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试析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

试析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

曾婷婷

关键词:贵新活变独创

摘要:本文认为,贵新、活变、独创是始终贯穿于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这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思想大解放的影响。李渔认为,美贵在“新”和“变”,不仅生活环境与事物需时时更新变化,人也应不断美化自己,才能给人、给生活带来美感。而突出审美主体,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与独创则是李渔思想的精髓,实质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我价值的体认。

明清之际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从社会氛围、文化面貌、价值观念乃至于审美趣味与文艺创作,都清楚地折射出了这一时代的巨大变易。文人士大夫逐渐摆脱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束缚,他们开始重视个人的价值,讲求个性的张扬。特别是随着城市生活的丰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沉醉于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热情,追新求乐、讲求个性成了当时社会的一大审美风尚。而这点在李渔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贵新、活变、独创是始终贯穿于《闲情偶寄》的精神主旨。本文将逐一剖析。

一、贵在“新”和“变”

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好奇求新是人的本能,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如画的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艺术乃是对生活中新的美的东西的发现和开拓,唯有如此,才成其为艺术。在《闲情偶寄》中,不论是谈及戏曲,还是房舍、服饰、器物的构思,还是制作、烹调、养生之法,这种贵新活变的思想可谓贯穿始终、比比皆是。

首先,李渔认为,美在于创造,他特别强调了生活环境与生活事物的更新变化所给人带来的美感。

家居摆设妙在日新月异,不时地更换位置。倘若事物的陈设与构思一成不变,人就会因视觉环境的固定不变,在心理上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就如同终日面对着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可言。正如李渔所说“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因此,要令人心情欢畅,就必须顺时而变,时时更新。他认识到“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是颇具现代视觉心理学的意识,即应对位置经营求新求变,使室内环境永远保持新鲜动人的情调。李渔认为房舍门窗也应时时更换,即在设计时对窗棂、门扇之类构件,要加以尺寸上的统一规整,使其具有相同外廓而又有不同的细部纹样,以便相互灵活交替使用,新人耳目。这种设计,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工业化住宅”和多样的“装配式建筑”,皆具有相同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也颇具启发意义。李渔认为,室内的陈设品位置也该“活变”,“或卑者使高,或远者使近”。

室内的香炉则当顺应风向,时南时北,动静相济,“一日数迁其位”,以使居室终日生香。窗外之盆花更可“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即一日数更,亦未尝不可”。变化有情,给人以新鲜感,尽管晨昏居于一室,也宛若千幅图画在眼前过,这千幅图画又皆出自己手,这实在是种莫大的快乐。然而,这种美好“不可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道”。

而在谈到器物的排列时,李渔强调“忌排偶”,这实际上也是贵新活变思想的体现。中国建筑的室内布局多强调对称、平衡,如宫殿前两支华表、朱门前两只石狮、东西厢房、龙凤花烛等,象征稳定、庄严、和谐的美学意义。但长久在对称中生活,从生理到心理都容易感到单调、呆板、压抑、无变化、无生机。李渔显然不满足于简单的对称和谐,他极力提倡变化,追求韵致,谓器物排列当“与时变化,就地权宜”,忌作八字形、四方形、梅花体等机械呆板的排列,而推崇品字格、心字格、火字格等高低错落、虚实有致的照映。

李渔讲求贵新活变,但这种“新”、“变”又必须合情合理,“渐近自然”。“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他极力反对有违情理的新异。如对当时兴起的“水田衣”,李渔是持反对态度的;又如李渔反对排偶,提倡活变,但又并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排偶,“若夫天生一对,地生一双,如雌雄二剑,鸳鸯二壶,本来原在一处者,而我必欲分之,以避排偶之迹,则亦矫揉执滞,大失物理人情之正矣”。可见,李渔的美学思想是冷静、成熟而深刻的。

其次,在李渔看来,每个人都要不断更新自我,才能保持独特的魅力。

李渔强调生活环境、生活事物的时时更新与变化,他更由此推及至人的“活变”与自我更新。人是生活环境的中心,是一切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人最初只是在外物上见到美,然后才逐渐地在自身见到美,并且有意识地自我美化。所以,人不仅是审美的主体,同时也是审美的客体。人作为审美客体区别于其他审美客体的特征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自我美化。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会间接地对他人和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风貌。正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虽然美只是个人的一种优点,与幸福不构成直接关系,但却间接地给他人一种幸福的印象。”因此,作为审美客体的人本身也该时时更新,以新人耳目,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颐养部·家庭行乐之法》中李渔首先指出,厌旧喜新、厌常趋异乃是人之本性,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弃现在之天亲而拜他人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与陌路结盟,避女色而就娈童,舍家鸡而寻野鹜”皆是由此所致。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李渔所说的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接着,李渔通过阐述两个家庭中人伦关系及其发生的某些悲喜剧变化,进一步说明了人自身也应当时时更新的道理。李渔劝人们在家庭中要“时易冠裳,迭更帏座”,经常更新生活环境和人自身。对于那些染上恶习,不愿与家人相好的人来说,要“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结交滥费之资,而鲜其衣饰,美其供奉,则‘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数变其形”。花点心思帮家人打扮装饰一番,便能感受到家庭环境与亲人的日新月异,从而不再习久生厌,背离家庭和亲人。

三百年前的李渔就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思想,这在我们现代社会仍很有启发意义。人的外在形象与其内在精神风貌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只有时常更新自己的外在形象,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保持一种恒久的魅力。这不仅给自己,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一种幸福的美好感觉。

二、强调个性与独创

明末清初,个人的情感价值逐渐得到重视,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感性情欲一旦被开掘,便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为所欲为的坦率。其时,文坛掀起一股崇尚个性、推崇独创、讲求抒发人的真情实感的思潮。如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黄宗羲的“文以情至”“诗中有人”等,都是要求摆脱束缚而发展个性的时代呼声。李渔的《闲情偶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在生活美学中,李渔非常注重发挥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突出审美主体的艺术个性。首先,李渔强调人们需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有了独到的眼光,才谈得上别出心裁的发现与创作。

昔人云:“会心处正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

非诗料。

李渔在这里强调的是一双审美的“眼睛”,他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则所见无非图画。欧洲著名雕塑家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李渔却是少数能够在声色犬马中发现和创造美的人。极平常的生活图景,在李渔眼中却是一幅画图。是否具有独到的眼光,决定着整个审美过程。李渔感慨于“此等画图,人间不少,无奈身处其地,皆作寻常事物观,殊可惜耳”。为此,李渔在书中多次强调突出审美主体的作用。有了审美的眼光,才能去欣赏和创造美。

对于美的创造,李渔又不喜雷同,讲求独创,推崇个性之作。

首先,李渔反对因袭和模拟。他极力抨击园林建筑中那种“必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的陋习,批评那种“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的造园者,“何其自处之卑哉”,认为这完全丧失了自我,也就根本丧失了园林艺术。李渔“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在他看来,园林建筑也与做文章一样:

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其极卑者,亦将读熟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

因袭和模拟是艺术的大敌,个性鲜明方是艺术的特质。

“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

一座园林,就是造园者活生生的个性表现,正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就表现出他崇尚自然朴实的个性特点,李渔的芥子园则充分体现了他简雅奇巧的艺术风格。并且,李渔对每一件细小的物品都有极新颖的构思,其族谱中有段对李渔的介绍:

性极巧,凡窗牖、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

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独创,中国美学也大力倡导独创。如陆机所说“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袁宏道所说“独抒性灵”,“不依傍半个古人”等等,李渔显然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视独创为艺术生命之所在。从李渔设计制作的诸多出自手眼、别出心裁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渔深厚的艺术领悟力。

李渔不仅以行动实践着独创原则,而且还在生活美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如《声容部》系统阐述了人体审美的仪容美学,分别论述了仪容、装饰、服饰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美学原则。对仪容美做如此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李渔仪容美学的独创性毋庸置疑,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并且,李渔在园林美学中也提出了不少富有新意的思想。如创造性地阐述了“取景在借”的思想,竭力张扬造园家独创个性。李渔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在《种植部》中从各个角度对80多种花木的品性、特点进行了论述,这就比前人更系统、更详细和深入地论述了园林花木的观赏价值和观赏意义。

讲求独创,推崇个性之作,实质是对于自我价值的体认。李渔是智慧的,同时又是自负的、率真的。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总喜欢独自研究一番,作一些独特而又有趣的发明。而一旦发明成功,他又忍不住要公之于世,自吹自擂地炫耀一番,表明自己是有功之臣,让别人在分享他的成就之时切莫忘记湖上笠翁。常常把“知笠翁为此道功臣”一句挂在嘴边的李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情、率真而又自负的风流文人形象。让我们在觉得有点可笑之际,又甚感李渔的可爱,是个想到什么说什么,活泼生动的性情中人。而李渔的讲求独创与自负,实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体认。种种原因令李渔放弃了功名仕途的道路,却让他在自己建筑的闲情大厦中悉心经营,以另一种形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从世俗的传统眼光来看,李渔没有取得什么功名利禄,但是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的确足以令他骄傲和自负的了。

责任编辑吕晓东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86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