴未移,吕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卢生顿悟,慨然叹曰: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思想。

《南柯太守传》的创作受到《枕中记》的影响,构造出淳于棼梦入蚁国的情节。淳于棼在蚁国娶公主,凭借裙带关系攀上高位,子孙封荫,尽享威福;亦因此在公主逝去之后被驱逐出境。醒后方觉梦中一世,不过倏忽;种种权势、功名、情爱,亦不过如梦幻泡影。蚁生固然渺小,人生同样微茫。

唐代佛道二教流行,人们往往借助其中思想解读人生,而在仕途中苦苦追求的士人,更容易在挫折之后陷入对人生的怀疑和虚无主义,因而人生如梦的思想在唐传奇中十分普遍,以梦境书写人生之理想,寄托失意之苦闷,点明现实之沉重,表达离世之超脱。

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亦借着僧道之口道出:“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一人生态度分明与唐传奇一脉相承,并无二致。《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府众人往清虚观打醮,在神前拈了戏,分别是《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这《南柯梦》正是汤显祖依据《南柯太守传》改写的戏曲,作者在这里用这本戏预示了贾府的荣华不过一场大梦,转眼即逝,一切皆空。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确实是受到了唐传奇梦境题材的直接影响。而曹雪芹著《红楼梦》一书,正是经历半生繁华,勘破红尘富贵的真实写照,较之沈既济等人的求之不得带有几分酸意的哀叹,《红楼梦》中的梦幻之感显然更为真实而深刻,这种体悟则又是前者远不能及的了。

《红楼梦》以“梦”名书,以“梦”结构全书,第四十八回香菱梦中作诗一节,脂批即已点出:“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可知书中重要关节处皆由梦生。《红楼梦》写尽无限繁华,到头来不过是“世事一场大梦”而已。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凡例》)“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凡例》)繁华为风月宝鉴之反面,正意全在“梦幻”二字。

三、从唐传奇之梦到《红楼梦》之梦

蔚然《〈红楼梦〉梦系统解析》一文,统计了《红楼梦》中梦境共计32之数。前八十回有21梦,撮其要者来看,则几乎都可在唐传奇中觅得原型。

1.魂通之梦

古人认为梦乃魂魄出窍,故而产生了大量书写梦中精魂相通的作品。唐人白行简有《三梦记》,第一梦写刘幽求归家途中,见其妻与数人杂坐歌笑,掷瓦不见,至家其妻语之:梦中与数人游一寺,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遂觉。第二梦写作者与白居易等人游曲江、诣慈恩寺。白居易计元稹应至梁州,故题诗。后元稹寄《纪梦诗》:“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屬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二诗同日而作。第三梦写窦质梦至华岳祠见一赵姓女巫,明日至祠下果有赵巫迎客,一如所梦。巫昨亦梦窦质其人并给钱事,自始及末,若合符契。此三梦作者分为“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皆是古人所认为的魂魄相通之梦。

《红楼梦》中此类梦境最多。前述第五十六回有贾宝玉与甄宝玉相见之梦。这一梦境的描写尤妙在贾宝玉梦到甄宝玉说道:“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这真是梦中说梦且彼此精魂相通了。作者的巧思还远不止此,梦中甄宝玉问贾宝玉:“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贾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便有甄贾宝玉离魂千里相会之感。

《红楼梦》还描写了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第十三回),贾宝玉梦见蒋玉菡、金钏儿(三十四回),柳湘莲梦尤三姐(六十六回),尤三姐托梦尤二姐(六十九回),宝玉梦见晴雯(七十七回)等魂通之梦,占全部梦境的近三分之一,既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非常符合全书的梦幻色彩。

无论唐传奇还是《红楼梦》,这类魂魄相通的梦境之所以产生,大都根源于做梦者与被梦者的深厚情感或强烈宿缘。反过来,这种梦境也证明了做梦者与被梦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2.预言之梦

梦既可通魂魄,感鬼神,古人便往往将其作为鬼神的一种谕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梦境的占卜与迷信。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描写了作为预言的奇妙梦境,以此表达人生种种皆有命定的思想,并流露出人力难为的无奈心态。

《宣室志·娄师德》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娄师德布衣时,梦至地府院司命署,见世人禄名寿命籍册数千,其中一轴书己名,抽阅之,则载其官职年月,并寿至八十有五。后入仕,历任官职一如籍册所载。

这个故事的入梦情节或者对后来的《红楼梦》有所启发,曹雪芹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便构造了一个更为庞大复杂的预言梦境,奠定了全书的基调,预示了故事的走向及主要人物的命运。宝玉梦至太虚幻境“薄命司”,翻看了十二钗的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其判词曲词预言了十二钗并贾府的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用整整一个章回的文字描写人物的一场梦境,为此书独创,而描写的艺术性,更远超前人,兼之此梦境正是全书的大关键,“第五回的梦境描写,对于全书思想意蕴的传达和情节发展,既有其隐喻意义、象征意义,又有其预言意义、隐括意义”{3}。这一梦境的构建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在唐传奇同类题材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奇幻的色彩。

人死之后,鬼魂有灵,不仅可托梦表达情意,亦可以告诉生者一些将来之事。《冥报记·戴胄》一篇写戴胄死后托梦生前好友沈裕,言沈得五品官职,文书已过天曹。次年春诏书下,果授沈裕五品。《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亦有相似情节。王熙凤与秦可卿关系亲厚,因而秦氏将死之际托梦凤姐,说明自己对家事的筹画,建议及早置办下祭祀产业,将来子孙也有退步容身之地。并预言了元妃的晋封、贾府的衰败以及群芳的流散:“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别只恐后悔无益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可以看出作者乃是预先确定好人物的命运以及故事的结局(唐传奇多写历史真实人物),而后据此虚构出与之相吻合的梦中预言。预言之梦本为虚幻,这就更深化了作品虚实相生的色彩,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命运无可奈何,只得将一切归于天命的悲凉情绪。

3.得诗之梦

“小说既为诗人出其绪余之作,故往往于叙述之余,以诗歌叙入本文之中,伸意达情,弥增兴趣。”{4}唐传奇与《红楼梦》之一大相似之处,就在于文章与诗歌的紧密融合,诗歌无处不在,甚至于人物的梦境中都可觅得诗歌的身影。

唐人沈亚之传奇皆以诗歌为特色,并凭借诗歌之脍炙人口而得以流传。其《秦梦录》传奇虚构自己梦入秦国尚弄玉公主,而重点并非在此,而是公主逝后的一系列伤怀之作。

秦公命亚之作挽歌:

泣葬一枝红,生同死不同。金钿坠芳草,香绣满春风。

旧日闻箫处,高楼当月中。梨花寒食夜,深闭翠微宫。

又使亚之作墓志铭,曰:

白杨风哭兮石髯莎,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珠愁纷瘦兮不生绮罗,深深埋玉兮其恨如何。

辞别前受命为歌辞曰:

击舞,恨满烟光无处所。泪如雨,欲拟著辞不成语。金凤衔红旧绣衣,几度宫中同看舞。人间春日正歡乐,日暮东风何处去。

并感题翠微宫门诗一首:

君王多感放东归,从此秦宫不复期。春景自伤秦丧主,落花如雨泪燕脂。

此种传奇,目的并不在叙写故事,反而是诗歌占据了文章的主体,并且成为文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为作品渲染出如梦如幻、凄艳悱恻的意境,小说的抒情氛围和感伤基调也因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与阐发。

《红楼梦》中亦有类似的章节,在这些章节中,小说情节并没有太大的进展甚至是几乎停滞的,诗梦的描写只是为了渲染诗的意境,塑造人物品格,使小说及书中人物都更增添了诗的气质和超然出尘之美。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文字只是为了刻画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因而便构思了香菱梦中作诗的精彩情节: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只这一个诗梦情节的设置,便让香菱这个女子天生聪颖、渴慕诗书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从而更能够引起读者对她不幸命运和悲惨遭际的深切同情,如此美好的女子竟横遭摧折,又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悲愤不已!

另一位女子的诗梦同样展现出女性的诗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女子才华的赞美。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写到众人行酒令,湘云吃多了酒,在山石僻处一个石凳上睡着,芍药花飞了一身。

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景美、诗美,则景中作诗之人其美好可想而知。这个诗梦虽然短小,但很可作为美学上的一个范例,小说无需字字处处扣人心弦,似这般缓慢流动甚至几乎静止的画面,却因为它美好的诗境成为作品中炫目的华章。

小说作品中梦幻文学的大量出现始于唐传奇,至《红楼梦》而至顶峰,二者之间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分显示着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梦境的描写强化了小说的美学效果,渲染了小说的虚幻意境,巧妙地映射出现实社会与真实人生,深层刻画出人物品格与心理活动,赋予作品深刻哲理与无穷意蕴。从黄粱一梦到红楼一梦,多少离合悲欢尽在其中,唐传奇与《红楼梦》的梦境描写,成就正在于此。

{1} 钱志熙:《“凹晶馆联诗”与〈石鼎联句〉——曹雪芹对韩愈的一次借鉴》,《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5期,第121—127页。

{2} 姜深香:《世间万境淋漓梦——论〈红楼梦〉的梦介入》,《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1期,第165—178页。

{3} 胡绍棠:《论〈红楼梦〉之梦》,《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4期,第145—171页。

{4}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8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2] 李.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4]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钱志熙.“凹晶馆联诗”与《石鼎联句》——曹雪芹对韩愈的一次借鉴[J].古典文学知识,2008(5).

[6] 姜深香.世间万境淋漓梦——论《红楼梦》的梦介入[J].红楼梦学刊,2008(1).

[7] 胡绍棠.论《红楼梦》之梦[J].红楼梦学刊,2004(4).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74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