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波
关键词:《理发师》叙述时空叙述人称叙事视角叙述声音
摘要:列斯科夫的小说《理发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时空关系、复杂的叙述人称和叙事视角、多角度表达和体现出来的叙述声音,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扩展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量,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富于深度。
《理发师》(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小说家列斯科夫在思想和艺术成熟时期创作的,是作家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心心相印的一对有情人的悲剧,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在卡明斯基伯爵的剧院里当过女演员的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和为农奴女演员化妆的理发师兼化妆师阿尔卡季。在柳波芙即将要遭到卡明斯基这个“可恨的魔王糟踏的”夜晚,勇敢的阿尔卡季试图救出柳波芙后一起逃走,但是均被抓了回来。阿尔卡季被送去参军,后来在战场上立功,柳波芙被当作疯子送进牛棚。三年后他们即将重逢时,阿尔卡季却意外地死在了一个扫院子人的手里。忠于爱情的柳波芙每天晚上都要悼念阿尔卡季,用酒来浇灭心头的痛苦。副标题“墓畔话当年”和“虔诚地纪念一八六一年二月十九日这个最美好的日子”①,强调了小说反农奴制度的主题。
列斯科夫在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和艺术家在俄罗斯的命运,并且在艺术风格和技巧上不断探索。《理发师》充分体现了作家的这种艺术探索。解析小说《理发师》的叙事艺术,可以揭示作家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及其小说的诗学特征。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部杰作的叙述时空、叙述人称、叙事视角、叙事声音来揭示其艺术魅力。
《理发师》的艺术世界是独具特色的,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独特处理上。列斯科夫的许多小说都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但是《理发师》中的回忆又与其他小说中的回忆不同,这里的回忆并非一般的回忆,而是“回忆的回忆”,即已成年的叙述者讲述少年时代听到的老保姆柳波芙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作者将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一等几个时空——叙述者生活的现实时空、叙述者少年的时空、保姆柳波芙老年的时空、柳波芙年轻时代的时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时空方位和不同的主体活动背景展开叙述。这种时空范围的安排拓宽了小说的容量,为小说找到了审视生活和再现生活的视点。叙述视角是小说叙述的基本立足点和观察点,是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视角的选择不仅规定了作品呈现的生活视野,而且也规定了作品传达的是怎样的生活感受、情感和认识,它规定了叙述者的权限,常常与叙述人称连用,而叙述人称明确了叙述者的身份,表明叙述者以何种口气讲述故事。与小说的叙事时空相关,从叙述人称和叙事眼光的角度看,《理发师》的叙事视角是独特而又复杂的。小说第一章是议论性的序言,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这一章中,小说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叙述者生活的现实时空。在这一时空中,作者从叙述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展开议论,主要描写了叙述者“我”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对“艺术家”这个词的所指的看法,此后叙述者谈到其他国家对艺术家的不同看法,从而引出叙述者要讲述的故事。此时叙述者“我”是一个成年人,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从第二章开始的故事的叙事人,讲述童年时听到的保姆的故事。“我弟弟的保姆是一位身材修长、瘦削,但长得非常匀称的老妇人,名字叫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她曾在卡明斯基伯爵从前拥有的奥廖尔剧院里当过女演员。我下面谈到的一切也都发生在奥廖尔,在我的少年时代。”
由此叙述者带领读者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叙述者少年生活的时空,这个时空与保姆柳波芙老年生活的时空部分吻合。在这一时空中仍是从叙述者的角度展开叙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模式,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听到的故事,但是叙述眼光却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叙述者“我”还是一个孩子,他听到并且理解了保姆讲的故事。但是,以见证人的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总是不时地变换自己的眼光,时而以追忆往事的眼光叙述(即成年人的眼光),时而又以经历事件的眼光叙述(即孩童的眼光),时而又交叉在一起。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交替出现,使第一人称视角包括叙述自我的视角和经验自我的视角这两个层次。
从第二章开始,叙事的人称发生了变化,在第一人称“我”之下,又引入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内”向“外”,或者由“有限”向“全知”,或“有限全知”,即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转向第三人称人物视角。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当叙述者作为“艺术家”的评述者时,发表的是自己对“艺术家”的看法和见解,所以要用第一人称。当他作为故事的叙述人出现的时候,他只是故事的部分知情者而不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所以必然要用第三人称来转述保姆在阿尔卡季的墓旁给年幼的孩子们讲的理发师和自己的遭遇及悲剧。主人公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讲述或者在引号中标明,或者通过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出,或者由叙述者转述出来,使读者“看到”了人物的真实活动,听到了人物的直接声音。通过使用自由直接引语,小说虽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声音,但聚焦于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叙述者将叙事眼光由自身转向人物,从而使读者能够通过人物(即柳波芙)的眼光来观察人物(柳波芙自身以及阿尔卡季),即出现了老妇人的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的叙述眼光,从老妇人柳波芙的角度叙述。此外,从第四章开始,叙述者又把我们带到了柳波芙年轻时代生活的时空当中。在这一时空中描写了才艺出众的理发师和当时还是女演员的保姆之间的爱情,以及遭到的迫害和摧残。这里作家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多才多艺、勇敢的理发师形象,也刻画了残暴的农奴主卡明斯基公爵的形象,表明了作家对农奴制度的痛恨。因而,小说行文至此,除了上述叙述眼光外,又增加了年轻农奴女演员柳波芙·奥尼西莫芙娜的叙述眼光,从她的角度展开叙述。列斯科夫在此依然采用了类似于有限全知式的第三人称叙述,使读者透过年轻的柳波芙的眼光来观察柳波芙和阿尔卡季。这种在第一人称叙述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很好地调整了读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意义。
从第八章开始,叙述者似乎暂时“隐退”,让知情者出场,由故事中的另一人物——保姆担当起叙事的重任,即由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转向第一人称人物视角。作者这样安排也是独具匠心的:因为以听众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知情者,也是局外人:作为知情者,他了解保姆老年的生活,看到她如何悼念阿尔卡季,因此可以完完整整、清清楚楚地叙述自己亲眼所见;虽然可以像前面几章一样继续以第一人称下的第三人称来转述保姆与理发师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他毕竟只是听众,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将叙述任务让位于故事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能够更加接近人物、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在此,叙述者求助了故事的女主人公,而女主人公的叙述又是其叙述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叙述者的叙述与故事的主人公的叙述是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