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世纪

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朝鲜岁月

世纪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朝鲜岁月

汪宁 田建

历史隐于琐细中。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父亲汪功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自1950年11月入朝到1958年3月撤回国内,7年零 4个月血与火的考验,成就了一段非凡的人生。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兄弟姊妹整理了父亲当年的笔记并梳理相关史料,补缀成篇,披露于世,希图见微知著,以个案而为历史的宏大叙事注脚。

南渡入伍

父亲汪功柱,1929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县磨市镇三口堰村。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土家族小山村。务农之外爷爷兼着打铁的营生,让父亲读了几年书。小学三年级后,家中无力供给,父亲便辍学给爷爷当打铁的助手,早早告别了童年。

不久,随着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国民党军队不断失利,急需补充兵源,在农村中反复抓壮丁。1948年9月,父亲刚成年就被抓丁,一根细绳拴着两个大拇指,离开了家乡。在师管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训练后,父亲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45军92师291团,给“排长”当通信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胜利渡江,父亲所在部队在溧阳南渡集体投降,而父亲的“排长”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带领父亲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所在的20军59师辎重连随后参加了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有一张引起轰动的照片,“胜利之师露宿街头”: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马路两边整整齐齐的两排解放军战士和衣而卧。这些解放军战士即来自59师,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据父亲回忆,进驻上海时,部队非常疲惫,行军中他困得不行,走着走走就睡着了,甚至头撞在前面的马屁股上。

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59师终止了渡海作战训练,北上至山东兖州地区整训,父亲调整到了担架1连,成为一名担架员。11月4日,部队登上去东北的火车,途中才知道是前往朝鲜。当时战士们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父亲积极配合班长,做好大家思想工作。7日,59师作为前卫师到达江界,成为第9兵团最早入朝的部队。

父亲入朝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59师的任务是切断北面柳潭里和南面下碣隅里之间美军的联系,在这两地中间的死鹰岭钉上一颗钉子。战斗打响后,部队的伤亡人员不断增加,除了在敌人密集炮火之中倒下的,还有因寒冷而冻伤的战友。那一年是朝鲜5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白天最高温度零下20度,晚上则达到零下40度。父亲在回忆二次战役时说:那年的雪下得真大,漫到了大腿。冷,真冷!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掌在大腿比划着位置。父亲当时戴着大檐帽,穿着薄薄的棉衣和解放鞋,到达朝鲜没多久双脚就冻伤了。59师坚守了一个星期,战斗减员严重,最后机关人员和后勤人员都补充到了一线,连炊事员都上了战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不断地把伤员转移下阵地,使他们及时得到救治。由于工作出色,父亲荣立四等功,获得了第一枚军功章。

二次战役后,59师在咸兴地区进行整补。五次战役前,父亲被任命为担架班班长。五次战役后期,在美军反扑之下59师向北转移,途中遭遇敌军轰炸,父亲右腿外侧被划开了一条近20厘米长的口子,昏迷在弹坑中。不知过了多久,他苏醒了,是一位朝鲜阿妈妮救了他。阿妈妮家只有婆媳两人,父亲得到了精心照料。这事令父亲十分感念,多年以后,還曾提及:受伤失血后口渴,她们给他喂水喝。我们也曾问父亲,后来还见过阿妈妮没有?父亲神色黯然:部队后来走了,估计她们都不在了。父亲归队后和其他伤员被安置在安东养伤,在此期间,陈赓将军曾经到医院去看望过伤员,这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2年9月,第9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20军将防务移交给23军后回国,20军向23军移交了1个炮兵团、2个高射炮营、3个担架营,干部战士4726人。父亲所在的担架连也在其中,于是父亲转入23军67师担架1连任班长,继续留在朝鲜。

这时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3年3月6日到7月6日,67师向占领石岘洞北山的美军第7师连续发起了4次攻击,彻底占领了石砚洞北山,在停战协定签订前获取了有利态势。父亲参加了其中的第2、3、4次反击战。在3月23日的第二次反击战当中,201团5连激战一个多小时,全歼美军第7师31团3个排又2个班,毙伤100余人,俘虏美军2人、伪军5人后主动撤出战斗。3月28日,新华社专门播发了此次胜利的消息。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反击战当中,抢运回了全部的伤员和烈士,由于“表现勇敢,积极抢救”,父亲荣立三等功,又获得了一枚军功章。

停战协定签订后,一部分志愿军撤回国内,23军继续留下来担任三八线附近的守备任务。父亲如愿转入战斗部队,到201团4连任班长。同时,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201团是一个英雄的团队,205高地战斗和四次反击石砚洞北山就是201团完成的。

从1953年12月开始,23军在战备状态下开始了以学文化为主的军事、政治、文化训练,文化占50%,军、政分别占30%和20%。父亲在1954年2月进入师教导营学习。9月,23军奉命接替友邻第1军第7师位于临津江以西的一线防务。部队继续加强战备,积极修筑坑道,军部专门组织了对坑道工事的鉴定,父亲“在打坑道中表现突出”,带领全班战士把坑道打得又快又好,超额完成任务,再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4月,父亲转到2连任副排长。父亲做事十分认真,为了更好地完成新的工作任务,在笔记本记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排长的职责:“第122条。排长隶属于连,他是全排人员的直属首长,他负责全排的战斗准备,军事、政治训练,文化教育和纪律的维护,装备和技术兵器的正确使用与保管。”

阵地学习

父亲有一个十分珍惜的厚厚的笔记本:布面精装红色封面凸印毛泽东头像、凹印“学习”二字,这是父亲1953年受团机关表彰时的奖品。这个笔记本显示父亲在1953—1958年这一时期学习、生活的片断。笔记共有4部分内容:一是政治军事理论;二是语文课程(初中上册、初中下册);三是歌曲曲谱;四是通信录。

政治军事理论方面,包括“军人的一般职责”“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支部书记的工作”等;语文课程包括“毛主席和水兵谈话”“苏联人民劳动态度”“景阳冈武松打虎”“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语法等;歌曲曲谱包括朝鲜歌曲《洛东江之歌》《保卫祖国》《在泉水边》、苏联歌曲《我们举杯》《红梅(莓)花儿开》、中国民歌《打猪草》《自由结婚小唱》《采茶灯》等;通信录则包括了一百余位战友、朋友以及朝鲜友人的联系地址。

从父亲抄录的歌曲可以看出,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虽身处异国,但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青春气息。父亲爱好文艺,会吹口琴,能跳朝鲜舞,还会拉开架势有板有眼地吼几嗓子包黑头,连队集合时, “两阵对垒”的“拉歌”比赛,父亲更是斗志昂扬,是充任指挥的不二人选。及到老年,父亲仍是喜欢唱唱跳跳,有时喝了酒,更是激情满怀、手舞足蹈:一边唱着乐谱,一边踩着乐点,两手高举过头,左右摆动,仿佛臂上舞动着朝鲜族袍袖,青春的力量仿佛重又回到了他虽年迈却仍高大的躯体里。

1956年1月,父亲调201团1营机枪连任副政治指导员,这时我军第一次授衔,父亲被授予准尉衔。2月,到山东滕县解放军第80文化速成中学(原23军文化补习学校)学习。

父亲分在3队8班,学习时间是半年。从父亲留下的《学习》笔记来看,父亲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做笔记,下课后又进行复习。每一课都记下生字、生词和学会的词,生字还用注音字母标注了读音。特别是“主谓宾定状补”语法方面的学习给父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写材料、写报告父亲都是亲自动笔。父亲在学习鉴定中总结道:“个人学习态度端正,能勤学苦练,细心的(地)积极钻研并聚精会神地听课和作业。不懂就虚心请问别人。尤其是利用星期天誊写笔记和自己没学过的课程,因此算数、自然成绩良好,但语文的成绩只及格。” 1956年8月11日,父亲得到校长兼政委赵东颁发的(速肄字第28号)肄业证书,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份文化学习的证书。

結束了文化学习,父亲向组织报告同意后又回了一趟湖北老家,与母亲成婚。

离朝归国

1956年9月,父亲返回部队,又回到201团2连任副政治指导员。这时他参加了师里组织的支部书记集训,主要是在政治工作方面,通过对“党的思想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党的思想工作的几个原则”“当前军训中思想的任务的方法和指导”“对支部工作思想指导的要求及如何做好这一工作”“支部与行政的关系”“加强党支部对青年团的指导”“关于群众路线问题”等专题的学习,父亲掌握了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亦因于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除“文革”下放外,凡在领导岗位,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5月父亲调任炮连副政治指导员。这时母亲作为随军家属也来到了朝鲜,她看到了父亲除了军事训练之外,带着战士们开山采石,为朝鲜老百姓修建房屋,恢复家园。

1958年3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布撤军公报,决定于1958年年底以前,志愿军分批全部撤出朝鲜。志愿军从3月15日到10月26日,分三批全部撤出朝鲜回国,23军作为第一批撤出。3月15日,父亲所在的第67师作为23军前卫,在汉浦、全川登车回国,成为最后撤出朝鲜的志愿军中第一批进入国门的人员。

父亲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满了朝中两种文字的浮笺,上面写的都是通信联系方式。这些通信地址大多是黄海北道长丰郡佳谷里龙山洞的朝鲜同志的笔迹。除通信地址外,上面还写有朝中两种文字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永久不灭的友谊团结万岁!”“希望全体志愿军叔叔们的身体健康和今后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等留言。这几页浮笺上方标注的时间是1958年3月14日、3月15日。这是父亲最后随队撤离朝鲜的日子,它承载了志愿军战士与当地朝鲜老百姓的不舍情谊。在驻防三八线期间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给父亲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常常回忆。

(鸣谢:本文撰写中,曹诗贞女士参与审核史事;汪东、汪洪收集整理并拍摄了相关图片,提供了重要的权威文档资料,杨帆参与了部分文稿录入;汪文、汪萍对本文也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百旅之杰编委会编:《百旅之杰——二十军史话》,杭州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陈赓:《陈赓日记》,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3.《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画报社1959年出版

4.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06卷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5.张洪舜:《23军征战纪实》,白山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约翰·托兰著,孟庆龙译:《漫长的战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8.王作东:《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的文化速成学校》,《军事史林》2014年第9期。

(作者汪宁,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室主任、《云南文史》主编。田建,昆明市博物馆馆长,昆明市政协委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崖丽娟  王岚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951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